第一节 世界电影简史
一、美洲电影
(一)美国
虽然爱迪生早在1894年就发明了“电影视镜”,但是真正标志着美国电影出现的事件是1896年4月23日纽约音乐厅第一次公开放映影片。1905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家“镍币影院”(镍币是美国的五分硬币),之后电影放映业蓬勃发展起来。在美国电影发展的初期,埃德温·鲍特和格里菲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鲍特以《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1902)开创了剪辑手法,《火车大劫案》(1903)不仅成功尝试了分镜头手法,而且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类型模式和发展方向。由鲍特带入电影界、逐渐由演员转变为导演的格里菲斯,在众多影片中尝试了交叉剪辑、平行移动、特写镜头等手法。1915年,格里菲斯拍摄出被誉为是“以光书写出来的历史巨著”、世界电影史上影响非凡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影片不仅标志着世界电影由先前的“杂耍玩意儿”发展为“艺术”的质的飞跃,而且它的发行放映也是美国电影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1916年,格里菲斯拍摄了《党同伐异》,以四个故事交替叙述的平行蒙太奇手法,创造出全新的电影时空观念。另外拍摄出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的罗伯特·弗拉哈迪,也是早期美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中重要的人物。
早期美国电影的中心在纽约,后来随着1908年美国电影专利公司的成立和垄断,许多独立制片商纷纷迁移至加州地区,之后电影中心一直在洛杉矶的好莱坞。好莱坞原是一片荒凉的牧场,1886年英国房地产商哈维·威尔科特斯为安慰妻子思乡之情,买下了这块地并取名为“冬春树林”(Hollywood),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好莱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间,美国电影进入全盛时期。1912年,好莱坞喜剧演员和制片人麦克·塞纳特组建著名的启斯东制片厂,开创了制片人专权的先例,以及创作中分工精细的编剧、导演、演员等部门,后来逐渐发展为大规模的垄断性企业,整个制片过程已经具备分工精细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制片人专权、明星制度等好莱坞主要制片方式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1927年,美国出现了加有少量对白和歌曲的歌舞片《爵士歌王》,这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有声电影;1928年第一部真正片上发声的有声电影《纽约之光》出现,美国电影进入了有声片时代。1935年,影片《浮华世家》的问世又标志着美国电影彩色时代的开始。
到1928年,八大著名电影公司一统美国电影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即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MGM)、派拉蒙(Paramount)、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二十世纪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雷电华(Radio-Keith-Orpheum,RKO)、环球(Universal)、联美(United Artists)和哥伦比亚(Columbia Pictures),其中后来雷电华倒闭、联美并入米高梅。制片厂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标准化的类型电影创作模式也在此阶段初步形成,其中西部片、强盗片、喜剧片、歌舞片是最为典型的四大类型(类型电影在第四章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美国电影控制了世界电影市场的60%~90%的份额。
在类型片生产模式之下,美国少数优秀导演以自己的才华和风格带给了类型电影以丰富的活力。原籍英国的查理·卓别林以瘦身衣服肥大裤子、假发假须、硕大皮鞋、横着走路的流浪汉形象享誉世界银幕,他自编自导自演、并兼任制片人拍摄了《淘金记》(1925)、《城市之光》(1931)、《摩登时代》(1936)、《大独裁者》(1940)等名垂史册的喜剧电影。同时期,勃斯特·基顿、哈罗德·劳埃德和哈莱·兰登也是出色的喜剧电影创作者。原籍英国的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是世界公认的“悬念大师”,1939年之前他在英国导演了《房客》(1926)、《讹诈》(1929)、《三十九级台阶》(1935)等优秀惊险片,1939年来到美国之后,又推出了《爱德华大夫》(1945)、《美人计》(1946)、《电话谋杀案》(1954)、《后窗》(1954)、《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0)、《群鸟》(1963)等重要的悬念片。另外自幼素有“神童”之称的奥逊·威尔斯在1940年以倒叙插叙、精湛的长镜头和运动镜头等全新视听手段,拍摄出告别传统的现代电影经典之作《公民凯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拍摄出许多纪录片以及《卡萨布兰卡》等故事片,既鼓舞了士兵士气,又赢得了商业利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景象,威廉·惠勒《黄金时代》、约翰·休斯顿《宝石岭》和金·维多《太阳浴血记》等影片,为美国银幕带来了全新的气息。但同时期电视的激烈竞争、电影界清洗“银幕上的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宣传”等运动、司法部根据反垄断法下令停止八大公司的放映经营、电影观众群的变化以及欧洲艺术电影的影响等因素,迫使美国电影寻求转变。
于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电影开始告别旧好莱坞走向新好莱坞,其中1967年阿瑟·佩恩导演的影片《邦尼和克莱德》为标志性作品。新好莱坞建立在旧好莱坞电影解体的基础上,采用实景拍摄追求真实性,塑造反文化人物对抗社会主流,自由尝试时空组合、慢镜头、跳接、黑白彩色相互交织、音响创新等视听语言,并全新改造类型片模式的方式,迎来了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新好莱坞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著名导演,拍摄出《毕业生》(1967)、《午夜牛郎》(1969)、《逍遥骑士》(1969)、《像我们一样的贼》(1974)等优秀作品。弗朗西斯·科波拉是新好莱坞电影的核心人物,1972年他推出根据马里奥·普佐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教父》,将意大利黑手党的家族史通过鸿篇巨制展现在银幕上,并被誉为“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美国影片”,1974年《教父续集》又再接再厉摘取了奥斯卡多项大奖;之后科波拉导演了《现代启示录》(1979)、《棉花俱乐部》(1984)等重要影片。斯坦利·库布里克被誉为是美国的“银幕哲学家”,善于用电影探索人生哲理,先后导演了《2001太空遨游》(1968)、《发条橙》(1971)、《幻觉》(1980)、《全金属外壳》(1987)等著名影片。乔治·卢卡斯是新好莱坞电影人中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一位,1973年以《美国风情画》一举成名,1977年之后成功推出创造全世界高票房纪录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当代美国主流电影的典型代表,《大白鲨》(1975)、《第三类接触》(1977)、《外星人》(1982)以及《夺宝奇兵》系列是他商业电影的代表作,此外他还拍摄过《紫色》(1985)、《太阳帝国》(1987)、《辛德勒的名单》(1993)等优秀的注重人文思考的艺术电影。伍迪·艾伦是新好莱坞电影中的才子,他以自编自导自演的方式拍摄了《拿了钱就跑》(1969)、《安妮·霍尔》(1977)、《曼哈顿》(1978)、《开罗的紫玫瑰》(1985)等影片。此外马丁·斯科西斯也是电影风格鲜明的导演,他的作品包括了《穷街陋巷》《出租汽车司机》等个性化艺术片以及《愤怒的公牛》《纽约,纽约》等改造过的商业类型片。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新好莱坞虽然在旧好莱坞的基础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电影商业利益的追求作为核心一直没有改变过。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普通大众对家庭伦理的关注,使得好莱坞也将严肃的社会主题纳入商业电影创作中来。《克莱默夫妇》《普通人》《母女情深》《坠入情网》《金色池塘》《雨人》等一批影片,引起大众的强烈共鸣,深为奥斯卡奖所青睐。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美国电影,继续延续着商业化的发展路线,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地推向全世界。此时的美国电影在创作上大体涌现出以下重要潮流:1.以1990年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与狼共舞》引导的新西部片潮流,包括《不可饶恕》(1992)、《最后的莫希干人》(1992)、《小乔之歌》(1993)等影片;2.以《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为引领的灾难片潮流,包括《龙卷风》《山崩地裂》《天地大冲撞》《独立日》《后天》《2012》《奥林匹斯的陷落》等众多影片;3.以《终结者》系列、《异形》系列、《星球大战》系列、《黑客帝国》系列、《世界大战》《地心引力》等影片为代表的科幻片潮流;4.以《夜访吸血鬼》《惊情四百年》《黑夜传说》《生化危机》系列等为代表的惊悚片潮流;5.以《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勇敢的心》等为代表的历史片潮流;6.以《漂亮女人》《西雅图夜未眠》《落跑新娘》《泰坦尼克号》等为代表的爱情片;7.以金·凯瑞《大话王》《冒牌上帝》等影片以及《小鬼当家》系列电影为代表的喜剧片;8.以《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纳尼亚传奇》《加勒比海盗》为代表的魔幻电影潮流;9.以《狮子王》《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冰河世纪》《冰雪奇缘》等为代表的动画片潮流;10.以《变形金刚》系列、《钢铁侠》系列、《X战警》系列、《蜘蛛侠》系列、《蝙蝠侠》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为代表的漫画或游戏改编的电影潮流。除了众多商业类型片,女性主义电影、独立电影等开始有了重要发展,涌现出《末路狂花》《我心狂野》等许多优秀影片以及大卫·林奇、科恩兄弟、大卫·芬奇、昆廷·塔伦蒂诺等杰出导演。
(二)墨西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卡德纳斯政府对电影的积极推进政策,使得墨西哥电影年产量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跃升至一百多部,充满活力的通俗剧、歌舞片、牛仔戏等类型影片当时广受欢迎,墨西哥电影进入了商业生产的黄金时期,1949年电影产量达到108部,并在西班牙语国家电影输出中占据了首席地位。这一时期,以1943年浓郁诗意的影片《玛丽亚》出名的爱米里奥·费南台兹继续执著于本土题材,连续拍摄了《爱恋》(1946)、《潜伏之河》(1947)等反映民生疾苦的影片,呈现出突出的现实主义风格。此外,1946年移民到墨西哥的西班牙著名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对西班牙语之外的观众认识墨西哥电影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时的布努埃尔逐渐接受主流电影的观念,当年拍摄了第一部墨西哥电影歌舞喜剧片《大娱乐场》,之后通过自己撰写剧本慢慢注入自我的理念,1950年拍摄了取材自拉美严酷现实的影片《被遗忘的人》,对那些被遗弃的儿童表现出怜悯的呐喊和深藏的温情。这部影片被视为一部“墨西哥式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为布努埃尔再次赢得了国际声誉。此后他继续现实主义的道路,拍摄了《升天》《一个罪犯的生活》等深刻尖锐的影片,又拍摄了《鲁滨孙漂流记》《呼啸山庄》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20世纪50年代末之后,布努埃尔加入了法国、意大利联合摄制的国际制作队伍,在墨西哥完成了两部闻名于世的影片《陨落天使》(1962)和《沙漠的西蒙》(1965),在现实主义风格中融入真诚的“诗意”,并结合了拉美盛行的超现实主义神韵。
长久以来,墨西哥政府一直掌控着电影工业。进入20世纪70年代,由于右倾政府采取了解散国家电影银行、关闭重要的制作机构等措施,墨西哥电影在一定时期内产量下降。80年代初,随着新总统的上任和较开放的电影政策,墨西哥电影再度复苏,一股改编自流行漫画的**喜剧热潮逐渐涌现,并赢得了观众的欢迎。这一时期,最出色的作品有,1984年贾迈·汉伯托·赫莫斯洛导演的墨西哥第一部男同性恋电影《多娜和她的儿子》,以及同年保罗·雷杜根据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凯洛传记拍摄、赢得国际广泛瞩目的影片《弗里达》。80年代末,政府对于电影的资助政策因为通货膨胀而结束,墨西哥电影逐渐陷入困境。
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巨额外债而爆发经济危机,墨西哥的民族电影业陷入了空前的困境之中,本土电影产量急剧下降,1997年电影产量仅有13部。但电影人始终没有放弃民族电影的理想和努力。1991年,导演阿方索·阿劳导演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浓情巧克力》,该片在美国创下21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并包揽了国内众多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享誉全球;1995年J.丰斯克拍摄根据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奖改编的影片《奇迹小巷》,创下墨西哥电影国际获奖最多的纪录,并参加了199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2001年一部《不能承受之爱》,更是以如诗如画的独特影像,传达出墨西哥电影的魅力。2007年是墨西哥电影震惊世界的重要年份,这一年阿方索·阿劳的《人类之子》、吉尔莫·德尔·托罗的《潘神的迷宫》、亚力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巴别塔》三部影片同时亮相美国第79届奥斯卡奖,获得16项提名并最终获奖4项。因此这一年也被认为是墨西哥电影圆梦美国、本土胜利和世界扬威的重要年份。2008年以来,由于数字技术兴起,墨西哥政府加大投资支持本土电影,墨西哥电影的生产力已回暖趋向,年产量已提升至70部。
(三)阿根廷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阿根廷电影逐渐恢复了生产能力,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电影作品。1955年,从意大利电影实验中心回国、创办纪录片电影学校的费南多·比利拍摄了短片《施舍给我一分钱》,创造出兼有批判和写实的“发掘电影”,带动了阿根廷的纪录片创作。1957年,里奥波多·托瑞·尼尔松推出影片《天使之屋》,以一连串暧昧不明的倒叙故事生动描摹出一个因政治、**、宗教压抑而忧郁沉沦的女孩形象,迷梦神秘的风格凸显表现主义的意味,影片在戛纳获得普遍好评;此后尼尔松自组公司,拍摄了由他身为著名小说家的妻子贝翠斯·盖多编剧的一系列影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61年的《圈套中的手》,该片借鉴于弗里兹·朗格、英格玛·伯格曼的强烈的欧式现代电影风格,为他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奖项,并成为拉丁美洲艺术电影的重要代表。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阿根廷政治局势动**不安,先是军人发动政变推翻贝隆政府,后是左派人士、中产阶级和贝隆追随者又联合推翻了军人政府。在这样的状况下,阿根廷以政治电影为突破,揭开了新浪潮运动的新篇章。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和奥塔维欧·赫蒂诺组成的解放电影团体生产的政治电影,是最具影响力的。1968年,他们推出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著名影片《酷炼时刻》,影片自觉地分成新殖民主义与暴力、解放的行动、暴力与解放三部分,饱满的影像、丰富的声音,结合现代主义的拼凑断裂叙事技巧,使得全片呈现出空前复杂深刻的风格特点,成为了阿根廷电影史上乃至拉美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从这部影片中,索拉纳斯和赫蒂诺发展出了“电影作为解放的武器”的“第三电影宣言”,极大地影响了其他电影人的创作。
20世纪70年代初,面对分崩离析的阿根廷政治局势,索拉纳斯和赫蒂诺继续努力,创作了两部采访流亡海外的贝隆总统的纪录片,创办了《解放电影》的刊物,并于1972年执导了有关拉美命运的寓言性故事片《似曾相识》。1973年,贝隆政府重新上台,索拉纳斯担任独立电影制作协会的主管,赫蒂诺负责国家的电影检查委员会,为阿根廷电影的稳定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解禁部分影片、开放电影检查制度、拟定电影法等。但这些电影改革随后被动乱局势打断,许多导演纷纷逃往国外,阿根廷电影陷入了政治困境中。
1984年随着民主政府的成立,电影审查制度也极大地开放,阿根廷新电影运动蓬勃兴起,涌现出了许多国际间广为流传的优秀影片。1985年,索拉纳斯透过舞蹈将悲喜剧巧妙融合,拍摄出著名的影片《探戈》,商业票房极其轰动;同年,路易斯·普恩索推出传统叙事铺陈与现代象征手法相结合的经典影片《官方故事》,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翌年代表阿根廷电影第一次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除此之外,以探讨女性情感心理和生存状况为主的《卡米拉》(1984)和《玛丽小姐》(1986)等影片,也是杰出的代表作品。到1991年,由于观众人数急剧下跌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阿根廷电影苟延残喘,年产仅15部,电影工业几乎停顿。
20世纪90年代以后,阿根廷虽然遭遇了经济危机,但政府还是为电影业提供了数额不小的贷款和援助资金,积极推动了电影的飞速发展,不仅年产量已超60多部,而且涌现出了许多享誉国际的优秀导演和作品。其中2003年由马塞洛·皮涅罗执导的、代表阿根廷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堪察加》最值得关注。2004年根据切·格瓦拉家族提供日记所拍摄的电影《摩托日记》也曾参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2007年阿根廷电影《无我一身轻》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同年黑白无声片《天线》成为鹿特丹电影节开幕片,并被誉为是最优秀的西班牙语电影。
(四)巴西
20世纪50年代末,里约热内卢的一批年轻影迷由于被好莱坞和欧洲艺术电影所吸引,开始在电影院和咖啡馆聚集讨论,并撰写文章呼吁电影业改革,由此率先发起了“巴西新电影运动”。1962年,安塞尔莫·杜亚尔特导演的影片《诺言》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大奖,虽然为巴西电影带来了新气象,但创新意义还不够充分。1955年以新写实风格的《里约40度》一举成名、素有“新电影之父”美誉的尼尔森·佩雷拉·多斯·桑托斯,1963年拍摄出经典影片《干涸的土地》,影片以冷峻的手法处理农民题材,简单朴实的半纪录式写实风格和深刻尖锐的内容表达,震惊了巴西影坛。此后很短的时间内,一些新导演大胆地尝试多样的风格化手法,拍摄出杰出的新电影剧情片。格劳贝尔·罗萨既是巴西新浪潮的理论家,也是新浪潮实践的主力,1964年他执导了著名影片《太阳国里的上帝和魔鬼》,从民俗歌谣获得灵感、将现实主义与神秘主义相互结合,传达出揭露宗教压迫和社会分裂的批判主题;1967年拍摄的《朦胧的大地》对艺术家的政治角色进行了超写实主义的风格表达,并以类似“敖德萨阶梯”的影像段落处理方式向爱森斯坦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致敬。1967年巴西强硬派军人发动第二次政变、罢工抗议活动日渐升温,在这种情况下罗萨继续以电影发表政治评论,1969年之后推出《恶龙战天将》《被砍下的头颅》等影片,更是以作家电影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不断切合时事、批判政治。
20世纪70年代中期,新兴导演罗伯特·法里亚斯和卡洛斯·狄盖斯主导的安布拉影业公司,重新改组为垄断巴西电影生产垂直整合的公司。在政府增加国产片放映时间和削减进口外片配额的政策下,许多导演自觉采取贴近观众审美习惯和娱乐需求的创作方式,安布拉公司也积极地投资多元化的电影创作,使得产量迅速增加至年产80部左右。最出色的作品有,1976年布鲁诺·巴瑞特畅销他国的影片《多娜和她的两个丈夫》,1980年狄盖斯赢得国际好评的影片《再见巴西》,以及1984年海克特·巴本克赢得美国资助、并凸显拉美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影片《蜘蛛女之吻》。80年代末,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安布拉公司宣告破产并关闭,导演海克特·巴本克在戛纳电影节影展中公开宣称“巴西电影已经死亡”。
进入20世纪90年代,巴西的经济比较困难,本国没有资金投资电影拍摄。但即便这样,巴西的电影人也不放弃努力,积极地争取外资来拍摄出优秀的民族电影。其中善于处理“寻找”和“自我发现”主题的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最为杰出,1995年他以一部《异国他乡》(与人合导)在世界范围内复苏了沉寂多年的巴西电影;1998年更是以温情动人的影片《中央车站》石破天惊,不仅在巴西国内盛况空前,而且获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女主角等奖项、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被誉为巴西近年来最感人、也是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2003年沃尔特·塞勒斯风格陡转,在巴西、法国和瑞士联合摄制的国际化背景下,拍摄出了一部高度戏剧化、颇有西部片风格的影片《太阳背面》,再掀热潮;之后,沃尔特·塞勒斯还导演了《越位》(2008)、《在路上》(2012)等多部优秀影片。
(五)古巴
古巴电影在1959年卡斯楚政权建立以后,电影才真正地有所发展。同年,古巴电影艺术与工业协会成立,是被政府授权主抓古巴电影制作、发行和放映的唯一机构,也是新兴古巴电影文化的中心;翌年创立了电影资料馆和电影期刊《古巴电影》,并主导了电影进出口业务。在它的资助下,1961—1965年间,不仅以托马斯·G.阿莱亚《土地属于我们》、加尔西亚·埃斯皮诺萨《住房》和圣地亚哥·阿瓦瑞兹《现在》等影片为代表的、受新现实主义和纽约学派影响的一些优秀纪录片开始出现,而且《古巴在跳舞》《青年反叛者》《革命的故事》等近20部青年电影作品也空前地涌现。此外,电影协会还邀请法国克利斯·马尔凯、苏联卡拉托卓夫和叶莆图申科、荷兰尤里斯·伊文思等国际电影人来到古巴,拍摄出《要古巴!》《我是古巴》《古巴纪行》等优秀影片。
古巴电影既借鉴欧洲的艺术电影,也重视影片的可观赏性,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导演是加尔西亚·埃斯皮诺萨。他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出发,提出了既写实又超写实的“不完美电影”概念,并在实践中印证自己的主张。1966年,埃斯皮诺萨尝试动画短片、新闻片段和照片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借鉴好莱坞喜剧的基础上,导演了讽刺社会片《公务员之死》,引起了影坛的极大瞩目;1967年他再次戏谑美国西部片,拍摄了喜剧片《璜昆历险记》。1968年秋天,两部政治经典作品《低度开发的记忆》和《露西亚》出现,代表古巴电影在革命后期走向了多样性的创作阶段。前者由托马斯·古蒂瑞兹·埃列执导,影片以唐突的叙事、幻想的场面和时隐时现的内心独白作为主要手段,深刻展现出一位不确定自己是否忠于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本质;后者由汉伯托·索拉斯导演,以古巴反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百年艰难抗争历史为基础,结构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故事,每一段都以一个名叫露西亚的女人作为叙述核心,形成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如果说这两部古巴影片比较严肃晦涩的话,那么曼纽·奥塔维欧·高梅滋的影片《先发制人的弯刀》(1969)则简单易懂得多,弯刀浓缩了农民的艰辛,也代言着民众的反抗力量,非常形象而深刻。新兴古巴电影赢得了众多观众的欢迎,创作力度也空前旺盛,到20世纪70年代初,古巴已经生产了500多部新闻片、300多部纪录片和50多部长故事片,而且普遍获得了国际声誉。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国内经济状况不佳,古巴电影在1972年至1975年间不仅放弃了现代性的实验精神,而且产量也剧烈下降,每年仅生产8~10部影片。电影工作者纷纷借鉴好莱坞电影经验,拍摄一系列通俗娱乐类型片,推动市场的发展。1976年汉伯托·索拉斯导演的《智利的歌谣》是一部非常振奋人心的豪华歌舞片,影片以恢弘的场景和大胆的史诗风格开拓了古巴电影的新境界。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古巴失去了强大的政治和经济资助力量,电影生产陷入困境,除了一批新导演拍摄出少量青春电影和讽刺喜剧之外,其他很多导演纷纷流亡海外。1991年,债台高筑的电影协会也被撤销和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