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类型”,美国的M.格杜尔德等在《电影术语图解》一文中指出,其是“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1]。类型这个词,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作为一个关键词通过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介绍到英语电影理论中。
(一)概念
所谓“类型电影”,指按照不同类型(或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在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和场景设置等多方面存在相似特点的电影。换句话说,类型电影指的就是拥有相似主题、相似情节、相似人物、相似场景以及相似视听技巧的影片集合。
类型电影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当时好莱坞技术主义达到全盛,大制片厂制度和明星制度也开始逐渐形成,大制片商们为了更好地降低成本获得利润、并更方便于制作,他们将美国福特汽车“装配流水线”的工业制造模式引入电影生产过程中,将商业娱乐电影大体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让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在不同的影片中反复出现,使得电影创作者在制作中驾轻就熟。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好莱坞又把编剧、导演、摄影、美术、人物等电影必要的元素细致分配成不同的工种,犹如“零部件”一样先分门别类,然后在片场的流水线中最终完成影片的整合。在这种工业流程中生产出来的模式化电影,大量仿制,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作模式,即为“类型电影”,后来逐渐成为美国商业电影创作的主流,并随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性外销逐渐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成为世界商业电影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向。
就像汽车流水线生产强调复制性一样,类型电影的相似性也决定了其生产过程中个性特色的消亡。类型电影的出现,几乎很难与艺术挂上钩,它更强调的是制片厂看到某部影片大受欢迎之后争相效仿的结果,或者说是对已成功的商业电影的抄袭跟风。从早期粗糙的《关山飞渡》等西部片,发展到如今奇观特效的《星球大战》《黑客帝国》《地心引力》等高科技电影,类型电影的创作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地在变化发展,但是其标准化、模式化、相似性特征依然在延续。即便如此,好莱坞生产出来的许多没有个性的电影还是在全球受到了观众极大欢迎,诸如《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海底总动员》《阿凡达》等影片斩获高额票房便是最好的佐证。
明知类型电影缺乏创造性,观众为什么还那么喜欢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从心理学认同理论来讲,观众在电影中见到熟悉的环境、故事人物和行动会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相似的观影经验使得他们在观看某类电影之前就能预知情感经历和视觉冲击,心理安全感得到保证。二是这类电影解除了人们在社会认知和现实压抑之下的恐惧忧虑心情。在有限的时间内,类型电影依样可循的情节套路和紧张刺激的戏剧冲突,梦幻式地浓缩了观众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经验和现实矛盾,假想式地满足了观众或逃避或挑战现实的宣泄需求,最后又以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巧妙安抚和宽慰观众,完成故事的虚构和现实的满足。正如托马斯·沙兹评价的那样,“在基本的文化冲突和抵触的火花与解决中,类型片歌颂我们的集体态度、价值和理想;而这种歌颂的仪式在叙事结局的成规化模式中最明显不过的……正是通过结局,类型片才能最终实现它的仪式的社会功能”[2]。
(二)特点及要素
实际上,类型电影是一种普泛的拍片方法,一种典型的艺术作品商业化形式,一种剧情电影被标准化之后的规范。类型电影注重的是电影的共性,而不是独特的个性。因此,类型电影在创作中一般要具备以下特点:
1.受艺术创作规律和商品生产规律双重制约,但后者起主导作用。
2.有固定的构成元素,背景、人物、情节大多雷同,有一套独特的电影语言语法,人物造型、道具运用都有特定的含义,场面调度依据一定的程式。
3.迎合大多数观众的心理,或表现他们的某种理想,或宣泄他们的某种情绪,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娱乐性的、大众性的。
4.为刺激观众,往往直接诉诸画面的表现力和动作性。
究其本质而言,类型电影其实是电影叙事系统(即讲故事)的规律化和模式化。具体说来,实际创作中,类型电影在叙事过程中,一般要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要素一:公式化的情节,即故事情节的结构方法比较模式化。比如西部片必然以善恶冲突构筑成跌宕起伏的情节主线,再配以铁骑救美、英雄决斗、弱者解围的细部环节;强盗片肯定以抢劫与对抗为矛盾主线,再安排兄弟情谊、终落法网等情境;科幻片多是怪物出现、危害地球,孤胆英雄奋力反抗、拯救人类的模式套路等。在某个具体的题材类型中,影片尽量按照以往作品形态相近、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形成清晰可辨的固定模式。
要素二:模式化的人物,即人物形象设计的定型化。比如西部片中惯常出现的除暴安良的西部牛仔或警长;爱情片中至死不渝的恋人;强盗片中不怕警察的强盗;科幻片中仇视人类的怪物或科学家等。创作中,一旦题材类型确定以后,角色设置和人物之间对抗的关系也就比较固定了,人物的善恶、强弱等性格特征也就大体定型,这样既便于观众的理解,也更易于故事的模式化讲述。
要素三:类型化的场景,即图解式的视觉形象、环境空间的概念化。要求场景设计的典型化和模式化,直观形象上要便于观众的辨认,同时也要能传达一定的意义内涵。比如鬼怪片阴森可怖的墓地或坟场,恐怖片中代表邪恶的森林和预示凶险的宫堡,爱情片中代言时尚浪漫的咖啡厅和电影院等,枪战片中火拼场面基本聚焦在旧仓库和停车场等。
从以上三个基本要素可见,类型电影的创作既不排斥相似性,也不忌讳重复,而相反特别追求模仿性和模式化。举例来说,《白雪公主》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漂亮女人》讲的也是灰姑娘的故事,两部影片虽然情节发展轨迹和人物命运转变都基本一致,但是这并不影响她们同样在爱情类型片领域内受欢迎和票房成功的程度。类型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能在“不变”的套路模式中,能以时间空间的变化、人物身份的变化等细处微调来“变化性”地捕捉住观众的视线。
类型电影的制作根据观众的心理特点,在一定时期内以某一类型作为制作重点,即采取“热潮更替”方式。在人们厌烦某种类型之后,便换上其他类型的影片,如此周转不息、反复轮换。
(三)具体分类
类型电影是一个集合概念,根据题材内容的不同,它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截至目前,针对以好莱坞为主的类型电影的划分问题,世界各国的电影研究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就目前国内重要的电影参考书的分类来说,也存在这样的状况。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再版的《电影艺术词典》中,将类型电影划分成喜剧片、惊险片、传记片、历史片、伦理片、儿童片、武侠片、歌舞片、侦探片、推理片、战争片、西部片、恐怖片、色情片、灾难片、科幻片等多种类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电影卷》,将类型电影划分为历史片、传记片、社会片、政治电影、战争片、体育片、儿童片、童话片、科幻片、喜剧片、西部片、惊险片、侦探片、灾难片、间谍片、恐怖片、强盗片、歌剧片、歌舞片等多种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郝建专著《影视类型学》一书中,主要从爱情片、西部片、惊险片、恐怖片、侦探推理片、黑色电影、政治电影、强盗片、警匪片、动作片、灾难片、音乐歌舞片、喜剧片等几个类型来研究。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影的进步,特定类型电影的含义是会不断转换、变化、重叠、覆盖甚至消亡的,比如20世纪30年代好莱坞以匪盗抢劫、追逐、被惩罚为叙事主体的经典类型“强盗片”,已经很大程度上被“黑帮片”涵盖,还有“惊险片”“侦探推理片”等类型因为都具有很大成分的悬疑因素,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被“悬疑片”涵盖。另外随着观众欣赏口味和观影需求的变化,目前世界电影的发展创作越来越转向复杂,电影类型不再单一和纯粹,而是相互融合渗透,比如爱情片中加入警匪因素、侦探片中加入悬疑惊悚因素、伦理片中加入喜剧因素。随着多类型因素加入的比例越来越大,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影片的类型也越来越难清晰地加以归属。
尽管这样,为了教学的简单清晰和要点突出,下面拟从武侠片、西部片、喜剧片、爱情片、歌舞片出发详细介绍,另外将惊险片、恐怖片、战争片、强盗片、科幻片、灾难片、伦理片等多种类型概要介绍,力求简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