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听媒介的表现形式出发,一般来说,电影中声音可以分为人声、音响、音乐三大类。
人声:指人在表达思想和喜怒哀乐等情感时,所发出的具有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等特征的声音,简单来说就是人物的语言,这是电影反映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
音响:指除了人声和音乐之外,在电影时空关系中所出现的自然界和人造环境中所有声音的统称。
音乐:指专为影片创作、编配的,具有线性旋律和垂直和声特质的有组织的乐音。音乐又可分为歌曲、器乐。
电影中所有的声音,都可以无一例外地分属于人声、音响和音乐三大类别。它们虽然形态各异、各司其职,但同时也相关联系、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只有三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构筑起真正完整的电影声音空间,以听觉造型的方式与视觉造型共同完成电影的美学形态。
另外从声音的来源出发,电影声音可以分为有声源的和无声源的两大类。
有声源的声音:也称为画内声音,指画面内可见的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例如影片《英雄》中棋馆决斗的场面中,无名与长空的兵器相碰、老人弹奏的琴音都是有声源的。
无声源的声音:也称为画外声音,指由画面内没有出现的人或物所发出的声音。例如影片《英雄》中九寨沟水面残剑与无名对决时,剑声、水声都是有声源的,但颇有戏曲味道的呐喊声却是找不到发声体的,只是导演由意念出发而加入的无声源声音。
声音是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它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它的出现,对于原有的影像本体的电影观念提出了重大挑战,它不仅以听觉穿透力突破了原有视觉空间的二维度,使得具有了视听综合的多维度空间概念,而且它又以独特的听觉方式丰富了原有画面空间的表现力、内涵性,使得电影具有了多层次的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
电影声音的功能非常丰富,但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功能:(一)再现功能。电影中的声音可以营造真实的环境氛围,可以复制现实生活中人物的言行,描摹出细腻真实的故事情境,并用独特的音色展现出真实可信的人物身份和性格。比如影片《邻居》开头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就很真实地再现了普通百姓筒子楼生活状况,还有诸如《押解的故事》等许多影片中的方言使用也都是异曲同工。(二)参与剧作功能。电影中的声音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不仅对话对于推动故事至关重要,而且音响对于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都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影片《雷雨》中,雷声的多次出现均提示了情节的转机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三)表情达意功能。电影声音并不是单调的,无论人声、音响还是音乐都会有动作性和变化性,这对于人物内在心理和情绪情感的表达非常重要。比如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中幻想段落的歌曲使用,鲜明地刻画了主人公向往理想的超现实主义内心状态。
一部电影中,声音并不仅是对画面的简单图解,而是具有与影像同等独立地位的重要表现手段。又因为声音和人物动作一样存在渐变的过程,因此一定要注意真实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变化性原则以及艺术性原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声音的独特品性。但创作中声音的独立性要坚持,同时电影首先是影像的艺术观念一定要牢固确立。因为电影是看的艺术,影像确实是承担起叙事、抒情、表意的首要载体,具象生动的影像比啰唆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自然和易于被观众接受。这里并不是提倡“视觉为主、听觉为辅”,而是注重声音与影像要有机组合、各自取长补短,两者不仅风格特点要统一,而且只要影像画面能够交代的剧情或意义,声音绝不要再赘述。
在现代电影创作中,人声、音响和音乐作为声音的三要素有机地融合,在影片中一般缺一不可。但也有例外。比如著名日本导演新藤兼人拍摄的电影《裸岛》,描述了一家人在小岛上宁静祥和的生活,影片是有声电影,但全片只有音乐和音响,而没有一丁点儿的人物对话,大胆尝试了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