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影与艺术(1 / 1)

早在1910年,意大利电影导演卡努杜就在发表的《第七艺术宣言》中,宣称电影是继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之后的“第七艺术”。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如下的艺术审美特性。

首先是高度逼真性。在电影里,无论是讲述虚构的故事还是纪录真实的历史,无论是阐释抽象的科学现象还是展现生动逼真的自然景观,一切都需要通过清晰可见、直接可感的具体形象来表现。电影形象在时间和空间的流动中直接呈现为相对应的视听物像,最大限度地还原客观世界的物质形态,接近物质现实的本来面貌,高度逼真地还原物体本身。

其次是假定性。电影虽然能映射出客观世界固有的光、色、声、运动等,但毕竟是以二维的平面空间来表现三维的立体空间,它不是以真人实物来吸引观众,而是以胶片上的影像,而且还是经过取舍和艺术加工的影像,因此电影在高度逼真、还原现实的基础上具有极高的假定性。

综合性也是电影艺术非常重要的审美特性。电影的综合性既体现在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也体现在电影与其他艺术有机融合的综合。正如西方电影理论家梅雅·德伦评价的那样,“电影媒介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表现范围。它与造型艺术有共同之处,因为它是一种投射在一个平面上的视觉构图;它与舞蹈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处理运动的变化;它与戏剧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强化事件的戏剧性;它与音乐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利用时间的节奏和短句来进行创作,并伴以歌曲和乐器;它与诗歌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把各种形象加以并列,它总的来说与文学有共同之处,因为它能用声带把只有语言才可表达的抽象概念表现出来”。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自觉地吸收文学、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和长处,但绝对不是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融合后的艺术再生。相对于雕塑、建筑等造型艺术,电影更具有丰富的信息和运动的造型意识;相对于舞蹈,它更具有丰富形象的影像运动再现;相对于文学戏剧,它更具有事件展现的真实性和形象性;相对于音乐,它更具有叙事的饱满性;相对于诗歌,它更具有具象的表现力和可接受性。就具体的表达形式看,电影的综合性审美特性主要呈现为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性、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性两个层面。

以上电影艺术在表现形态和艺术形式上具有的多种艺术审美特性,都是由电影中多种表现手段聚合之后所创作的具体独特的银幕形象来呈现的。这些表现手段主体包括造型、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手法,其中蒙太奇手法不仅仅是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段,它的发展演变过程还鲜明代表了电影真正成为艺术的历程。

电影并非天生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在19世纪末诞生之初,电影是仅供普通大众在咖啡馆和戏园里茶余饭后杂耍娱乐的“玩意儿”。当时所谓的“电影”,都只是现实生活或舞台剧的原始纪录,一个场景用一个固定视点的镜头拍摄下来,只是机械地复制和纪录生活现实的“照相机”,而没有任何艺术的构思和加工。后来魔术师梅里爱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停机再拍技巧,又挖掘了多次曝光等技巧,电影才开始慢慢具有了分解和组合的特征。1902年美国人鲍特在剪辑影片《一个消防队员的生活》时,将原始的素材和补拍的演员表演部分剪接在一起。此时电影似乎还不具备艺术的荣光,只不过慢慢具有了艺术元素的尝试。1915年,美国导演格里菲斯在经典名作《一个国家的诞生》中自觉地使用交叉蒙太奇,产生了电影史上被誉为“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著名手法,标志着电影终于找到了蒙太奇这一银幕擅长的叙述形式。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电影开始更多地挖掘现实历史和战争人性,在银幕上探索深刻的文化层面,这些都促使了电影艺术表达的推进。直到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人库里肖夫、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等吸收了格里菲斯的经验,经过了很多的实验,逐渐真正使得蒙太奇理论走向系统化和完善化,并拍摄出《战舰波将金号》《十月》《母亲》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之后,电影才真正挖掘到了自身独特的表达世界、展现生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定位。此后随着电影叙事形态、影像语言、表现手段等不断地开拓和丰富,以及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等相继出现,电影才真正地成长为20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一门独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