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分仪”会议——美方主动地位的进一步巩固(1 / 1)

在8月14日至24日于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四分仪”会议上,英方把重点放在说服美方接受地中海战略上,不打算讨论太平洋战略,但是美方强调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英方不得不就此议题展开讨论。结果,英方同意了马歇尔提出的在对德战争结束后12个月内打败日本的主张,“显然由于目前的太平洋军事行动不能大量地动用指定用在欧洲建设上的军队,所以英国接受了他的计划纲要”[32]。另外,英方赞同美方在中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两路并进的作战思路,由于在太平洋完全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实际上英方认可了美方在这些地区具有自由处置权。但在东南亚战场,英方依然缺乏热情。

最后达成的协议是:

长期战略:

一旦欧洲战场形势允许,即开始将兵力转往太平洋和远东战场,应计划在德国投降之后12个月内打败日本;目前,利用盟国的空中优势,进一步削弱日军在太平洋和东南亚作战所依赖的空军和海军力量,加强盟军在华空军力量和对华空中援助,派遣轻装的丛林作战部队和如人工港这样的新设施;对日作战的兵力部署和行动应依照总体目标和执行战争的总体战略构想;原则上,远东太平洋战场的部队主要由美国负责指挥,欧洲战场的部队除特殊情况外由英国负责指挥,自治领国家的部队则由相关国家协商解决。

1943—1944年的特定作战行动:

太平洋地区:占领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包括威克岛和库赛埃岛)、波纳佩岛、加罗林群岛(特鲁克岛地区)、帕劳群岛、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占领或使西至韦瓦克的新几内亚东部地区失去进攻能力,包括阿德默勒尔蒂群岛和俾斯麦群岛,只需使腊包尔失去进攻能力而非占领,然后沿新几内亚北部海岸向西挺进至鸟头半岛(Vogelkop);考虑针对幌筵岛和千岛群岛的作战行动。

中缅印战场,1944年2月中发起占领缅甸中北部的作战行动,以改善对华援助的空中路线并建立陆地上的交通线;继续准备在1944年春季发动两栖作战,实现“三叉戟”会议所确定的占领阿恰布和兰里的目标;继续以印度为基地的行动准备工作,加强空中援助和在华空军力量,支持中国扩大对日作战。进一步研究以下作战计划:1944年春苏门答腊北部的作战行动,1944年11月从缅北向南的作战行动,在尽可能早的现实情况下发起的经毛淡棉地区或克拉地峡直指曼谷的作战行动,经马六甲海峡和马来亚占领新加坡的行动;考虑占领阿恰布和兰里是否对上述作战行动的成功具有必要性。

在设想1944年打败德国的前提下,研究1944—1945年部署所有可用的重型轰炸机和运输机用于东南亚战场和中国战场而拓展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的潜力和有限性,同时不能妨碍1944年在缅北的战役和占领阿恰布和兰里的战役。

成立独立于印度司令部的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由英国人任总司令,美国人任副总司令,其作战范围包括缅甸、锡兰、泰国、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作为副总司令,史迪威将指挥缅甸境内的中国军队以及东南亚的所有美国空军和地面部队,同时继续肩负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职责。[33]

从“四分仪”会议达成的协议内容看,英美双方只是就1943—1944年的近期作战计划达成了一致,没能制订出对日战争长远而全面的计划。美方同意新成立的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由英国人担任总司令,英方则仍然没有承诺在缅甸发起大规模的作战行动,双方同意关于仰光和新加坡的最终决定留待下一次会议再行解决,会谈的结果实际上基本没有超出“三叉戟”会议达成的协议范围。舍伍德指出:“关于对日战争:除了设立复杂的和基本上流产的东南亚司令部(其本身无可指摘)之外,魁北克会议看来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再就无非是列出了大量的个别作战行动计划,而其中绝大多数也从未付诸实现。”[34]

但就太平洋远东战场占据会议报告的最大篇幅这一点来说,美方从“三叉戟”会议开始显现的相对英方在战略构想方面的主动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

Tip:收藏+分享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