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方战略的胜利(1 / 1)

在阿兰布鲁克的日记中或别的材料中,没有提到他企图说服艾森豪威尔放弃“霸王”(“三叉戟”会议后不久,“围歼”改用此名)行动之事,所以并不清楚这仅是他个人的观点,还是丘吉尔指使他去游说艾森豪威尔。英国官方军史作者约翰·埃尔曼提道:

通常认为——尽管证据是与之相反,但看上去仍被广泛相信——英国人出于战略上的或是外交上的原因,或两者都是,要么在丘吉尔的影响之下,要么通过他作他们的发言人,希望1943年的下半年在巴尔干向北扩大战役,如果必要以“霸王”作代价。不管后来事情是怎样的,在那时情况并非如此。[89]

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也辩解称:

……在美国,有一种传说,说我曾极力阻扰准备横渡英吉利海峡展开攻势的“霸王”作战计划,同时又说我妄图引诱盟国对巴尔干半岛进行的某种大规模的入侵,或者在地中海东部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这样实际上等于砍掉“霸王”作战计划。这些荒谬的说法,多半已经在以上的各章中进行了揭露和驳斥……[90]

但是,无论是埃尔曼的评述,还是丘吉尔本人之辞,并没有完全说明真相。丘吉尔在提到“霸王”行动时,总要加上一些前提条件,例如在德黑兰会议时,斯大林问丘吉尔,他和三军参谋长是真的相信“霸王”行动,还是为安抚苏方说说而已。丘吉尔的答复是:“他坚定地认为,只要时机到来,此前所说的关于‘霸王’行动的条件具备了,不遗余力跨过海峡向德国发起猛攻是我们毫不动摇的义务。”[91]也许在卡萨布兰卡会议前的一段时间里,丘吉尔是真心想在1943年发起“围歼”(“霸王”)行动,以此防止美军偏离欧洲战场,但如上文所提到的,他很快在三军参谋长们的劝说下转变了立场。到“三叉戟”会议时,丘吉尔及其参谋长们已经是坚定地把从意大利或是从巴尔干进入欧洲大陆视作捷径了。

不论“三叉戟”会议以后的英美战略会谈中英方的立场如何,仅从阿兰布鲁克上述所言这一点就能够看出,美方怀疑英方企图以意大利或巴尔干作为进攻欧洲大陆的方向,并打算以牺牲“霸王”行动为代价,这是有真凭实据的。美国军史学者理查德·莱顿指出,从英方充满似是而非的言语中,美方计划人员得出结论:英国人把大规模集结于英伦三岛的英美进攻部队,只是当成一个巨大的迷惑敌人的计划以及德国崩溃后的占领军。[92]

由于美方在“三叉戟”会议前作了充分的准备,罗斯福相比以往更加支持他的三军参谋长的立场,“总统带头论证他的军事顾问们提出的主张”,加上“马歇尔在这次会议中不仅总是在总统左右,他实际上成了提出大部分美方主张的现场指挥者”[93],因此美方改变了以往双方会谈时的被动局面,实现了“强迫英国人作出承诺,在最早可行的时候跨英吉利海峡对欧洲大陆发起攻击,并在1944年春为该行动做好全面的准备”的会前主要目的,是英美战略对话以来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美方的战略观点逐渐占据了上风。罗斯福对跨海作战的坚持,“丘吉尔似乎感到出其不意,因为他原以为这次会上仍可以再一次争取到罗斯福同意他的观点”[94]。

可以说,在这次会议上,美方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但也作出了妥协。另外,就如阿兰布鲁克对艾森豪威尔私下的谈话所表明的,要英方完全支持1944年发动跨海峡作战,美方仍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