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大西洋会议与《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9日至12日,在纽芬兰的普拉森夏海湾(Placentia Bay)的阿金夏港口(Argentia)外的战舰上,丘吉尔和罗斯福各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举行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两国间元首的首次会晤(代号“里维埃拉”,Riviera)。除技术人员外,与会的两国主要高级官员有:英国外交部常务次官贾德干、帝国总参谋长约翰·迪尔(Sir John Dill)、海军参谋长达德利·庞德和空军副参谋长威尔弗雷德·弗里曼(Wilfred Freeman);美国总统私人顾问哈里·霍普金斯、副国务卿韦尔斯、总统特别代表和驻英租借物资负责人威廉·哈里曼(William A.Harriman)、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陆军航空队司令亨利·阿诺德(Henry H.Arnold)和美国大西洋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金(Ernest J.King)。
会谈在政治和军事2个层面分别进行,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在政治领域,双方发表了著名的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就宪章内容来看,主要表达了双方在战争期间和战后的政治原则和愿望。宪章宣布:
(一)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二)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三)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四)两国在尊重它们的现有义务的同时,力使一切国家,不论大小,胜败,对于为了它们的经济繁荣所必需的世界贸易及原料的取得俱享受平等待遇。
(五)两国愿意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以便向大家保证改进劳动标准、经济进步与社会安全。
(六)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后,两国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七)这样一个自由,应使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
(八)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各国,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倘国际间仍有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军备,致在边境以外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则未来和平势难保持。两国相信,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国家军备的解除,实属必要。同时,两国当赞助与鼓励其他一切实际可行的措施,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1]
英国官方史著作指出:“虽然美国置身战争之外,但由罗斯福和丘吉尔签署了关于战争目标的声明,意味着美国与战争结果有了十分紧密的利益联系……因为由美国提供战争武器本身不可能导致决定性的胜利,宪章包含了美国未说出口的参战的含义。”[2]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对《大西洋宪章》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项联合宣言的影响深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在名义上仍属中立,却会同一个交战国发表这样的宣言,仅就这一事实而论,就是惊人的。宣言中包括有“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的词句(这是根据我的原稿中的一句话写的),这等于一个挑战,在平时这种挑战意味着战争行动。最后,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最后一节的现实意义。这一节清楚而鲜明地宣告,在战后,美国将和我们联合起来维持世界的秩序,直到建立起一种较好的局面为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