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最后的修订(1 / 1)

事实上,陆军和海军在“橙色”计划的一些原则性问题上长期存在分歧。陆军认为,在国会不愿意为加强菲律宾防御拨款的前提下,战时菲律宾无法坚守,应从中国华北和菲律宾撤离美国的军事力量,或不再向菲律宾提供增援力量,而是将力量集中在夏威夷及其以东地区,以防御为主,伺机发起反攻;海军则主张,战时不应放弃菲律宾,战争应以进攻为主。总体而言,海军的观点在联合委员会中占据了上风。

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形势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后一个版本的“橙色”计划在陆海军意见激烈交锋后,于1938年3月修订完成。主要内容是:

1.设想美日战争爆发之前会有一段关系紧张时期,美国可在这段时期做好战争的准备。陆军将派遣7 000人前往阿拉斯加,派遣2.5万人前往瓦胡岛,加强当地的防御力量;海军将派遣7 000人保护重要的设施。在巴拿马运河区,陆军将从本土派遣1.5万人进行增援,海军将维持海岸巡逻。在菲律宾,陆军将试图拖延日军的前进步伐,然后撤退至巴丹,以使日军无法使用马尼拉湾,但是菲律宾的守军将得不到来自本土的增援,关岛也同样得不到增援。海军将在太平洋集结15艘战列舰、36艘巡洋舰、5艘航空母舰、125艘驱逐舰和39艘潜艇,以及828架飞机,将动员所有的船只,人员增加至32万人,其中5万人为海军陆战队官兵。

2.日本对美国发起战争的方式很可能是不宣而战;战争爆发后,美国的海上优势应足以让美国舰队在瓦胡岛以西展开行动,任何其他国家对日本的援助不会严重削弱美方的战略优势。

3.通过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压力打败日本,逐步将太平洋作战指挥部向西迁移,同时采取措施维护海上交通线的畅通,确保美国本土、阿拉斯加、瓦胡岛和巴拿马运河的安全。

4.最初的太平洋作战行动将由海军承担主角,陆军将集结一支75万人的力量以备向西推进使用;在动员令下达后的第35天时,陆军在西海岸集结2万人和150架飞机为海军的推进提供最初的支援,最终陆军将扩大至大约200万人。

5.自战争爆发起,陆海军都将做好进行化学战的准备。[55]

值得注意的是,1938年的“橙色”计划第一次考虑了同时在大西洋发生冲突危险的可能性;[56]与所有版本的“橙色”计划一样,此次计划没有设想登陆日本本土,美国只是通过封锁和袭扰手段,阻断日本重要的海上交通,打败日本海军,对日本经济施加致命的压力,最终迫使日本投降。

另外,1938年的“橙色”计划是海军进攻战略和陆军防御战略的妥协,它没有提到关岛的要塞化,虽然没有放弃菲律宾,但由于国会的孤立主义情绪,菲律宾的防御因资金所限得不到事实上的加强。路易斯·莫顿指出:“美国的政策在目标和手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迫使它的计划人员制定了一个折中的战略,并且实际上放弃了关岛与菲律宾。”[57]

“橙色”计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太平洋战略有着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彩虹”计划5制订的基础之一。由于海军在所有版本的“橙色”计划中都扮演主要角色,所以“美国的领导者认为这样的战争如果到来,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是海军的事务”[58]。“橙色”计划尤其受到海军总委员会、海军作战部和海军军事学院的计划人员的重视。在海军人员眼中,该计划俨然成了一种“美国的使命”[59]。它使一代海军军官熟悉了进行一场对日战争所涉及的种种基本问题,也迫使海军和陆军去面对基本和非常复杂的技术和组织协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