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橙色”计划的发展(1 / 1)

1914年8月巴拿马运河开通,美国大西洋舰队无须绕道南美进入太平洋,于是海军总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橙色”计划,它与1911年的“橙色”计划基本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6年和1917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海军总委员会和陆军总参谋部丰富了原有的“橙色”计划。新的计划总体认为,日军会立即攻击关岛和菲律宾,切断中途岛的海底电缆,菲律宾只能抵御小规模的进攻6—10周,但怀疑日军会在支配北太平洋之前进攻阿拉斯加;美军的使命仍是向远东派出一支舰队,控制西太平洋并切断日军的海外交通。这要求美国拥有一支2倍于日本的舰队,陆军的防守部队人数也需要增加1倍,并大力加强美国海外基地建设。[46]

这样,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橙色”计划的重点已开始从防御美国西海岸转向了防御和控制西太平洋,陆军逐渐接受了海军关于“橙色”计划的观点,在“橙色”计划中实际处于配角的位置。另一方面,“美国在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所有的计划变得与此并不相干”[47],因为原有的战争计划都没有设想美军赴欧作战的情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长,战略环境比战前更加安全,但美国军方仍希望在和平时期军力遭到限制的情况下去保护国家的安全和海外的利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美国军方主要致力于“橙色”计划、“红色”计划和“红—橙”计划的研究修订,但后2个针对或涉及英国的作战计划不具政治现实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美国的亚洲“门户开放”政策日益遭受日本的挑战,美日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美国军方,尤其是海军,更注重“橙色”计划的研究,其结果对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也更具重要意义。

1919年12月18日,联合委员会出台了题为《太平洋的战略》的文件,它实际上是一个新修订的“橙色”计划。该文件指出:就海军而言,太平洋舰队的主力应部署在夏威夷,在阿拉斯加部署侦察力量,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同时对日本的海上贸易进行打击,为跨太平洋作战筹集物资,除潜艇外,远东的力量将撤回美国基地,潜艇则协助防御菲律宾;就陆军而言,部署1个师及必要的辅助部队和足够的岸炮力量在瓦胡岛,以防御夏威夷。

文件认为:在同日本交战的情况下,如果美国海军不能取得对日本海军的优势,由于无法提供补给,菲律宾难以长期坚守下去。只有在毗邻日本的海域获得海上优势,才能迫使日本投降,因此应对日采取有效的封锁,陆军则夺取日本本土以外的岛屿,而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守住夏威夷、关岛和马尼拉湾的军事基地。如果日军占领了关岛,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行动将大大受阻,马尼拉湾的安全也将遭受极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重新夺取关岛,在此之前则需要占领马绍尔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如果关岛事先得到充分的防御,战时形势将大为改观,日本未必敢占领马尼拉或马尼拉湾,或企图在菲律宾进行大规模作战,但在美国海军控制关岛附近海域之前,唯一能够增援关岛的只有潜艇。为此,联合委员会提出的建议是,大力加强夏威夷群岛、关岛和菲律宾的防御。[48]

《太平洋的战略》的特点是谋求加强美国太平洋属地的军事防御力量,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1914年“橙色”计划关于战争进程的内容。

在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的《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美英两国承诺不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海军基地或新的要塞[49],使日本海军在西太平洋具有了区域性的绝对优势,菲律宾和关岛变得更加难以防守。为此,陆海军联合计划委员会于1922年4月向联合委员会提交了一项研究报告,认为马尼拉难以长期坚守,最多只能起到阻滞日军占领其他地区的作用,华盛顿会议缔结的条款不妨碍对现有防御措施进行现代化升级,而且不排斥扩大机动要塞。然而,已在1916年允诺给予菲律宾独立的国会拒绝为加强菲律宾的防御拨付资金。[50]针对这种情形,美国海军于1923年组建了单独的太平洋舰队,拥有12艘现代化的战列舰,成为美国海军实力最强的舰队。

另外,1923年5月25日联合计划委员会针对“橙色”计划提出的意见是:陆海军首要的作战目标是“尽早在西太平洋通过压倒日本军事力量从而确立美方的制海权”,为此应将马尼拉湾作为美国舰队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基地,并予以坚守;其次,占领或控制由日本委任统治的岛屿港口,有效控制日本重要的海上交通线,针对日本的海军和经济活动发动海上和空中作战行动;如果这些行动不能导致日本投降,则将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迫使日本屈服。联合委员会认为,总体上,对日战争是“一场进攻性的战争,最主要的是海上战争,目标在于,通过控制日本主要的海上交通线和针对日本海军和经济活动发起海上和空中进攻性行动,孤立和困扰日本”[51]。7月7日,联合委员会在上述计划的基础上建议,菲律宾的卫戍部队应坚守至少6个月,而来自夏威夷的援军预计将在战争爆发后2周时抵达。[52]

1924年的“橙色”计划修订则是因为美国海军力量增强,战舰动力由内燃机替代蒸汽机,空军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形势变化。然而,1924年的计划更像是战略愿望的阐述,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陆海军当时的能力。例如,对陆军而言,在战争爆发10天内,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的至少5万人的集团军应抵达瓦胡岛,在14天时这支部队将进一步前往马尼拉湾;另外大约1.5万人的部队将在30天时从西海岸前往夺取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与此同时,其他在西海岸和东海岸的部队将前往瓦胡岛和巴拿马运河进行增援;美国本土保留足够的后备力量和机动力量,以应对难以预见的紧急情况,以及为最终赢得战争积蓄力量;控制所有运输部队所需的港口,所有部署在海上用于运输部队的船只将由海军指挥和管理,最大可能地使用陆军航空兵。就海军而言,在战争爆发10天时,在夏威夷集结一支超过日本海军实力50%的舰队,为行动提供足够的后勤支持,最大可能地使用海军航空兵。[53]

这些安排对陆海军的行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意味着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比如陆军5万人的部队(超过陆军全部力量的1/3)驰援菲律宾将面临后勤保障问题,像马尼拉这样一些港口的设施也难以为海军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持,而日本军队只需3天即可抵达菲律宾。

在1924年到1938年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军事上的需要和国会的氛围,“橙色”计划至少被修订了6次。计划的基本结构未变,但战时防御菲律宾变得更加困难。“一战”后各版本的“橙色”计划与“一战”前的计划不同之处在于:

(1)战争第1阶段,美军主力将集中于东太平洋,美国主力舰队在战争爆发前部署在太平洋;

(2)第2阶段将推至西太平洋,不仅夺回关岛,还将夺取日本委任统治的岛屿;

(3)除严密封锁日本本土外,还增加了占领日本海外领土的使命。[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