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里,最早向中国系统介绍音乐剧的,是“美国之音”电台,它用的译名是“歌舞剧”。仔细思量,这个名称要比“音乐剧”更全面,没那么望文生义。一般认为,音乐剧是一种融音乐、舞蹈、对白为一体的戏剧。但这个定义显然太过宽泛,按这个标准,不仅所有的戏曲、歌剧全部都应归类于音乐剧,其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戏剧,甚至可以说,原始人就有音乐剧,因为借助歌舞来讲故事,就可以算是音乐剧了。
狭义的音乐剧是上述范畴中的一种,它很难用一句话来界定,必须通过它和相关艺术的关系才能清晰其自身的定位。粗略地讲,音乐剧是一种当代通俗戏曲,其音乐形态介于古典歌剧和大众流行歌曲之间,其戏剧形态跟正宗话剧相似。
现代西方音乐剧的正规名称是“musical theater”,简称“musical”,它的来源有几个方面:一是轻歌剧,如奥芬巴赫、雷哈尔、吉尔波特和萨利文的作品,比传统歌剧更为通俗,而且以喜剧为主,故又称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二是歌舞表演(vaudeville),类似我们今天的综艺晚会,有时歌舞和喜剧小品串在一起,就有了音乐剧的雏形。
音乐剧跟传统歌剧从形态上非常相似,不同之处有:(1)歌剧以音乐为主体,音乐是最神圣的,50岁的大胖子可以扮演18岁少年,只要他的音色适合;音乐剧以表演为主,对于多数角色,演得好要比唱得好更重要。(2)歌剧不可以用扩音设备;音乐剧如今都采用无线麦克。(3)作曲家一旦定稿,歌剧在表演时不会修修补补;音乐剧通常边演边改,几乎没有定稿这么一说。某些曲目介于歌剧和音乐剧之间,如格什温的《波姬与贝丝》,在歌剧院上演就被视为歌剧,在百老汇上演则成了音乐剧。而正宗的歌剧如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曾被《红磨坊》导演巴兹·鲁曼搬到百老汇,每周八场,套上了音乐剧的外衣。
严格说,这部《波西米亚人》依然是歌剧,因为它上演时仍用意大利语。音乐剧的一项标准是:采用观众的母语,跟中国的戏曲非常一致;而歌剧一般用原来的创作语言。但两者均有例外,比如歌剧偶尔也用当地语言,而音乐剧在海外巡回时,通常只提供翻译字幕。事实上,音乐剧难以界定,因为它有各式各样的例外。又比如,音乐剧有剧情,然而,那只长寿的《猫》却几乎没有故事,只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猫。还有,歌剧的“念白”多半是宣叙调,而音乐剧的台词则像话剧一样自然说出来;反面例子包括《魔笛》、《卡门》(念白不唱),《艾薇塔》、《悲惨世界》(从头唱到尾),以及法国经典电影《瑟堡的雨伞》。
俗话说,当感情浓烈、无法言表时,就有了歌唱;再浓烈,就有了舞蹈。好的音乐剧,必须让观众觉得歌舞是剧目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戏不够,歌舞来凑。曾三次搬上银幕的《画舫璇宫》(Show Boat)被认为是这方面的里程碑,这部涉及种族歧视、极具社会意义的作品(其中有著名的黑人男低音歌曲“老人河”)将歌舞完全融在剧情中。音乐剧的最佳组合罗杰斯(作曲)和哈默斯坦(作词)将这个通俗戏曲形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他们的传世之作包括《奥克拉河玛》、《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音乐之声》等,即便拍成电影后,舞台版依然久演不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剧在英国的繁荣程度超过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音乐剧在美国的连演场数均不如英国。1943年的《奥克拉河玛》首轮连演2212场,开创了“大剧”时代(借用电影的“大片”概念),至1968年的《毛发》为止,这段时间被称为百老汇的黄金时代。但《毛发》也开创了“摇滚音乐剧”这个分支,有名的有《耶稣基督超级明星》、《油脂》等。1976年的《平步青云》(A Chorus Line)首度冲破了连演十年的记录。
80年代以来,伦敦西区推出了一批超级大剧,将艺术和商业包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更加注重舞台特效,如《歌剧魅影》有突然跌落的大吊灯,《西贡小姐》有直升机,音乐剧的观众群从文人雅士进一步拓展到普通大众。
如果说中国戏曲相当于西洋歌剧,那么,中国音乐剧在《洪湖赤卫队》、《白毛女》、《江姐》、《刘三姐》等流行电影中出现了影子。但依愚之见,最接近西洋音乐剧、且受到它们启发和映证的是五六十年代风靡港台的黄梅调影片,脱胎自安徽黄梅戏,但突破了地方戏的局限,成为一代人的大众娱乐。90年代以来不时引进的西方剧目,以及某些自创节目(如张学友的《雪狼湖》)是中国音乐剧试图跟西方接轨的尝试。但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我们离一百年前的英美水准仍相去甚远,那时,他们在同一城市的连演记录已经超过一千场了。
银幕音乐剧
有声电影普及后,音乐剧很快从舞台蔓延到银幕。跟舞台版一样,最初的音乐剧电影又唱又跳,纯粹图一个热闹。20世纪30年代末,《绿野仙踪》等影片将电影音乐剧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但在音乐剧的银幕化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作品都成功转型。《奥克拉河玛》的电影版就不如舞台版,而《音乐之声》则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音乐剧影片。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音乐剧电影陷入低谷,偶尔有巨片诞生,这当中有《油脂》、《周末夜狂热》、《红磨坊》、《芝加哥》、《寻梦女郎》等,但不足以振兴整个类型。相比之下,印度电影绝大多数是音乐剧;而在百老汇,2006年至2007年演出季共售出1200万张票,其中500万人次是美国国内游客,130万是海外游客,还不包括外百老汇和小型剧场。当然,百老汇将戏剧演出分为话剧和音乐剧两大类,音乐剧占大头。由此可见,音乐剧的终极展现平台是舞台,银幕音乐剧(中国的新近例子有陈可辛的《如果·爱》和周杰伦的《天台爱情》等)的时代可能已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