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辉煌的音乐史诗
著名的神剧《以色列人在埃及》,歌词部分由亨德尔的长期工作伙伴詹尼斯编辑而成,主要取材于希伯来圣经《旧约》第二卷《出埃及记》的前半部分,也有较少的部分取材于《旧约·诗篇》。
从情节上来看,第一部分描述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是清唱剧的基础部分。据《旧约》记载,以色列人流落到埃及(逃亡而来),受到埃及人的欺压。这时上帝显灵,赋予摩西及其兄弟亚伦带领以色列出埃及、重返故国的使命。摩西与亚伦去见法老,请求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法老不准,摩西兄弟便借上帝的全能之力,在埃及降下了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瘟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等各种灾难(俗称“十灾”)。法老屡次应允又屡次食言,于是上帝便在逾越节之夜,杀死埃及人所有长子,终于迫使法老屈服,以色列人在摩西率领下离开埃及。在离开的路上,他们又遭法老军队的追杀,直到红海近旁,摩西用上帝所赐之杖将海水分开,海就变成干地,以色列人沿此路通过红海,埃及军队下到海中时,海水复合,追兵全军覆没。
《以色列人在埃及》的第二部分“摩西之歌”,从文本和音乐上均是与第一部分的史诗截然不同的赞美诗风格。在这里,宏大叙事成分几乎消失殆尽。内容主要取自《出埃及记》第十五章的这一部分,是以色列人对全能上帝的歌颂,准确地说是摩西、亚伦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对上帝的颂扬。全剧以米利暗歌颂上帝的赞美诗作为结束,女性色彩极其强烈,大大缓解了第一部分的暴力色彩。无论如何,埃及人在灾荒之年收留了以色列人,以色列人以暴力屠杀无辜埃及百姓来谋取自由,使现代读者感到难以容忍。
最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考证已证明,《出埃及记》是一篇寓言或神话而不是历史,这减轻了这部作品的难堪。无论反抗暴政有多么大的合理性,击杀全部埃及人的长子都是难以容忍的罪恶。只要我们从神话文学角度出发,就能把这部作品理解为一个被压迫者反抗统治者以争取自由解放的颂歌。
1739年4月4日,《以色列人在埃及》首演于伦敦干草市场国王剧院(按英格兰的惯例,如果当时在位国王是女性,剧院即自行更名为女王剧院)。亨德尔在歌剧季开始后紧接着安排上档,隔日的伦敦各大报纸予以佳评,然而首演当晚的观众反应并不热烈,一个主要原因是本剧较缺少华丽的独唱乐段(特别是在第一部分)。当时伦敦的观众在意大利流风之下,格外喜好大炫其技的花腔独唱,而《以色列人在埃及》主要由大量合唱组成,使观众兴味索然。
首演失利之后,亨德尔对乐曲长度进行大幅缩短,适当增加了一些女高音独唱(第一部分改变并不大)。这部清唱剧仍然以亨德尔特有的合唱而闻名,而且是双合唱队。但适度布局的个性化独唱、重唱,在使合唱更见壮丽与辉煌同时,舒缓了暴力与紧张之感。
尽管逐步获得了接受与欢迎,但这部作品从未得到类似于《弥赛亚》那样的地位。整整15年之后,亨德尔还对剧本进行了修改。作曲家并没有像观众那样快地忘掉这部“为神剧事业所做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努力”(罗曼·罗兰)。这部音乐形式独出心裁、合唱队气势磅礴的神剧,即便今日也很少有经常性演出,唱片录音也屈指可数。但由于本剧的管弦乐部分具有强大的戏剧张力和叙事能力,从而将《旧约·出埃及记》故事以极其动人的音乐描绘出来,因此仍被专业人士认为是《弥赛亚》之外的第二部伟大神剧。海顿的《创世记》及门德尔松的《以利亚》,还要排在后面。
亨德尔的萨克逊同胞理查德·瓦格纳,一百年后发明了“乐剧”,而亨德尔创造的“音乐史诗”较少为人注意。只要巴赫的《圣马太受难曲》、《圣约翰受难曲》还在,《新约圣经》就永远是一股奔腾的活水。同样可以说,只要亨德尔的《以色列人在埃及》、《约书亚》还在,《旧约圣经》就随时可以变成沸腾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