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而高贵,大胆而单纯——穆索尔斯基和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1 / 1)

赋予大混乱时代以美感与庄严

穆索尔斯基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脚本为普希金创作于1825年的同名剧作,这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也是俄罗斯第一部现实主义歌剧。诗人和作曲家的着眼点都是现实,都放弃了浪漫主义,拒绝借历史以抒发主观感受。被俄罗斯艺术家发扬光大的现实主义基本忠于历史,把对俄罗斯民众意识及专制主义的思考转变为造型。

普希金的创作原则、语言驾驭能力、艺术造型能力,这位诗神与俄罗斯苦难的神秘联系,为穆索尔斯基提供了最重要的**:伟大的史诗转变为燃烧的乐谱。

《鲍里斯·戈都诺夫》讲述的主要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沙皇戈都诺夫与冒名前朝太子间的斗争。戈都诺夫是俄罗斯第一个沙皇伊凡雷帝的大臣。1584年,伊凡雷帝病死,太子伊凡两年前被父亲误杀,次子费多尔孱弱无能,大权落入戈都诺夫手里。1598年,费多尔病死,伊凡雷帝少子德米特里离奇暴亡,贵族会议选举戈都诺夫为沙皇。他即位后打击豪门,起用新贵,但连年天灾、饥荒和骚乱动摇了王朝根基。1604年,假称皇少子德米特里的叛乱分子进犯莫斯科,戈都诺夫抑郁而终。其子继位同年被杀。假德米特里夺位不久死于宫廷,俄国陷入混乱。

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包括四部分共七场(第一稿),完成于1868年至1869年。第一部,第一场:管弦乐,合唱,哭喊与说白。伊凡雷帝驾崩,皇子德米特里暴亡。民众在禁卫军鞭子下号哭“请愿”,请求犹豫不决的近臣鲍里斯·戈都诺夫接受推举,出任沙皇。第二场:禁卫军传出戈都诺夫同意加冕的消息,教会领袖和大臣鱼贯而出,与广场上的人们一起,向戈都诺夫欢呼万岁。新沙皇出场,一种不祥的预兆,在音乐中出现。

第二部,第一场:老修道士皮蒙在撰写俄罗斯编年史,在他笔下,历史被复原了。弟子格里高利请求皮蒙讲述出内心的怀疑——伊凡雷帝少子德米特里,是被谋杀的,戈都诺夫是弑君者。格里高利想摆脱枯燥的修道院生活,决心假称德米特里,揭露新沙皇真面目。第二场:格里高利想去波兰招募造反者,反对戈都诺夫。他在小酒馆中与一群士兵相遇,他们正追捕一个从莫斯科逃跑的修道士。格里高利设计脱身。

第三部:戈都诺夫执政六年,虽然努力体谅民心、乐善好施,全国上下依旧充斥贫穷和疾病。贵族舒斯基听信谣言,有意策划暴动推翻沙皇,他报告说,波兰有个自称德米特里的暴乱分子。戈都诺夫心神不宁,日夜受到自己的幻觉折磨——浑身是血的德米特里,在宫廷出没。

第四部,第一场:广场上,有个傻子在宣讲:戈都诺夫是希律王,那在基督诞生之夜屠杀儿童的人。舒斯基想将这个傻子监禁起来,但戈都诺夫觉得,也许这是能为自己祷告的圣人。第二场:舒斯基从莫斯科带来沙皇病发的消息时,戈都诺夫亲自赶到。他觉得前皇少子阴魂不散,要跟他到天涯海角。修道士皮蒙向沙皇报告:皇太子德米特里坟头出现异象。精神崩溃的戈都诺夫想出家,告诫儿子要警惕,随后在惊吓中死去。

歌剧再现了一个大混乱时期,普希金、穆索尔斯基以其语言和音乐天才,赋予混乱如麻的时代以形式感,给人性以温暖,还历史以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