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flat-F(自由,但快乐)(1 / 1)

《第三交响曲》著名的开端是勃拉姆斯意味深长的音乐座右铭“F–A-flat–F”。早在1853年,勃拉姆斯的老朋友约瑟夫·约阿希姆就使用座右铭“自由,但孤独”。创作《第三交响曲》时,老光棍勃拉姆斯把它改成了“Frei aber froh”(“Free but Happy”)——“自由,但快乐”。这一座右铭,通过勃拉姆斯最擅长的变奏手法,以极其微妙的变化,出没于整部交响曲——交响曲就终止于这种内敛寂寥的情感状态之中。

这部勃拉姆斯四首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乐思鲜明而完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是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带着欣喜与欢悦,表达“自由和快乐”,第二主题源于维也纳舞曲。乐章用三个有力的和弦作为前引,这个三音和弦在整部交响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在第一乐章中,每当音乐发展的重要转折时刻,都可以看到它的形影,但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方面则有所变化。第一乐章的总体意境是展示自由与欢乐的心态,虽包含一定的矛盾冲突(开始部分),但总体上在自由、愉快、柔和与安谧中走向结尾。

第二乐章是柔板(最著名的乐章),崇高、安谧,又有点忧郁,基本主题类似摇篮曲,单簧管和大管模仿的管风琴效果,突出了它的优雅,第二主题多少有些低沉、悲戚。贯穿着前一乐章结尾处的那种神圣而又安谧庄严的情绪。之后中间一段代之以**的增长和突然消退,其中包含着非常动人的克制之美。远处的闪光,是乌云也是闪电。整个第二乐章在小提琴诚挚的咏唱中结束。结尾还是那样安谧、宁静,每个人都能想象勃拉姆斯就在这里午休。

第三乐章是小快板、松弛速度的谐谑曲。宁静和有所抑制的忧伤感,如同泪珠映射的微笑,忧伤与幽默混合如一杯鸡尾酒——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热情诚挚而甘醇,但却总是包裹着一层淡淡的忧伤、哀愁。结尾仍然如此的安谧、宁静。随着年龄的增长,勃拉姆斯发现,正是在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沧海桑田无法动摇的安宁与和谐。

最后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起先是激奋的情绪与有点神秘的恶兆,中间经过一段戏剧性冲突后,转到光辉的F大调结束,情绪平静而肃穆。一开始由弦乐器和大管低沉地奏出一种自抑的激奋情绪和神秘的色彩,接着矛盾冲突开始,光明与阴影进行着游戏,这种游戏既不需要贝多芬式的胜利,也不需要柴科夫斯基式的弃绝。音乐在光与影逐渐增加的能量对抗之中发展,**犹如满月下的大海,潮汐一个接着一个,但最终都没有漫过海岸,也没有变成乌云,而是逐渐在一个更加寥廓的太空视野中成为回忆、成为天海一色。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正是勃拉姆斯的本真风格。

威斯巴登的夏季,莱茵河光明而深厚,黑森林空气清新而神秘。擅用木管的作曲家,以素描手法表达着大自然的矜持、宽厚与细腻。定音鼓轻轻在旁,“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