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誉参半(1 / 1)

乾隆帝对大小金川用兵数年,耗费巨帑,劳师糜饷,最终蒇事。乾隆帝在《十全记》中,也极力炫耀,称之为武功之首。但是,史学界对此历来毁之,颇有微词。

一征错、错、错

乾隆十二年三月十一日,乾隆帝下达征伐金川的命令,从此拉开了首征金川的大幕。这场朝廷针对地方藩属的战争,从一开始就烙上了一个“错、错、错”的标签。

首先,乾隆帝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脑洞”。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金川之役,乾隆帝可谓知之甚少。

1、不了解金川之难、之险。金川地处金沙江上游,水流湍急,地势险峻,所地藏民凭险为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大金川首领莎罗奔骁勇善战,狡诈多端。他治兵善械,训练士卒,不断扩张,屡次向周边寻衅滋事,四川督抚告急。

2、对金川历史了解不深。他倒是多次接到四川总督、巡抚、提督的奏章,从字里行间中了解了一些大小金川的情况,知道这一区域的土司不听管理,不仅互相攻击,强凌弱,众暴寡,而且还敢于袭击官府,与政府作对。他也从历史上了解到金川地区治理的艰难,康熙、顺治帝都为此做出过一定的努力,可谓收效甚微。但乾隆帝并未对此做过深入的分析,可谓知之肤浅。

3、盲目下令,企图迅速蒇事。乾隆帝由于不了解金川形势,难免对其轻视。他看过川督的奏章之后,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到乾隆十二年三月,他宣布对金川用兵。但是,乾隆帝有一个幻想,那就是“迅速剿灭”,收到一劳永逸之效。

乾隆帝确实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脑洞”。金川之事,确非易事,以后的征剿战争,大出他的意料之外。

其次,乾隆帝错用了将领。他精心选择的总督张广泗陨兵折将,令他一度气堵胸膛,最终,乾隆帝义愤而杀之。

张广泗早年追随鄂尔泰征讨苗疆,深得鄂尔泰信任,屡立战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雍正六年,以功出任贵州巡抚;正十三年,张广泗再迁湖广总督,成为朝廷信赖的封疆大吏;一年后,改任贵州总督,继续负责平息苗疆叛乱事宜,深受朝廷依赖。

金川事发,乾隆帝经过思考,选中张广泗。乾隆十二年宣布对金川用兵之后,便调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综理金川军务,理由是张广泗乃督抚中最了解军务的人,故而寄予厚望。可是,张广泗是个经验主义者,同时,也是个独断专行的人,造成征剿金川屡次失利。

其一、征剿办法失当。张广泗和乾隆帝一样,并不十分了解大金川的险要局势,他利用以往的经验,贸然决策。他使用寻常之法,指挥大军征伐大金川,即时遭到惨败,损兵折将,伤亡惨重。在使用穿凿火攻之法、积薪围烧之法、地雷爆炸之法无效后,便一筹莫展,导致大军裹足不前,士气低落。

其二、心胸狭隘,刚愎自用,不能与将领和衷共济,这是很要命的事情。张广泗不能克敌,有人建议启用有才干,熟悉川务的岳钟琪出山,张广泗极力反对,并大肆诋毁,并不以大局为重。后来,讷亲奉命总理督办金川军务,张广泗也是多方设置障碍,导致贻误战机,军务废弛。

为此,乾隆帝于十三年正月,及时派出钦差大臣、兵部尚书班第前往调查。班第经过调查,密奏乾隆帝:“增兵不如选将。”明确提出要换掉张广泗,金川军务才可以有所进展。

这样,乾隆帝换掉并逮捕了张广泗,将其押往京师。乾隆帝亲自提调审讯,张广泗不服,与乾隆帝争执,终被斩杀。这其实又是乾隆帝一大过错,张广泗不能克敌制胜,必有深刻内因,乾隆帝听不进异样声音,草率杀人,可谓草菅人命。蔡东藩在惋惜张广泗的同时,这样写道:

“广泗信汉奸,比匪人,轻视讷亲,积不相容,固有难逭之罪,然金川艰险,战碉林立,非广泗之出兵捣毁,则傅恒分路深入之计,恐亦未能骤行。且广泗逮还,高宗亲讯,以其抗辩而杀之,尤为失当。广泗有罪,理屈词穷,杀之可也,乃广泗尚有可辨之处,而高宗不问曲直,立置重刑,刑戮任情,得毋太过!况广泗有平苗之大功,尤应曲为赦宥乎?”

最后,乾隆帝用错统帅,导致战事进展迟缓,不能如期克敌制胜。

张广泗克敌无望,乾隆帝便启用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讷亲。讷亲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曾祖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额亦都,祖父是康熙初年的四个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父亲乃领侍卫内大臣尹德,尤其他的姑母是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典型的皇族姻戚。讷亲在雍正朝即被重用,雍正五年承袭二等公之位,被授散秩大臣;同年九月为御前大臣,内大臣。雍正十一年提升为军机大臣,参与机务。乾隆帝即位之后,讷亲晋封为一等公。乾隆二年正月,讷亲任兵部尚书,改吏部尚书。乾隆十年,讷亲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同年,鄂尔泰病故后,讷亲接任领班军机大臣。讷亲受雍正、乾隆两朝皇恩,至此位极人臣。乾隆帝曾这样说过:“当大学士鄂尔泰在之时,朕培养陶成一讷亲。自御极以来,第一受恩者无过讷亲。”

所以,乾隆帝于乾隆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毅然启用最信任的心腹重臣讷亲,前往金川任经略,统帅三军。可是,乾隆帝又大错特错了,讷亲根本无法胜任这个职务:

1、讷亲没有军旅经验。乾隆帝对讷亲的认识没错,他精明强干,思维敏捷;又为官、为政直率,从不贪腐,也不交党;加之名门之后,根红苗壮,出任领班军机,众僚之首,完全可以胜任。可是,他从没带兵打过仗,更没有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华。乾隆帝如此任用,不仅错误,而且是一个冒险的决策。

2、讷亲没有驭人的韬略和胆略。讷亲领命到达金川之时,也曾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曾向皇帝夸下海口:“三日克刮耳崖,擒获贼首。”当受到挫折的时候,便转而畏首畏脚,不仅不敢出战,反而事事依赖张广泗。而张广泗则嘲笑讷亲不谙军务,事事牵制,举动乖张。最终的结果是“将相不和,士皆解体”。

乾隆帝也认识了讷亲并不适应经略金川军务,可是,他并不检讨自己,反而失望而愤怒地责备讷亲道:“孤恩藐法,罪不可逭。”于乾隆十四年,令其用乃祖的“遏必隆刀”自裁,结束了宝贵的生命。

乾隆帝初征金川,先不明于彼地军务,再错用了将帅统军,他还能够如期克敌制胜吗?

傅恒说“不”

对于小小的金川,屡攻不下,乾隆帝可谓大伤脑筋。但是,他绝不甘心,决心孤注一掷,举全国之力,平定金川之乱。他究竟要怎么做呢?

一是更换主帅。这次,他换掉并杀掉了经略讷亲,启用小舅子傅恒任金川经略,并给予他八个字:犁庭扫穴,迅奏肤功。傅恒真的能够做到吗?傅恒,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他出身于名门,其先祖旺吉努在努尔哈赤起兵时,率族人归附。曾祖父哈什屯在清太宗时为太子太傅。祖父米思翰在康熙时为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父亲李荣保是察哈尔总管,姐姐乃乾隆帝孝贤纯皇后。傅恒以蓝翎侍卫起家,乾隆七年任御前侍卫、总管内务府大臣,管理圆明园事务。乾隆八年任户部右侍郎,不久外放山西巡抚。乾隆十年进入军机处。次年,任军机大臣、户部右侍郎、内大臣,不久转任户部左侍郎。乾隆十二年,升户部尚书,兼任銮仪卫、议政大臣、殿试读卷官、会典馆副总裁、正总裁。乾隆十三年四月,加太子太保,升协办大学士,领吏部职。十月,乾隆帝更是将傅恒擢为保和殿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

二是全力增兵,赴川作战。乾隆帝通过渠道,了解到金川之战中,汉兵畏缩不前,最善逃跑。于是,他决定调集满洲兵,从京师、东三省、西安、四川、陕甘、云贵、湖南等地,共调集精干满洲兵9000名。又征调其他兵卒26000余人,计3.5万人,加之以前的川兵,合计为60000人。这个数字,已经数倍于金川的士兵数目了。

三是亲拨巨帑,调动重型武器。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乾隆帝亲自下旨给户部,立即拨款400万军饷给傅恒;同时,出内帑十万,交给傅恒犒赏三军之用。此外,乾隆帝调动了“威远炮”“制胜炮”“冲天炮”“九节炮”等重型武器,前往助阵傅恒,力图发挥威力,一举**平金川。

四是亲自饯行,以壮声威。乾隆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乾隆帝御太和殿,赐傅恒出征敕书。十一月初三日,傅恒隆重出师。乾隆帝在东长安门设大帐,钦赐傅恒临行酒,命其登马出征;又命皇子、大学士护送至良乡。傅恒就这样,肩负着千钧重担,踏上了万里征程。

乾隆帝做完这一切,眼望着这个未及而立之年的大将军傅恒渐行渐远,他的心里是异常波动的。他心里明白,此乃倾全国之力的一场赌注。究竟胜算多少,亦未可知。可是,一旦踏上这样高的台阶,无论一国之君的乾隆帝,还是身荷重任的傅恒将军,都属背水一战。看看这个青年才俊都做了什么。

1、日夜兼程,马不停歇。傅恒的战马腾开四蹄,朝着目标一路狂奔,开始日行250里,已经是“极速”奔驰了。等到成都以后,更是以日行320里的速度,向金川狂驰。十一月初三日出发,到十二月十八日,傅恒抵达金川军营。其艰难程度,非常人可以想象。

2、立下毒誓,必奸逆贼。傅恒出山,是乾隆帝的一个赌注,傅恒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不停上书乾隆帝,做下保证:“此番必期成功,若不能殄丑类,臣实无颜以见众人。”这是傅恒向皇帝发下破釜沉舟的毒誓。

3、开动脑筋,妙计制敌。傅恒虽然年轻,但他知晓前车之鉴。总结教训的同时,开动脑筋,开启三十六计模式。比如出其不意,避强击弱;比如坚壁清野,清除奸细;比如知人善任,启用岳钟琪,等等。

经过努力,清军提高了士气,金川兵屡遭重创,战事出现了重大转机。

正在此时,乾隆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乾隆帝突然下旨给傅恒:“经略大学士恒,乃中朝第一宣力大臣,素深倚毗,岂可因荒微小丑,久稽于外,朕心实为不忍,即擒获渠魁,扫**巢穴,亦不足以偿劳。此旨到日,经略大学士傅恒著即驰驿还朝。”这是乾隆帝下达给傅恒撤军还朝的谕旨。乾隆帝认为傅恒应该有一番更大的作为,不应该为了金川而出现意外。此外,乾隆帝还有其他的考虑:比如用兵过重,劳师糜饷,震动京师;比如重臣移往四川,荒废了朝政,使得政务受到极大影响,等等。

但是,经略傅恒此时却要抗旨,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他年轻气盛,雄心勃勃。他想一举**平莎罗奔的巢穴勒乌围,生擒莎罗奔,建功立业。但是,如果公开抗旨,那是要杀头的,傅恒不得不考虑。最终的办法是,要求乾隆帝宽限回朝日期。

傅恒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奉旨回朝,等于无功而返,会遭人耻笑。不如请旨,宽限回朝日期,办完大事,再凯旋回朝。可是,傅恒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傅恒不得不再改变当初的“宏伟目标”,决定迅速诱降莎罗奔,使其尽快投诚清军。这个时候的莎罗奔,也是早已疲于战事,长时间于政府军对抗,弹尽粮绝,凭险负隅而已。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乾隆十四年二月初五日,莎罗奔率领喇嘛、头目多人,来到傅恒大帐外,负荆请罪,跪叩傅恒。傅恒义正辞严,一面晓谕,一面训诫。最终,莎罗奔做了表态:永世不敢再有违犯;并献上礼品和银两,表达谢罪朝廷之意。

做完这一切,傅恒算是大功告成,立即上书乾隆帝,红旌报捷。乾隆帝闻讯,喜不自禁,赐予傅恒一等忠勇公爵秩,并允穿四团龙布褂,恩宠空前。

首征金川之战,就这样很草率地结束了。实际上,这场战争,从乾隆十二年六月开始,至乾隆十四年二月结束,用兵两载,清廷投入兵力前后达6万余众,耗银几近两千万两,可谓倾尽全国之力,也难怪乾隆帝忽然改变立场,想早早结束。

二征金川受挫

金川事后,沉寂了14年。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大金川土司郎卡突发事端,不断侵扰临近九个弱小土司。从此,乾隆帝不断接到金川战报,战事骤起。

开始的时候,乾隆帝似乎忘记了初征大金川的艰难,居然采纳了署理四川总督阿桂的“以番治番”策略,就是利用与大金川有矛盾的九个土司,合力攻打大金川,不用朝廷出力,即可蒇事。阿桂之后,继任川督阿尔泰、提督岳钟璜继续执行“以番治番”之策。

但是,这个策略很快就失败了。有九土司自己的原因,他们要么惧怕大金川的势力,要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尤其是距离金川较远的那些土司,更是远离是非,不愿参与。更为重要的是阿尔泰犯了一个大大的错误。阿尔泰居然答应了金川土司郎卡的要求,将郎卡之女配与小金川的僧格桑,僧格桑乃小金川的实际掌权者。两金川实现了联姻,这就将小金川从九土司中脱离开来,其他土司的联盟也就随之瓦解。

面临这样复杂的局面,一旦两金川共同作乱,那就很难了。

果然,乾隆三十五年,小金川僧格桑开始作乱闹事。他先带兵侵扰沃克什,引来乾隆帝高度关注,不断下旨恫吓,晓以利害。僧格桑阳奉阴违,不但不听劝阻,反而再次发兵,侵扰瓦寺土司。僧格桑的反复无常,使得阿尔泰无计可施。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金川继承人索诺木居然配合僧格桑,再次作乱。索诺木不断侵扰临近,造成局面混乱。乾隆帝虽然下诏警告,但收效甚微。接下来,该如何处理这大小金川之乱呢?乾隆帝陷入了沉思。看看他做出了哪些决策。

首先,他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避重就轻,先征剿小金川僧格桑。

乾隆帝的这个决策完全正确。虽然两金川同时作乱,但是,大金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应该先行避开。乾隆三十六年七月,谕令阿尔泰调集精兵5000人,直捣小金川僧格桑巢穴。对于大金川索诺木,乾隆帝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他反复叮嘱阿尔泰,一定密切关注索诺木,防止他配合僧格桑作乱。果不出乾隆帝所料,索诺木四出侵扰,对抗清军。尽管如此,向两金川全面开展的时机并不具备,直到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十日,大金川乱象已明,清军出师有名,乾隆帝才宣布要共同征剿两金川。

其次,乾隆帝犯了一个大错误:任命温福为主帅。

温福是乾隆帝得意的将领,以笔帖式起家,供职军机处、吏部、兵部,历任布政使、侍郎、军机大臣、都统、将军、尚书、大学士,多次参与新疆、缅甸军务,备受乾隆帝信赖。为了尽快剿灭金川之乱,乾隆帝特别调派温福为定边将军,统帅一切军务。

为了权力支持温福将军,乾隆帝做出了精心安排:调集满、汉、番兵计70000人赴川作战;至三十八年六月,筹集军饷近3000万两;调拨大批军事物资器械,有火药11万斤,弹子530万颗,火绳6万盘,调集重型武器靖远炮、劈山炮多门,等等。另外,选派多名骁勇之将配合温福将军,有都统海兰察、副将军阿桂等。乾隆帝对这个温福寄予厚望。

可是,温福并非帅才,乾隆帝看走眼了。

其一、温福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开始的时候,由于人多势众,确实打过几个胜仗,温福便因此而骄横独断,听不进部将僚属的真知灼见。对于之前讷亲、张广泗的教训不吸取。

其二、温福治军不严,毫无自律。对于三军将士,温福统帅无方,往往造成士心解体。温福自己也是饮宴无度,造成官兵之间嫌隙产生。

其三、温福希图苟安,无心征战。他整日闭帐不出,无所作为,引发部将不满,士气低落,都统海兰察愤而相讥。《啸亭杂录》这样描述:

“身为大将,而惟闭寨高卧,荷安旦夕,非丈夫也。今师虽疲老,使某督之,犹可致胜。若公终不肯出战,若公终不肯出战,不若饮刃自尽,使某等各竭其力可也。”

其四、温福判断失误,身陷绝地。温福统帅大军,深入敌境,克敌不下,便擅改进攻路线,大军突入昔岭,在惘然无知的情况下,竟敢驻营木果木。既驻木果木,温福又不严密防范金川偷袭。乾隆三十六年六月初一日夜间,两金川纵兵偷袭温福大营,导致重大伤亡。

木果木惨败,导致100余名将领阵亡,其中包括定边将军温福、提督马全等二品以上大员10人;兵士阵亡3000余人;米粮损失1.7万石;军饷损失5万两;火药损失7万斤;重型大炮数门,等等。

由是观之,乾隆帝二征金川,先是做出了一个正确决策,由易到难地蚕食金川,取得一定效果。可是,由于任用非人,主帅温福不具帅才,导致初战失利,乾隆帝为此而深深自责。《清高宗实录》这样记载:

“朕之误任温福,又误信其不发劲旅,悔已无及,惟有引咎自责而已。”

此公霸天下

温福惨败,给予乾隆帝很大刺激。此刻,他审时度势,认识到金川军务重在用人。之前的讷亲、张广泗、温福,均属用人不当,导致战事蹉跎。这次,经过细密思考,乾隆帝选中阿桂为金川主帅。

阿桂,章佳氏,乃雍乾名臣阿克敦之子。阿克敦历任翰林院掌院学士、署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阿桂算得上是名门之后了。最主要的,是阿桂有着丰富的军旅生涯。乾隆十三年赴金川作战,乾隆二十年赴新疆作战,乾隆三十三年赴缅作战,均有战绩。所以,此次乾隆帝任命阿桂为“定西将军”,并非心血**,而是慎重选择的结果。

为了支持阿桂早日立功蒇事,乾隆帝做了如是安排:调整阿桂的军务班子,以阿桂为定西将军,统帅三军,命丰升额、明亮为副将军,命富德、海兰察等为参赞大臣。这些名将均足智多谋,与阿桂能够和衷共济。

此外,在投入的人力、财力上孤注一掷。军力人数较之前大幅攀升,满汉番兵达到10万人,前所未有;军饷投入更是倾全国之力,前后达到7000万两之巨,这是前所未有的。更不要说军械、弹药等武器装备,更是全力以赴,极尽能力。

接下来,我们看这个阿桂,还真是一个帅才。他运筹于帷幄之中,让乾隆帝赞叹不已,挑剔的乾隆帝甚至说:“在诸多将领中,阿桂最牛,我依赖他!”那么,阿桂到底做了什么,让乾隆帝如此心怡呢?

一是坚决贯彻乾隆帝的军事思想。在金川问题上,乾隆帝主张先易后难,先攻破小金川,再拿下大金川。阿桂领会深刻,坚决贯彻。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九日开始分路攻剿小金川,5天后,拿下美诺;再过3天,就攻下了僧格宗,真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攻下了小金川。

二是用兵在智不在猛,阿桂定计智取勒乌围。金川之战,目标是擒拿渠首索诺木,这就必须攻破其据点勒乌围。可是,勒乌围易守难攻,不可强攻,需居高临下攻取,还要分割包围,切断援兵和后路,否则,会深陷其中,全军覆没。阿桂找到了症结,切中要害,制定行之有效的进军方略,上报乾隆帝,得到皇帝赞赏。

三是全力维护天朝威严,惟皇帝之马首是瞻。面对天朝大军,区区金川纵然凭险负隅,终会力不从心。所以,索诺木不断派人到阿桂军前请降求和,阿桂自然请示乾隆帝,乾隆帝严肃指示:“急为剿灭,以除后患。”不允许与之议和,不允许索诺木投降,维护天朝威严;必要捣毁巢穴,擒拿押解至京。阿桂领旨,坚决奉行。

尽管如此,战争是残酷的,尤其金川之战,绝非一朝一夕就可蒇事。虽然定西将军阿桂调度有方,足智多谋,还是持续了两年的时间,从乾隆三十九年三月初十日开始,直到四十年八月十六日,才攻下了勒乌围,索诺木仓皇出逃至噶拉伊。八月十七日,阿桂率7万大军乘胜追击,将噶拉伊团团围住。可是,这个索诺木居然负隅顽抗,直到四十一年二月初四日,他才带领妻儿、头人、喇嘛等2000余人出寨投降。之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被处以“寸磔”;此之前,小金川头目僧格桑已被索诺木毒死。至此,金川军务告竣。

乾隆帝得到报告,真是百感交集。他这次动了情,《清高宗实录》记载:“嘉悦之外,几欲垂泪。”这也难怪,清王朝用兵金川长达5年,耗银7千万,先后投入10万大军,此刻终于实现了终极目标,乾隆帝怎不会百感交集!

他更加认识到,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他用对了阿桂。于是,他欣然下旨:册封阿桂为一等诚谋英勇公、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并御赐紫缰、四团龙补褂,与之封侯拜相,恩宠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