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后妃去世之后,尸体连同珍宝被装进棺材之中。之后,这个棺材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开始停灵在紫禁城,之后出殡,停灵在殡宫,就是临时停灵场所。之后又要出殡到陵寝,在之后才是择期下葬。所以,皇家的棺材停灵待葬期间繁文缛节,令人眼花缭乱。人们都盼望着赶紧下葬,不然实在是太麻烦,也太费神了。
(1)“停不起”的灵柩
皇帝去世之后,并不马上下葬,而要停灵在不同的地方,供人们行礼。
在正殿停灵。停棺于正殿的主要目的,还是皇家便于祭奠大行皇帝。嗣帝就主丧位,缟素;皇后、妃嫔、宫人、皇子、公主、皇孙、福晋及近支王公等于几筵殿内,行殓奠礼。殿外,诸王公福晋、夫人、郡主、县君以上于丹墀右,三品淑人以下于隆宗门外,齐集哭临。百官中,旗员居阙左门外,汉员于各官署行礼致丧。行礼的仪式繁杂,朝晡、日中三设奠,朝晡进羹饭肴馔,午奠进馔筵,就好比皇帝还活着一样,进行侍奉。此外,要选择日期行殷奠礼。大行梓宫停灵于乾清宫的时间长短不一,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世祖25天、圣祖20天、世宗18天、高宗20天、仁宗18天、宣宗18天、文宗11天、穆宗17天、德宗11天。
“小出殡”。停灵结束之后,就要起灵,梓宫移往殡宫,我们称之为“小出殡”,要行启奠礼。当大行皇帝梓宫由乾清宫移往殡宫时,嗣帝要恭送,但各朝情况不一。圣祖送世祖时,由于孝庄文皇后的关照,圣祖只出东华门,便由另道乘轿前往寿皇殿等候。世宗送圣祖时,世宗步送到景山寿皇殿,这一步送制度,为以后历代帝王所效法。高宗送世宗时,扶棺步行至雍和宫,为清帝送灵最远者。仁宗送高宗、宣宗送仁宗,均步行到观德殿。文宗送宣宗时,路途较远,殡宫设在圆明园,更由于文宗素有腿疾,文宗便步送到地安门外,乘舆由另道前往圆明园大宫门外跪迎。穆宗送文宗时,小皇帝只有6岁,自然效法康熙故事,扶棺步送出东华门,由另道乘舆预往殡宫等候。梓宫在移送的过程中颇费人力。世祖、圣祖、世宗时,大驾卤簿前导,高宗以后为法驾卤簿。卤簿可以说是梓宫出殡时的庞大仪仗队,由于内容众多,在此不必赘述。卤簿之后为丹旐,世宗以后以引幡代名。舁旐、幡的人分为6班,每班32人,由部院官、内务府官各4人,共8人管辖。旐、幡之后为梓宫,梓宫的抬运是关键,首先要讲究排场,但又受条件的限制,如果用人太多,出门过桥摆布不开,因而要预设大舆和小舆,在京城之内,大舆80人,小舆32人。由乾清宫到景山分为6班,每班80人,这些抬棺之人,首班末班用銮仪卫、校尉、以示庄重齐整,其他班次之人,要由五城之内选用健壮的青年民夫,发给衣和鞋,令其洗澡,衣服用红绣团花,头戴插黄翎毡帽,称为逊衣或驾衣。梓宫所过门或桥,都要祭酒,焚香钱。在殡宫大门外,还要预设鹰和狗,这可能与满洲早期习俗有关,带有满洲特色。
在殡宫停灵。清帝的棺椁停留在殡宫,时间长短不一。世祖2年2个月,圣祖近4个月,世宗1个月,高宗6个多月,仁宗6个月,宣宗10个半月,文宗1年,穆宗10个半月,德宗4个半月。可以这样说,梓宫在殡宫停放时间越长,嗣帝去行礼上香的机会就越多,尽孝的次数也就越多。可是,梓宫不能无限期地停留在殡宫,当陵寝工程完毕之后,钦天监就要择日选时,清廷就要安排出殡日期了,我们称之为“大出殡”。
“大出殡”。梓宫出殡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准备好32人小舆及80人大舆、128人大升舆。然后要选用抬棺的匠役,从京畿选用。由世宗到清末,俱选用7920人为抬棺夫役。这些年轻的夫役一旦被选中,要发给衣、鞋、帽,并给以银两。数百里的送殡路程,恭送人员是十分辛苦的。所以,世祖出殡时,王大臣引用古礼,阻止玄烨亲送宝位,当时的孝庄文皇后也极力阻止,玄烨未能亲送宝宫至陵。自世宗开始,清帝打破了这一制度,均能亲送梓宫至陵。可是同治年间,咸丰帝出殡时,两宫太后接受了王大臣的奏请,以同治帝年幼为由,引用古礼,停止了同治帝亲送梓宫到东陵隆福寺,两宫太后及同治帝均在东直门外向咸丰梓宫辞行。然而,光绪年间,穆宗帝后梓宫出殡,两宫太后却未接受王大臣的请求,年幼的光绪帝被迫亲送,备受劳顿之苦。出殡时,由于恭送人员众多,身份又不同,要修有不同的道路,称为御路。凡御路所经,无论什么建筑都要拆除,黄土铺垫,以备应用。梓宫所走路线为一条,人员众多,路宽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条路,在梓宫启行后,皇帝走另路,提前到芦殿等候,一旦灵驾到来,要跪迎;皇太后、皇后等女眷,要在灵驾起行后,瞻望,俟灵驾走远,随后而行。关于卤簿仪仗,出殡时备有两种。一为法驾卤簿,一为骑驾卤簿。法驾卤簿使用于禁城内停棺之所,以及殡宫、芦殿、暂安处、陵寝大红门内、陵寝隆恩殿前,也就是灵驾停驻时,要设法驾卤簿。骑驾卤簿设于送殡队伍的前方,有起自京城内的,也有设在第一站芦殿后的,总之,是灵驾在行走过程中的卤簿。法驾卤簿在用后要交归陵寝大臣妥为保管,遇有大事时,在陵寝内使用。骑驾卤簿在灵驾到后第2日的飨奠礼后,随同楮钱与冠服一同焚化。从京师到东西陵,一般分作5程,每程一个芦殿,日暮以后,停棺其中,凡遇雨也停驻在此,或临时扎搭罩棚。芦殿,称黄布城、黄幔城、黄网城等。灵驾到时,陈卤簿于门前,皇帝率王公大臣,跪于北门外,灵驾由北门进,奉灵驾于殿内正中,陈册宝于左右案上,行夕奠礼,早晨行朝奠礼后,皇帝跪送灵驾启行。灵驾所过御路,两边百里内文武大臣,预先跪迎于路右百步外,候灵驾过,随至宿次,在黄幔城外行三跪九叩大礼,夕奠礼时,文官在正蓝旗末,武官在镶蓝旗末。灵驾过门桥时,要派内大臣2人轮流祭酒,焚楮钱。
在陵寝停灵。灵驾到东西陵,其梓宫并不马上就入葬地宫,要暂时安奉。世祖宝宫安奉于陵寝内芦殿之中,圣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安奉于陵寝隆恩殿正中,文宗、穆宗安奉于隆福寺殡殿正中。安奉时间长短不一,多者数年,少者仅几天,如高宗10天,仁宗7天,而穆宗梓宫则多达近5年的时间。
实在是太麻烦了,经过这么一通折腾,才下葬到地宫之中,人们早就精疲力竭了。
(2)屈死的冤魂
乌拉那拉皇后,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我们看《还珠格格》知道,这是一个很得宠的女人。生育了三个子女,并且经常跟随乾隆皇帝出去游山玩水。
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皇太后和他的后妃一同前往。一路上,浩浩****,所有的一切都很正常,半路上,乾隆帝还给皇后过了48岁生日。可是,到了杭州的时候,却出大事了。闰二月18日,早晨,在行宫的“蕉石鸣琴”处所进早餐,乾隆帝赏给了皇后很多食品,可是,到在晚上,吃晚膳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名单却发生了变化,那就是没有了皇后。皇后的名字被用黄签给盖上了。之后,就再也不见皇后的身影,她哪里去了呢?档案记载,她被提前护送回北京了,谁护送的呢?是额驸福隆安。原因是乾隆皇帝生气了,不允许她再陪伴出巡了,提前要她回北京了。皇后究竟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惹得皇帝这么生气呢?这件事就是皇后突然剪发了。
我们还是以档案为依据,听听乾隆皇帝是怎么说的吧。乾隆皇帝在谕旨中用了八个字说明了原因:“性忽改常,迹类疯迷”,意思就是她一反常态,疯了,就剪发了。可是,乾隆帝的解释很不负责任,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可能突然就疯了呢?其中一定另有隐情。在这里,由于乾隆帝并不说明真正原因,又涉及到宫闱秘闻,便有人大做文章。于是,就有了野史的传闻: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清宫遗闻”中这样记载:“高宗第二后纳兰氏,后废为尼,居杭州某寺,废时无明诏。后卒,满人御史某,疏请仍以后礼葬,不许,诏曰:‘无发之人,岂可母仪天下哉……’”于是,有人附会,说那拉皇后自行剪发之因,是乾隆南巡时,一路拈花惹草,勾引女子,皇后规劝不听,便以家法祖制相谏,冲撞了皇帝。因而,乾隆帝大怒,皇后也不相让,便怒斥皇帝的行为,以剪掉万缕青丝相威胁。乾隆帝岂能让步,便废掉了皇后。那拉皇后便没有回到宫里,在杭州出家为尼姑了。此说虽言之凿凿,似乎有一定道理。
野史当然不可信,究竟是什么原因刺激了那拉皇后,使得她不顾一切了呢?一直以来,清朝的档案资料没有记载,不说明原因,也就是官方不公布真正的原因。我们以档案为根据,终于查到了事实真相:
这是一份乾隆四十一年军机处处理一个特殊案子的报告,名为《严譄私拟奏折请立正宫案》。严譄,山西高平人,曾在都察院做过书吏,役满留京在一家旅店当账房。他写了一份奏折到大学士舒赫德府宅投呈,请求舒赫德把这件指责贪官污吏、请立皇后的奏折转呈皇帝,因为严譄不是高官,无权自己上折,必须有人代呈。舒赫德接到呈件,立即拘禁了严譄,并派人搜查他的寓所。随后,舒赫德把严譄的奏折报给乾隆皇帝。乾隆帝对案件非常重视,命办案人员拘讯严譄在京所结识人员和老家亲属,追查消息来源,最后照"大逆"律定拟:严譄凌迟处死,家属从坐。乾隆皇帝从宽命改为斩立决,家属免坐。
严譄在奏折中说:“三十年皇帝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人家都说皇帝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严譄的供词真是太重要了,揭露了事实真相,原来是皇帝要立一个妃子的缘故。要立谁呢?不可能是普通的妃子,一定是重要的位置,皇后才会生气。我们随即查到了相关档案:乾隆三十年五月初九日,晋令贵妃为皇贵妃。严譄所说要立的妃子就是令妃。这时候正当那拉皇后在冷宫里面备受煎熬的时候,令妃却得到了升迁。被封为皇贵妃,出来主持后宫一切事物。
至此,我们明白了一切。可以这样推断,在杭州的时候,乾隆帝和他的母后商量要升令贵妃为皇贵妃,并且征求了那拉皇后的意见,但是,那拉皇后强烈反对,皇帝和太后还是坚持,皇后便做出了过激的行为:剪发。在那个时候,只有丈夫和老人去世的时候,女子才剪发,相当于以发代头,给他们殉葬了。乾隆皇帝和他的母后当然极为恼怒了。于是把这个皇宫打入了冷宫。一年之后,她死了。乾隆皇帝下令大大降低那拉皇后的丧葬规格:“止可照皇贵妃例行”,这就由皇后的国丧,礼部承办,降为家丧,由内务府承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国丧是要布告天下的,全国服丧,而家丧则只局限在皇宫之内了。
第一、出殡抬棺,场面极为冷清。皇后出殡是有规定的,按说那拉皇后名号未废,应该使用128人抬棺,需用7920人。退一步说,降为皇贵妃之礼,但其场面也应是很隆重的。因为《大清会典》记载,皇贵妃出殡抬棺杠夫用96人夹杠。而档案记载那拉皇后金棺出殡,“运送金棺雇夫六十四名,每名银四分,共银二两五钱六分。”查《会典》,用64名杠夫舁棺的等级为贵人等级。那拉皇后的丧事从制棺、出殡到下葬,共销掉银207两,还不及皇后大丧时焚化的纸锞银两,真是冷清之极。
第二、不许进入裕陵地宫。向例,崩于皇帝大丧前的皇后,都按制葬入帝陵地宫之中,这是清陵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康熙景陵就陪葬有孝诚、孝昭、孝懿、孝恭4位皇后,而乾隆陵寝地宫之中也已将孝贤皇后葬入其中,还祔葬了慧贤、哲悯、淑嘉3位皇贵妃。而身份尊贵的那拉皇后理应葬于裕陵地宫之中,可是,余怒未消的乾隆帝却将其摒除于帝陵之外。
第三、不给她设神牌,不给谥号。不允许后人祭祀,这是最厉害的惩罚了,尤其不允许她的亲生儿子祭奠她,太没有人情味了。谥号是对一个人的盖棺定论,古人很重视这个。那拉皇后是清代唯一一个没有谥号的皇后。
那拉皇后遭到这样的宫斗,冤屈而死;去世之后又遭到这样不公的待遇,她的灵魂岂能甘心下葬。据东陵老人讲,那拉皇后的冤魂经常出没,到处游**,不肯回到陵寝地宫,她实在是太冤枉了。
(3)为慈禧送行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下午2点45分,慈禧去世,当时,她不在紫禁城里面,而在西苑仪鸾殿,趁着慈禧尸体还没有完全僵硬,隆裕太后下令为慈禧太后举行小敛。《大行太皇太后升遐记事档》记载,慈禧小敛的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申正二刻始,至酉初一刻十分”,也就是慈禧死后5分钟开始了小敛,持续了55分钟,完成了慈禧的小敛,还是很迅速的。先是命人掰开了慈禧的嘴,把一颗大大的夜明珠塞了进去。为什么要向慈禧的嘴里压珠子呢?因为古人认为,人死之后,到在阴间会乱说话,招惹是非,所以要把舌头压住;另外,晚辈也要向长辈的嘴里塞一些东西,以免做饿死鬼啊,体现一个孝道,称为含口,也叫饭含。连民间也要这样做,但是,老百姓没有珍贵的东西,所以,向死去的长辈嘴里塞什么的都有,有塞铜钱的、金银屑,还有塞进木屑的等,而宫中的女主们死后,则是按照等级向嘴中塞珍珠,地位高的当然要塞大珠子,地位低的就只有塞小珠子了。谁也没有慈禧的含口昂贵,是一颗大大的夜明珠。压舌之后,隆裕就命人给慈禧穿上了慈禧生前精心准备的寿衣。穿在身上的寿衣三件:最里面的是福寿合体衣,上衣为福字衣,下裤是寿字,中间是团寿字长袍,最外面是佛字龙袍,头戴朝冠,足凳元宝底鞋,脖子上挂满各式朝珠,珠光宝气。做完这一切,已经是下午4点半了。之后,她的侄女隆裕太后下了懿旨:“谨比照列圣丧礼,逐款改拟。”也就是说要按照皇帝之礼为慈禧治丧。这就太过分了,十分不注意影响,说话也毫无顾虑。要知道,皇帝丧礼要比皇后丧礼规模宏大的很多,而慈禧毕竟不是皇帝,她的身份其实还是一位皇后。慈禧恐怕也没有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帝王梦,居然在她死后由她的侄女给实现了。
一是悍然移灵皇极殿。小敛之后,就是大殓。什么叫大殓呢?其实就是把死者装进棺材。隆裕命人把慈禧的遗体用一顶吉祥轿抬着,出了西苑仪鸾殿,要到哪里去呢?真的是令人意想不到,隆裕居然命人给抬到皇极殿去大殓,那里早已准备好了一张回床,众人将慈禧的遗体抬出来,安放在了回**面。众人就是一惊,皇极殿不在西苑,在紫禁城内,那可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隆裕太后为什么把慈禧安排在那里大殓呢?隆裕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孝心,按皇帝之礼为姑姑治丧。在慈禧的丧葬规格上表现出了与众不同,主要体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奢华,就是超越规制。太后在皇极殿大殓、停灵。这就奇怪了,清朝有规定,太后死后要停灵在慈宁宫,太后死去都是这样的,慈宁宫是皇太后在紫禁城内住所的正殿。这在《清宫述闻》中是有记载的。皇太后死去之后,都是在慈宁宫正殿停灵,所以,《清宫述闻》记载:“孝圣崩,奉安于慈宁宫正殿;孝和皇太后崩,奉安于慈宁宫;康慈皇太后崩,梓宫安慈宁宫正中。”可是,慈禧停灵,隆裕却坚持在皇极殿。皇极殿那可是比慈宁宫高级多了,那是乾隆帝做太上皇时养老的地方,规制和皇帝停灵的乾清宫一样。乾隆皇帝这样一处养老之所,隆裕太后怎么敢于为自己的姑姑作为停灵之所呢?原来是慈禧临死前有遗嘱,《清宫词》记载:“孝钦训政四十余年,遗命在皇极殿治丧。”这个胆大妄为的慈禧太后,临死居然下了这样一道旨意,完全按照皇帝的规格安排自己的丧事,难怪隆裕要按帝礼治丧,真是太过分了。在皇极殿,隆裕命人把慈禧从吉祥轿中抬出来,放到回**,这时候,慈禧生前准备好的大棺材早已停在了大殿的正中,隆裕太后开始指挥众人铺棺,先在棺材底部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褥子,在上面铺满了大珍珠,然后把慈禧抬起来,放到了珍珠上,慈禧也不嫌硌着,躺在珍珠上面,然后,把大量价值连城的珍宝一件件放在慈禧的尸体周围。这些珍宝,都是人们闻所未闻的,有翡翠白菜、翡翠西瓜、碧玺大莲花、各色宝石的水果等等,满满一棺,这一切,一直守候在一旁的李莲英看得一清二楚,默记于心。备受关注的慈禧陵葬宝档案,有多个版本,一个就是李莲英口述,他侄子李成武整理的《爱月轩笔记》;一个就是《清孝钦显皇后陵寝史料》,其中包含有“随葬物品”“山陵供奉”“陵寝陈设”等;再一个就是《清宫述闻》中也有关于慈禧棺材之中葬物的相关记录。可是,这些史料记载的内容却有很大区别,至今争议很大,尤其以《爱月轩笔记》最具**力,也最具体。
二是举办了一场中西合璧的丧葬礼仪。隆裕太后为姑姑举办了一次中西结合的奇怪丧礼。①灵堂使用电灯。在慈禧的灵堂皇极殿,慈禧停灵期间,为了方便,首次安上了电灯。②具有西方色彩的烧饭。在为慈禧烧饭的物品中出现了花圈,还有身穿西方军装的士兵,四匹欧洲品种的高头大马,一辆欧式布鲁厄姆车等等。③允许行具有西方特色的鞠躬礼。行礼队伍中,出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有好多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位列其中。这些外国的公使们也向慈禧的大棺材行礼,但是,那些级别低的根本进入不了大殿,只能在大宫门外朝着慈禧棺材的方向行礼。在宣统元年九月27日慈禧出殡时,早上七点,档案《孝钦显皇后大事档》记载:“各国大臣等在道旁排班肃立,向孝钦显皇后梓宫鞠躬致敬。”各国使臣按等级、顺序在北新桥东茶棚恭候,待灵柩过来时,按顺序向慈禧棺材行鞠躬礼。④日本国为慈禧守制。日本国得知慈禧死亡的消息后,决定日本皇宫为慈禧服丧21日,期间所有进入皇宫的文武官员臂缠黑纱,穿规定的丧服。这可是前所未见的事情。
三是组织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出殡队伍。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七日,慈禧停灵一年之后,正式出殡,这个队伍真是豪华已极。规模之大,超乎常人想象。走在送葬队伍最前面的是万民旗、万民伞:有直隶各州县万民伞、恒兴、恒源、恒利等商号送的万民伞,另有慈禧在陕西出逃时收到的万民伞,总数共计达到310柄。随后,是慈禧生前使用的仪驾一份77件,另有慈禧七十大寿时制作的骑驾卤簿一份121件,共计198件;各种前导乐器48件,都作为前导。仪仗队后是抬送棺椁的大杠,京城至第一站宿次燕郊,用80人大杠;从第二站开始用128人大杠,每日分为60班,初班、末班都用校尉,其余用民夫,抬棺人数达7920人。跟在棺材后边的是由武装兵弁组成的护送队伍,不计其数。最后,是由1442辆四套大车和205辆两套轿车组成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的车队。浩浩****,绵延达到20多华里,如一条长长地巨龙一样,向东陵缓慢进发。20多里的送葬队伍,真是闻所未闻。
隆裕的这些安排,我想就连生性奢靡的慈禧都会大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