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行”之前(1 / 1)

什么叫“大行”呢?就是隆重上路,其实就是古人去世之后,人们认为会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升入天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大行”;一是下地狱,古人认为,那些恶贯满盈之人,死后必会遭报应,被贬入可怕的地狱,忍受疾苦。所以,那些帝王后妃们不会下到地狱里面去,他们一定升入天堂,一定会“大行”。帝王后妃生前非常重视身后之事,大行之前定会准备好一切,到另外一个世界继续享用。

(1)准备“旗材”

清代皇家的棺材,既沿袭了入关之前本民族的特征,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融进了汉文化,同时,也夹杂有宗教的内容。满洲人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的棺材又叫“旗材”。这些旗材是我们认识和了解清代宫廷秘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总结起来,我们概括出如下特点和规律。

①浓郁的民族特点。说它具有民族特点,是与汉材相比较而言的。如明嘉靖帝的棺具是直帮平顶,前大后小的形制。而清代皇家棺具则“盖如屋脊,中间隆起,两边倾斜,内部高大。棺头置一木质葫芦,挂整貂一具。”棺具的这种形制,在满洲称为旗材。入前关,游牧民族的满洲出于实际的需要,而在棺具末端置一葫芦,挂一些狩猎品来祭奠先人。入关后,虽然仍在棺具中保留了葫芦,但已失去了它的实际用意。

②复杂而森严的等级特征。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很快吸收了汉文化的精华。在其棺具的制作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上。在选材上,楠木、杉木的区别使用,在漆饰中,三六九等的不同待遇,以及内棺衬布的细微区别,等等,都体现了等级制度的森严:

a、选材上的区别,皇帝、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皇太子用金丝楠木;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用杉木。

b、漆饰上的区别。皇帝、太后、皇后漆饰49次,皇贵妃金棺漆饰35次,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及众皇子、皇子福晋的外棺均漆饰15次,皇太子与皇贵妃一样,为35次。

c、颜色上的区别。清代皇家棺具最外层漆饰,为代表等级的最终之漆,因而非常重要。文献中明确记载了各级棺具的外层漆色:列圣、列后浑饰以金;皇贵妃髹以黄,绘金云龙纹;贵妃髹以金黄,绘金云龙;妃嫔髹以金黄;贵人、常在、答应皆髹以朱;皇太子髹以黄,绘金云龙纹;皇子髹以朱,绘金云龙;福晋髹以金黄。

d、称谓上的区别。清代皇家的棺材,不仅外观有明显的区别,在称谓上更是细细区分。帝后之棺称为梓宫,其中包括太后或太皇太后,而皇贵妃、贵妃、妃、嫔的棺具称金棺,贵人、常在、答应则只可称为彩棺了。在棺具的体量上,则等级越高,其棺具越高大,反之,则低矮。这是其明显的外部特征。

③宗教内容的重要体现。其实,清代皇家崇信佛教,已勿用置疑。但在棺具的制作上,则只能通过实物来验证。从档案中知道,其棺具内的数层棺衬,均有陀罗尼经;在实物中,我们发现,慈禧、乾隆、淑嘉皇贵妃内棺表面均雕有番文金刚经咒等等,这些都是佛教内容在棺具中的反映。如寿安固伦公主彩棺内“缮写西番字样”,道光帝常嫔内棺“缮写四天王咒”,康熙帝惇怡皇贵妃“写喇嘛字”,而清末慈禧太后的内棺同样书“西番四天王咒。”四天王咒的摆布形式,则是根据棺椁入葬地宫之后的实际方向而定,棺之南书南方增长天王咒,北书北方多闻天王咒,东为东方持国天王咒,西为西方广目天王咒。

④高超的工艺水平。毫无疑问,皇家的棺具,尤其是帝后的梓宫,是清王朝丧礼中众臣拜祭的中心,按照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一定是制作精良。首先在承做部门上,由内务府、工部等相关部门选择天下精良的物料,再由技艺高超的工匠精工细做而成。所以,这些棺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就已发掘的棺具来看,乾隆内棺为凸雕经文,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剔红作品。慈禧内棺为阴刻,然后填金,华丽无比。

(2)置办寿衣

清宫的主位们去世之后,采用民间的办法,穿戴整齐下葬。但是,清朝后宫的帝后妃们,在丧葬这个问题上,比较理智地消费。相对明朝,清朝的宫廷丧葬是比较简朴的。比如,在烧衣这个问题上,皇太极就明确规定,不许给死人烧掉很多衣物,尤其不准给死人单做新衣服烧掉,否则,一旦被举报,就要惩罚。皇太极认为,死人固然要重视,但是还要以活着的人为主。后来,清朝宫廷采取了一个灵活的办法,烧纸衣,上面坠假珍珠。这样,既表达了对逝者的尊敬,又没有浪费财务,两全其美。

清宫的寿衣与平时穿用的衣服一样,由内务府采办,同样由三个织造局筹办,即江宁织造、杭州织造、苏州织造。下面我介绍几位清宫主位的寿衣情况。

①慈禧的寿衣。慈禧太后生前有很多华丽的衣服,死后能不能用呢?那是绝对不会用的,是要烧掉的。她要专门为自己百年后准备衣服,那就是寿衣。她委托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为自己准备了三件寿衣:两件是袍子,一套是上下合体之衣。那两件袍子,其中一件是死后她穿在最外面的,真是太不一般了。主要是超越了规制,完全按照皇帝龙袍的做法,她还真的把自己看成是一位帝王了。在袍子的各个部位绣上了后妃龙袍不应有的十二章。我介绍一下十二章:十二章纹的最早而又全面的记载,是《尚书》全面提到了十二章的具体内容。这个十二章只有皇帝的龙袍才有,《清史稿·舆服》记载:“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代表只有帝王才具有的一切。这里我解释一下十二章图案,它是赞美帝王聪慧、文治武功等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每一章纹饰都有取义:日、月、星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浩**,普照四方;山,代表着稳重性格;龙,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华虫象征皇帝要“文采昭著”,要有不同寻常的气质;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粉米,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的图案,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不仅如此啊,慈禧的这件寿衣还有一个连帝王都不如的地方,就是上面绣了好多佛字,就是这一点,可以这样说这件寿衣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而且,这还不算,在这件寿衣的很多地方缀上了大珍珠。真是太珍贵了,太华丽了。慈禧最里面的那件寿衣是合身而成的两件,上衣上面绣满福字,下衣则绣满了寿字,上下衣正好合为福寿。每个字上面分别缀上一个大珍珠。慈禧就在这方面动足了脑筋。

②乾隆的寿衣。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这个享尽荣华的太上皇穿戴怎样的寿衣呢?

a、不戴朝冠戴佛冠。档案记载,乾隆头戴天鹅绒绣“佛”字正珠顶冠。

b、身穿棉衣下葬。查阅乾隆白事档,发现乾隆爷的寿衣都是棉衣,比如龙袍里面套着鱼白纺丝小棉袄。

c、明显的民族特色。从乾隆的寿衣上的饰物来看,具有明显的满族特色。比如随身配饰大荷包一对、小荷包一对、火镰一把、小刀一把。

至于乾隆帝的那些华贵的朝服,则放置在了他的身边,陪伴着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乾隆帝活了89岁,生前衣物太多,需要做处理:一部分作为寿衣随葬棺材内;一部分作为“遗念儿”赏人。除此之外,绝大部分都在名目繁多的祭祀礼中烧掉了。从嘉庆四年正月十一日头次焚化礼开始到一周年礼,共分19次,烧掉了成百上千件豪华的衣物,令人瞠目结舌。

③温僖贵妃的寿衣。温僖贵妃是康熙帝的嫔御,她是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小女儿。生前地位煊赫,姐姐是康熙帝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温僖贵妃很得宠,曾经一度执掌后宫大权长达5年之久,康熙三十三年,贵妃去世,葬进景陵妃园寝。贵妃的葬衣非常华丽,共发现三件寿衣:最外面是攒金绣八团云龙纹龙袍下葬地宫的,构图细腻精巧,龙纹动感强烈;中间是暗云纹地挖织金寿字缎窄口圆领女衣,整件衣服上面织满寿字,共300余金寿字;最里面是暗花绫窄口圆领女衣,暗花绫上装饰着梅花和兰花等图案,三件寿衣从里到外,叠加有序。除此之外,贵妃还有两件葬衣:一件是附体内衣,素缎织金锦窄腿两腰袴,斜裆,平裤口;一件是折枝花暗花缎云龙纹织金锦宽襕女朝裙,上部为折枝暗花缎,下部为织金五彩云龙纹锦缎,构图精细饱满。贵妃的两足着朝靴,里面是缠枝莲织金女袜,外罩织金朝靴,上面均有云龙纹装饰。

④香妃的寿衣。香妃是乾隆帝后宫中,唯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女子,乾隆五十三年四月十九日,香妃去世,终年55岁。香妃去世后,乾隆帝没有按照伊斯兰葬礼为她安排后事,而是按照满洲的习俗,给她穿戴整齐下葬的。档案记载,香妃身穿三件寿衣:绣杏黄缎绵蟒袍一件、缂丝八团有水褂一件、桃红缎锦衫衣一件。同时,还陪葬了两套寿衣和大量奇珍异宝。

(3)诡异的“陀罗尼经被”

陀罗尼经有很多种,是密宗佛教的一种经咒,仅以《大悲心陀罗尼经》为例,诵读此经者,就会得十大利益:除一切病,延年益寿,常得富饶,灭一切恶业重罪,增长一切功德,远离一切恐怖,成就一切善根等等。还有,就是常诵此经,不会恶死:不饥饿而死,不仗刑而死,不被仇家杀死,不在阵前而死,不被虎狼而死,不被蝎蛇而死,不为水火而死,不为疾病而死,不为毒药而死,等等十五种恶死的情况都不会发生。

以陀罗尼经为内容的被子称为陀罗尼经被,这种被子是一种非常诡异的被子,据说它有很神奇的功用。概括起来,有几种:

①镇宅。由于陀罗尼经的广大神通,陀罗尼经被若挂在宅子里面,通常认为会具有镇宅功用能够驱除邪恶,百恶不侵。

②送福。陀罗尼经被如果给活着的人盖在身上,将会给他带来福音。可以保一生平安,延年益寿,不受罪恶侵扰。

③超度。陀罗尼经被的最大用途,也是最广泛的用途,同时也是被古今认可的用途还是给逝者覆盖尸体。古人认为,一旦这种经被覆盖身体,就会很快承受佛的力量,能够马上化罪孽为吉祥,转罪孽为功德,远离一切痛苦,迅速往西方极乐世界,或转入人间富贵,总之,可以超度逝者,一切向好。

所以,陀罗尼经被的主要用途就是给死者覆盖尸体,这在清朝被广泛利用。可是,即使如此,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或者敢于使用陀罗尼经被的。清朝规定,陀罗尼经被要奉旨使用,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准随意使用这种神奇的经被。这就难怪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或出土的陀罗尼经被非常稀少。

乾隆帝的陀罗尼经被。2008年,北京迎春拍卖会上,拍出了一件乾隆皇帝的陀罗尼经被。这件缂丝陀罗尼经被长2米,宽1.38米,呈古铜色,用细羊毛捻丝制成,工艺采用双面缂,缂丝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顶峰,而双面缂又是缂丝中的极品。这件陀罗尼经被上共有四种文字,主体是一座佛塔,塔内缂满梵文陀罗尼经经文,塔周围有精美繁复的花纹。这件陀罗尼经被上标有“左肩”、“右肩”、“左脚掌”、“右脚掌”的字样,显然是根据死者的身高尺寸定做的。最终,这件珍贵的经被以6550万人民币高价拍出。大家可能很奇怪,这不就是一件丝织品吗?它真的值这么多钱吗?在我们的文物库房,保存着一件慈禧太后的陀罗尼经被,让我们走进这件历经沧桑的文物,揭开陀罗尼经被的神秘面纱。

慈禧的陀罗尼经被幅面很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陀罗尼经被了。它宽274厘米,长280厘米,基本呈正方形。这件经被是江宁织造进奉给慈禧太后的,是真丝加真金捻线,明黄色缎。由于幅面宽大,织工复杂,需要五个熟练织锦工人同时操作,历经数年方可完成。这件经被有很多神奇之处:

第一、上面缀有大量东珠。东珠乃珍贵之物,在清代不许民间使用。这件经被上面的东珠居然多达820颗,华光闪闪,当时就估值16万两白银。

第二、上面织有大量汉字。一般来讲,陀罗尼经被上面的文字,不用汉字,都用梵文书写。而慈禧的经被都用汉文,世所罕见。我们统计,这些文字的数量非常巨大,达到了25000个。

第三、采用织工绣字。一般陀罗尼经被上面的经文,都是采用朱砂印文的形式,从来没有采用织工绣字的形式。大家知道,印文相对容易,而织绣文字那就复杂麻烦多了,况且,织绣的不是梵文,而是方方正正的汉字,那就更复杂了,稍不注意,就会把文字给织变形了。

第四、超越的十二章。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一般来讲,只有帝王的服饰上面才会出现完整的十二章纹饰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慈禧虽然不是帝王,可是她的陀罗尼经被上面,却出现完整的十二章纹饰,显得极为超越。

就是这件弥足珍贵的陀罗尼经被,慈禧去世之后,被覆盖在尸身之上,意图帮助慈禧超度,尽快进入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在1928年7月,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掘开慈禧地宫,毁棺扬尸,至于这件弥足珍贵的经被,兵匪只是拆走了全部820颗珍珠,丝织品被随手扔掉,幸亏他们不识货,把这件织物精品留给了我们。

(4)压住舌头

“压住舌头”,简称“压舌”。什么叫“压舌”呢?就是为死人准备一些物件,等到去世之时,塞进嘴里,把舌头压住。这是我国古代一种普遍的丧葬风俗。

大家可能很奇怪,人去世之后,为什么要把舌头压住呢?原因有三:一是压住压住舌头,免得死者到另外一个世界里面惹口舌之灾,不是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吗?“舌头是万恶之源。”好多人的灾祸都是舌头惹的,所以,古人认为把舌头压住就好了;二是不让死者做饿死鬼,晚辈为了孝敬逝者,将物品塞进死者的嘴里,免得死者在黄泉路上太为饥饿,所以,压舌也叫“饭含”,就是给死者吃饭;三是在嘴里含上珠玉等珍贵之物,可以起到防腐的作用,古人认为,人体有七漏:鼻子二、耳朵二、嘴一、生殖一、肛门一,人去世之后,都要塞上,可以使之不腐烂。

所以,在我国古代,上自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去世之后,都要在最终压舌,东北关外的满洲平民死后,多含乾隆钱,贵族、官吏则含珠玉、金木屑、金银屑、银屑等。清代皇族则根据等级、地位而殊有区别。难怪雍正九年九月,雍正帝中宫皇后乌喇那拉氏去在咽气之前,匆忙下旨,他要前去为皇后压舌。可是遭到王公大臣的一致反对。雍正帝很生气,说:“我一定要去,我和皇后在一起生活40多年了,感情至深,我一定要送她最后一程。”王公大臣中的一位说道:“即使如此,皇上您也不能去。”雍正怒道:“为什么?你说!”回答道:“这人在咽气之前,最后的一口气是她一生中最龌龊的,活人最忌讳喷到身上。这次一旦皇上您前去压舌,这最后一口气如果喷到您身上,那可就麻烦了。”雍正帝是非常迷信的,所以,即使他和皇后的感情再深,一旦涉及到了他的切身利益,也会望而却步的。他果然听从了劝告,没有前去压舌。

乾隆帝的压舌。乾隆皇帝去世之后,他选中了一个特殊的压舌,那就是知了,用汉玉片琢成,线条流畅,简洁大方。他为什么用知了压舌呢?原因有二:一是知了冬季蜕皮,寓意金蝉脱壳,具有灵活多样的应变能力;同时,也寓意轮回转世,正好迎合了皇帝的心理诉求。二是知了也叫蝉,而“蝉”和“禅”同音,暗喻禅教,也就是佛教的暗喻。乾隆皇帝最信奉佛教,难怪他要用玉蝉压舌了。

慈禧太后的压舌。慈禧的压舌是一颗大大的夜明珠,1928年,孙殿英盗掘慈禧陵时,对慈禧的口头实描写道:“她的口中含有一颗很大的夜明珠,这颗珠子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时透明无光,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的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照见发丝。”这段描述,足见这颗夜明珠的价值。为了取出这颗珍贵的夜明珠,盗陵兵匪大费周章。他们想掰开慈禧的嘴,可是,死人牙关紧闭,慈禧就是不开口。于是,把慈禧倒挂,大头朝下,拍打身体,还是不吐出来,焦急万分的兵匪恼羞成怒,便在慈禧的脸部刺了一刀,在刀口处取出了夜明珠。盗案发生后,全国哗然,民国政府追究盗陵犯,孙殿英为了摆脱麻烦,将价值连城的夜明珠送给了蒋夫人宋美龄,因为是两瓣的珠子,宋美龄把它缀在了两只拖鞋之上了。

(5)神秘的“镇墓”

清宫中的那些主子们生前,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为自己做的,但是,这件事不需要大张旗鼓去做,要秘密去做,还要亲自去做。什么事呢?就是到自己陵寝中去实施镇墓行动。什么叫镇墓呢?就是向陵寝中的金井中投放镇墓珍宝,目的是防止陵寝将来被人盗掘。所以,这件事并不是每个主子都能够实现的。只有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才能够实现这个神秘的镇墓行动。下面,我以慈禧太后为例,看看她是怎么去镇墓的。

我先解释一下金井,因为慈禧镇墓的地点就在金井那里实施。什么是金井呢?其实就是穴位,直径大概15厘米,深度是150厘米左右。这个金井是竖向井,是慈禧棺材压住的地方。这个地方之所以称之为金井就是因为它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沟通阴阳,具有深不可测的作用,具有黄金一样的价值。所以,为了防止将来陵墓被盗,慈禧首先想起了这个金子一样的地方,要好好利用一下。那就是在里面投放一些珍宝,作为镇墓之用,以防止不测。

慈禧生前共向她的金井之中投放了六批珍宝,而且是亲自投放,而且是秘密前往的,这样她才放心。一份重要档案《菩陀峪金井安放账》中记载:

第一次是光绪五年清明节,慈禧亲临金井投宝。这年她45岁,清明节这天她把自己的儿子安葬在了惠陵,心情十分烦乱,于是她想起了自己的陵寝,亲自向金井中投放了一批珍宝。有一副金镯子和一副绿玉佩。

第二次是光绪十二年清明节,慈禧亲临金井投宝。她太郁闷了,16岁的光绪帝就要亲政了,这对于慈禧来讲意味着什么呢?所以,她再次在清明节这天亲自向她的金井之中投放珍宝。

第三次是在光绪十六年清明节,慈禧亲临金井投宝。这一年实在是太特殊了。一个是光绪帝刚刚举行了亲政典礼,慈禧危机感顿生,更重要的是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醇亲王奕譞在光绪十六年病死了,他不仅是光绪的爸爸,还是自己的亲妹夫。慈禧烦死了,又想起了自己的金井,于是,在清明节这天亲自前往陵寝投宝,这批宝贝之中有一件不同寻常,可说是慈禧最喜爱的宝贝,究竟是什么呢?档案记载,此一件为正珠手串,共18颗大珍珠,小正珠4颗,上面附有各式宝石,有红碧玺、绿玉、珊瑚、茄珠等,慈禧一直戴在腕子上。慈禧忍痛把这件宝贝摘下来投放在金井里面,是下了一番决心的。可是,就是这件宝贝,在8年后却发生了一段意想不到的故事,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又命人给取出来了。自此之后,慈禧居然12年没有再向自己的金井中投保,究竟是为什么呢?

两个原因,一是这段时间,她与光绪帝较量的关键时间,光绪帝不断改革,慈禧十分不安,形成了帝党和后党之争,最终自然是慈禧胜利了,变法被扼杀了,之后,又经历了一次慈禧最艰难的西逃之旅,之后,慈禧又想废掉光绪帝,另立了一个大阿哥,一直忙碌。二是,这里面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她的陵寝正在被拆毁,重新修建,她不想把珍宝拿来,因为这里是一派繁忙的工地。

第四次是光绪二十八年清明节,慈禧亲临金井投宝。已经68岁的慈禧想起了她的金井,这一次,是她最后一次来到自己的陵寝,对慈禧来讲意义不同寻常。自光绪二十一年,慈禧陵重修开始,她还没有来过,虽然此时工程还远远没有结束,但是,她也想看看到底建成什么样了。视察完工程之后,慈禧走向她的地宫金井,又一次向其中投宝。

第五次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二日,慈禧死前10天,慈禧派出庆亲王奕劻来到金井前投宝。慈禧过完她的74岁生日,一直拉肚子,她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估计,她对将来怎么安排呢?赶紧关注金井吧,如果再晚了,就真的来不及了。十月十二日,慈禧去世前10天,她特地点了一个人去向金井中投放了十件宝贝,这个人就是奕劻。实际上,慈禧这次是使用了一个调虎离山计,把狡猾的奕劻调出了京城,因为慈禧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山雨欲来,赶紧把奕劻这只老虎调离了京城,免得这个时候奕劻兴风作浪,使得大权旁落。《清代通史》记载:“或曰,有意出之。”说的就是这件事。

第六次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慈禧死前7天,慈禧又一次派出了内务府大臣来东陵向金井中投放珍宝。第五次第六次投放的宝物,基本上是佛珠和佛像,把小小的金井给塞满了。慈禧这才放心了,因为这些珍宝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的,用这些宝贝来镇墓,将来是有把握的,陵寝就不会被人盗掘了。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慈禧苦心向金井之中投放的珍宝,居然有两次被取了出来。一次是在光绪二十四年,慈禧派人取走了光绪十六年投进的那串正珠手串,是叫内务府的人来东陵取走的,动作很神秘。慈禧究竟为什么要取走这件宝贝呢,据说,后来慈禧在接见外国公使夫人时亮出了这件宝贝,华光闪闪,把人都看呆了。另一次是在宣统元年,就在慈禧棺材入葬地宫之前,居然有人从金井之中取走了所有珍宝。这件事真是太奇怪了,因为这些宝物就是慈禧用来镇墓,防止将来被盗的,不要说慈禧了,就是其他妃子墓的金井之内的宝物,也不许拿出来,这是一个规矩啊。究竟是谁这么大胆,竟敢取出来慈禧金井内的宝物?清宫档案《孝钦显皇后升遐记事档》明确记载:“宣统元年十月初四日辰初,载瀛恭收金井内陈设”,就是说,载瀛取走了慈禧生前六次向金井中投放的全部珍宝。载瀛就是一个宗室贝勒,擅长书画,他是奉了谁的命令?再说,金井内的珍宝是不能取出来的,1980年6月15日,西陵清理光绪崇陵地宫金井时候,金井中的珍宝就全部在里面。可见,金井之中的珍宝是不能取出来的。但是,慈禧金井中的珍宝为什么被人取出来?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躺在棺材之中的慈禧一定会十分关注这一件事,自己苦心安排的六批金井中的葬宝,被人给拿走了,那没有了镇墓之宝,自己还安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