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教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必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外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世人的关注。
美国斯坦福大学范顿(N.Fenton)根据实际调查,确定测定教师的下列各项标准:①对于教学能否愉快胜任;②与儿童、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是否良好;③在学校行政上能否合作;④对专业进修有无兴趣。他考查了241名教师,其中187名(77.6%)被认为是心理健康者,或者至少对于教育工作有良好的适应。其余54名(22.4%)各方面都有问题。有的患有神经症,有的人格上有问题。(1951)史普里(Shipley)的研究发现,在当时美国一般人口中,情绪适应困难的人数约占1/4,而教师人口中则高达1/3。(1961)日本的崛内敏夫教授,曾调查东京市内50所小学的1140名教师,发现其中适应不良的教师有109名,占总数的9.6%。国外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有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在整个教育者之中还占有相当的比率。
王玲曾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和澳门两地184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结果发现,两地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躯体化等方面比国内普通人要差一些(1993)。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小学的3055名教师进行的SCL-90调查发现,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和恐怖方面有相当普遍的问题。(1995)许金更、许瑛国对北京市15所小学的554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58.46%的教师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28.57%的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有苦恼,33.64%的教师在校内很少同别人交往,40.15%的教师很少同校外人交往,55.98%的教师经常患病或有慢性病(1996)。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公布的用SCL-90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的检测结果表明,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其次是初中、高中教师。城市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乡村,小学女教师心理障碍率高于男教师。据笔者对天津市928名教师采用SCL-90的调查研究表明,普通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乡村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市教师;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行政领导,其中敌对症状远远重于行政领导。未婚教师的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重于已婚教师,其中未婚教师的敌对症状远远重于已婚教师。随教龄的升高、职称的提高,人际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症状逐渐减轻。(注:李百珍,王凯,李焕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包含一般心理健康标准,也应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第二,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第三,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第四,积极与他人真诚地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表现为:第一,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第二,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第三,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适当的教学行为;第四,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的评价较为一致;第五,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第一,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第二,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第三,能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不良事件;第四,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第五,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注: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