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优良的人格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志,而不良的人格往往是导致个体心理疾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与实践发现,许多心理疾患都有其不良的人格基础。例如,强迫症患者多具有强迫性人格,而具有疑病特质的人往往易患疑病症。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格迅速发展并逐步定型的时期,因此塑造中小学生的优良人格,预防和纠正不良人格的发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
中小学生优良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人格塑造的工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塑造中小学生的优良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想与世界观的教育
正确的、与社会的需要相联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切合实际的理想是健康人格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优良人格塑造过程中,应当大力加强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自我观的教育
自我观的教育即自我意识的教育。从不良人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一些人的人格形成与其不正确的自我观念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因此加强自我观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自我观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三)意志品质的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实现预定目的的重要条件。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和自制力。在我国,当代中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的过多保护,许多学生的意志品质薄弱。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优良人格的形成。
自觉性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与自觉性相反的表现是易受暗示和独断。易受暗示指缺乏主见,为人处世易受他人影响。独断指容易从主观出发,听不进中肯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
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境,能够迅速而有效地采取决定,并将决定付诸实践。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武断。前者面临选择常犹豫不决,作出决定后又患得患失,踌躇不前。后者是指处事冲动鲁莽,不等到时机成熟就草率从事。
坚忍性是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顽强乐观地面对和克服。与坚忍性相反的品质是动摇或执拗。前者表现为“虎头蛇尾”,刚开始行动时,决心很大,干劲十足,一旦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中途退缩。执拗者认准目标后,就一成不变地按计划行事,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也不能寻求变通。
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与自制力相反的表现是任性和怯懦。前者容易受情感左右,缺乏理智,意气行事,行为冲动。后者表现为需要采取行动,迎接挑战时却临阵退缩,不敢有所行动。
培养意志品质有两种方法。
一是日记法。每天记录自己的成长日记,对于青少年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非常有益。在日记中,记录每一天生活经历,记述自己有关生活的感受。经常地对照自己的生活目标,总结成功的优点进步、失败的缺点不足,不断地激励自己,做一个意志品质顽强的人,促进自己的成长进步。
二是体育锻炼法。对于不大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的学生,那就推荐他们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需要集体合作的项目进行锻炼。若学生的胆子小,做事怕风险,怕难为情,就建议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等项活动。若学生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等需要迅速决断的体育活动,长期锻炼能增强果断的个性。若发现学生遇事容易急躁、冲动,那就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步行及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这些运动能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使急躁、冲动的缺点得到改进。如果学生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得选择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项目进行锻炼。若学生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紧张、失常,那就多参加公开激烈的体育比赛,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比赛。假如你发觉学生好逞强、易自负,可找一些水平超过他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不断提醒学生“山外有山”。
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时间要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三个月为一周期,进行两个周期以上才能有效。
(四)优良性格的塑造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性格有好坏之分,优良的性格如善良与正直、诚实守信、自信自尊、乐观进取、热忱、尊重宽容、责任与担当等是人的聪明才智提高与发展的驱动力,优良性格关乎未来事业成功、人生幸福,是未来事业成功的保证。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1.榜样示范法
榜样对学生性格特征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控制作用、调节作用和矫正作用。为学生提供效仿的榜样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历史上的领袖人物、科学家、军事家等;二是现实生活中的模范和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三是家长和教师。
中小学生最初多以家长和教师为效仿的榜样,随着年级的增高,父母的榜样力量对其影响开始下降,而其他榜样特别是同龄伙伴的影响增强。教师应为学生选好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为榜样,因为他们与其他学生处在自然的情境中,接触时间长,年龄接近,有共同的语言,所以有潜移默化之功效。
教师对于中小学生所具有的榜样作用更不能低估。教师要事事严于律己,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加强性格的自我修养,成为德才兼备、具有较完善性格特征的人。
2.实际锻炼法
学生的性格是在后天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形成与完善发展的。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机会的同时,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锻炼要求与目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锻炼要求也要有所区别,对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是否达到锻炼要求与目的的情况要有监督、检查,使实践活动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作用。
3.集体教育法
班集体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手段。学校教育因素中对学生性格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班集体。教师要注重培养班级干部良好的性格品质,利用其优良品质去影响其他学生;教师还可借助多数学生的优良人格,形成班级的健康舆论。只有生活在有积极正确舆论的班集体中,才能使学生的人格得到良性的发展。
(五)不良人格的矫正
有关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身上有许多不良的性格特征,通常表现为不尊重长辈、任性、不合群、不容易与其他人相处、缺乏友爱、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粗暴、依赖性强,对困难怯懦、喜欢听表扬、经受不起挫折等,如果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不能及时得到矫正,对于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不良人格的矫正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要矫正哪些不良的人格特征这在第七章里有专门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三、人格教育案例
案例12-2:暴躁性格的矫正
小楠同学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火冒三丈,挥拳动脚。他和同学踢球,说好了谁踢最后一脚谁就捡球回教室,结果一名同学忘了捡球,把球丢了。小楠找他算账,言语不和,就动手打了人。班主任及时劝阻了小楠的打架行为,并和他进行了深入的谈话。据小楠介绍,他的父亲的脾气就十分暴躁,脾气上来就将他狠狠地打一顿。在这种棍棒教育下,小楠的脾气也变得十分暴躁好斗。班主任老师与小楠父母进行了沟通,指出小楠的暴躁性格与家庭教育有关系,并与小楠父亲约定,以后小楠犯了错误,改变教育方式,以批评教育代替棍棒教育。另外,班主任让小楠认识到“动拳头”不是处理与同学纠纷的正确方法,并教给小楠一些克服暴躁脾气的方法,如遇到恼火的事,在心中先警告自己别发火。同时要求班里的同学及时提醒小楠制怒。对小楠的一些好的转变,班主任及时进行了表扬。经过长期的心理辅导,小楠暴躁的脾气平和下来了,并且学会了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初中毕业以后,他升入了一所重点中专,还被推选为班长。(天津实验中学 许丽珠)
案例12-22:磨炼意志
小方做事缺乏坚忍性,总是虎头蛇尾,开始时干劲很大,一遇困难便半途而废。对此他既感到惭愧,又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十分困惑。班主任老师告诉他,这是意志品质薄弱、坚忍性差的表现。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对其人生发展非常重要,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和胜利;意志品质薄弱的人将会一事无成。要磨砺坚强的意志,首先,要确立人生的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激发进取精神。奋斗目标的确定要与自己的实际水平结合起来,除了要有大目标之外,还要有小步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其次,要从小事做起,做每一件事都要坚持到底,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最后,要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规定一定长度的长跑,在体育活动中磨炼意志。
案例12-23:独立生活
小菊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聪明好学,成绩优良。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女,平时在家很少干家务活,一直由其母亲照料其生活起居。最近,因母亲摔伤了腿而住院,小菊得自己独立生活,许多活如购买蔬菜、烧饭、洗衣等家务劳动也得由小菊来承担。想到自己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小菊就感到恐惧、不安。班主任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弱、依赖性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小菊认识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自立的过程,让她懂得掌握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其次,要指导小菊掌握一些生活自理的方法,如独自睡眠,独自买菜、烧饭、洗衣服等,培养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小菊不仅掌握了许多独立生活的本领,在母亲养病期间独立地生活,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学习成绩,增强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