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遇到重大而无法克服的外部刺激而产生的高度紧张或严重的痛苦状态。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困境或受挫折的个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心理崩溃,并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青年期是人生旅途的重要时期。青年人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事业等人生的重大课题,学习竞争的严峻在少年儿童生活中已初露端倪。以上诸问题中的一项或数项如遇不幸或处理不当均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危机。而儿童、青少年年少幼稚,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均相对贫乏。与成年人比较,对挫折、困境的承受能力较差。如果遇到心理危机,需要家长、教师、心理医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青少年心理危机求询者在学校、医院心理门诊中占一定比例。
一、致病原因
(一)生理因素
心理危机的生理因素是指人在生长发育中不可避免的危机,如青春期发育的生长危机,身患疾病、妊娠、分娩期造成的生理功能的紊乱。
(二)社会心理因素
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失去亲友,如父母、配偶或子女、密友突然死亡;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的突然破裂而产生的情感危机。②重要考试失败、失学、失业、晋升失败而产生的事业危机。③长期身患疾病或患急重症、绝症、或遭遇灾祸(如水灾、地震、饥荒、火山爆发、滑坡、海难沉船、飞机失事、台风、受侮、被奸污及其他意外事故)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二、临床表现
处于心理危机者,开始阶段常表现为明显的惊恐、害怕、悲恸,如果应激极端严重,当事人木然、迟钝和退缩。应激性事件过去后,常表现为依赖或无所适从,也可能产生有罪感、退缩或抑郁。最后为创伤后阶段,当事人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整个危机过程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例如,沮丧反应一般可在六个月内逐渐消失;如六个月内未消失,应视为病态。
心理危机通常为一过性,多数于1~6周内消失。在危机期,个体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更愿意接受非医源性的帮助和干预。预后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适应调节能力、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人的支持帮助和干预。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提示个体焦虑、敌意、人际关系、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分高。SAS(焦虑自评量表)结果明显大于常模分界值,提示明显焦虑、紧张。HADM(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提示个体有明显的抑郁症状。
心理危机的诊断依据包括: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引起急性情绪扰乱、认知、躯体不适和行为改变,但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不能应付。危机一般不持久且为自限性,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导致精神疾病、物质依赖、自杀或攻击他人等不幸结局。
四、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目的
第一,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的发生。第二,促进交流,鼓励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当事人要有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心理治疗与干预常用的方法
1.亲人死亡引起的悲伤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亲密的人,产生悲伤反应越严重。亲人骤逝,引起的悲伤反应最为严重。可出现感情麻木或昏厥,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哭叫。
出现昏厥者立即平卧位。对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可给予安定类药物使其安静入睡。当沮丧者醒后,表示同情,造成支持性气氛以逐渐减轻悲伤。
2.学业、事业失败造成的心理危机
个人认为对自己前途命运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考试(如高考、中考)的失利,而产生极度悲伤和痛苦,自认前途黯然、万念俱灰,甚至萌发自杀的念头。近几年不仅青年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首先,教师、家长、心理医生应向患者讲解“人生之路,坎坷挫折十之八九”,条条大路通向成才之途的道理,使其从“一次挫折,一生无前途”的错误认识中解脱出来,勇敢地正视挫折,面对困境,振奋精神,重新生活。
其次,对其考试、事业的失利抱宽容的态度,要深表同情和安慰,不要过多地指责、埋怨,更忌与他人相比较。帮助其认真分析失利的原因。分析时除指出个人不足外,也要考虑到客观因素,以减缓其悲伤、懊悔、自责、内疚等负性情绪。
再次,要与青少年患者共同研究、探索,制定出适合该青少年实际水平,并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近期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使其行动有据。并充分肯定其实现目标的有利条件,增强自信心。
最后,对于流露出“活着没意思”情绪,或已准备采取自杀行动,或自杀未遂者,要严格监护,置监护对象于视线之内,严防藏药积蓄自杀。创造良好的心理治疗气氛,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不良心境,使内心冲突外化。指出任何自杀的念头都是消极的不明智之举,配合治疗,达到心理平衡。
3.恋爱关系破裂反应
失恋的年轻人往往把“狂热的爱变成愤懑的恨”,采取自杀、毁容、伤害、杀害对方或对方亲人的攻击行为。
对有可能自杀者应指出,恋爱和感情,一不能勉强,二不值得殉情,而且使其相信将来肯定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对企图采取攻击行为者则防患于未然。应制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严重后果和犯罪性质,才可能阻止当事人的鲁莽冲动行为。
五、心理护理与预防
(一)心理护理
1.热情鼓励,提高求助者自我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
护理者不扮演“救世主”及“建议给予者”的角色,而是鼓励求助者发挥自己的才智,思考个人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启发自信心,提高当事者应付能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水平。
2.安全护理
有自杀企图者应予以重点监护,与当事者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耐心倾听、解释、劝告、安慰、疏泄、鼓励、同情和保证等。
(二)预防
1.开展心理咨询热线服务
可通过电话咨询、通信咨询以及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介作用,宣传心理卫生,提高人们心理防御能力,减少和避免恶性不良的社会心理应激源。
2.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对发生心理危机的求助者提供干预技术服务,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现场急救和处理,负责收治高度危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