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矛盾(1 / 1)

一、独立性与依赖性

一方面,进入青春期后,“成人感”的迅速膨胀使中学生在思想言行等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希望自主、反对权威,竭力摆脱家长老师等成人的管束,甚至与家长老师“战火频繁”。有时还没听清成人说话的内容,只看到成人对他们那副怀疑的表情就足以让少年的自尊心受到威胁。然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子女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又存在较多的依赖性。因为此时的中学生阅历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者复杂的环境时,他们往往缺乏信心,难作抉择;同时,在经济上大多数中学生还得依靠父母,对家庭的习惯性依赖仍然存在。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一位母亲的心里话:“我发现儿子上初中之后变得很古怪。开始,有一段时间我还像小学一样过问他的学习,每天吃完饭问问他学到哪了,想帮他背背、默默。可他却说‘我都上初中了,你别管我了不行吗?’总把我往外推。有三四天我就看我的电视没理他,他又说了:‘你就知道看电视,也不关心关心我,这道数学题不会,你快来看看啊!’倒成了我不关心他了?我有时候周末要加班,连着一个月没歇,没想到儿子打来电话问我:‘你今天又不歇啊?’我好像都看到了他脸上的遗憾,就推掉了手头的工作,赶忙回了家,本想和他好好聊聊。他可倒好,高高兴兴把我迎进门以后就又把门一关,到他自己屋去了。简直莫名其妙!”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一方面少年期的中学生非常想有自己的空间,证明自己的能力,可遇到困难后又不愿意自己承担,希望得到成人的关心与帮助。而且,还很怀念小时候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感觉那样有安全感。

家长老师要想让孩子真正地独立起来,就需要尽量尝试让中学生自己处理一些事件,让他们在独立地处理事情中增长才干。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和家长可以与中学生心平气和地沟通,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中学生独立,而没有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那么很难理解孩子的心灵。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很可能想帮助他们,却觉得无从下手。

二、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需要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秘密,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中更会有许多的小秘密。珍藏心中的秘密,是处于少年期的中学生珍视自我,保护自我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不少中学生愿意独自待在自己的小屋子里,给抽屉加上一把锁,抱着自己的日记本写啊写。原来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了。这一时期自尊心的增强,使处在少年期的中学生更希望别人看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为此,有的中学生不愿意与人交往,不愿暴露自己心中的“秘密”“缺点”,对人或对事有一定的戒备心理。行动上则具有了文饰和内隐的性质,经常有意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把内心的秘密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轻易地向他人吐露。这表明了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将导致处于少年期的中学生与父母、师长及熟悉的人之间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他们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于是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造成自卑、苦闷等心理感受,这也给少年期的中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的闭锁性与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大而产生的强烈交往的需要之间,构成了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16岁的虹是一位文静内向的女孩,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由于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经常把她一个人反锁在家里,所以很少与人交往。久而久之,虹变得害怕与人交往,敏感多疑,处处设防,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虹的自尊心特别强,非常重视自己的地位,无论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习的成绩、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自己的仪表长相、言谈举止,都十分关注,甚至达到了“斤斤计较”、求全责备的地步。

一次体育课上练习背跃式跳高,本来就不擅长体育的她,一紧张还没到栏杆前就起跳了,结果摔了个仰面朝天。这把体育老师都给逗笑了,幽默地说:“佩服!动作完成得不错,就是没碰着栏杆。”老师的玩笑逗得同学们更是哄堂大笑,也不知道哪个男同学给她起了个“鲤鱼”的绰号,这绰号立刻在全班叫响。当时,虹的脸通红,心想,“这下可出丑了!”她好几个星期都低着头走路,生怕同学们的嘲笑。后来发展到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也表现得非常局促、尴尬,常常说不出话来。这时,她是多么需要同学的帮助啊。但她的孤傲,让大家什么都不敢说,生怕伤了她的自尊心。她看着同学之间有说有笑,自己却如此孤独,十分痛苦,甚至想到以死了却一生。

虹的过度的自我保护,让她放弃了与外界的接触,拒绝与他人沟通,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个人空间里,却又常常无法抑制对人际温暖、友情的渴求,总是幻想别人能不计较她的冷漠和傲慢,主动地接近、关心她。有位自杀身亡的年轻人在遗书中这样写道:“我感到人情冷漠,特别孤独。如果此时有人哪怕跟我说上一句话,我也不会自寻短见。可是,我与人没有交往,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无奈,我只好诀别人间。”有许多青少年与虹、自杀的年轻人一样,只要求别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却不愿意主动地走出自我,积极与他人沟通。家长和老师要指导中学生恰当地进行人际交往,使他们认识到与人沟通并不难,只要能迈出小小的一步,只向别人点一点头、给一个微笑、打一声招呼,便会得到更多回应的。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鼓励他们放弃自我防卫,主动地与人沟通,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获得温暖和友谊。

三、情感与理智

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情感会异常丰富,但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因为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动而感情用事,常常伤了和气,误了事。事后却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初中二年级学生小刚,一天放学刚出校门,就被迎面骑过来的一辆自行车撞倒,那人还反说是小刚故意撞人。幸好遇到同班同学小亮,一个箭步上去揪住了对方的领口,与他理论了两句,对方一看来者不善,也就没有再纠缠。小亮是班上出了名的“打手”,就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事后,小亮告诉小刚:“就要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还要小刚一起去见见世面。小刚出于感激,又因一时好奇,就跟他到了另一所学校的门外。刚一到,就看见两队人马,一副剑拔弩张的气势,话不投机,小亮就与他们打起来了。开始,小刚只是在旁边观战,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小亮就要吃亏,小刚马上奋不顾身地参加了战斗。事后,小亮“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队伍。小刚一方面觉得自己没有理由去伤害一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但又认为小亮对自己有恩在先,拒绝了人家不够朋友,为此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斗争之中,心里非常焦虑。

后来在妈妈的教育下,小刚终于理智地拒绝了小亮。感激归感激,但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和道德的底线,更要做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不久后,一位被打的学生向公安机关报案,小亮等人被分别处以2000元罚款,并被学校给以记过处分。想起这件事,小刚就后怕,但同时也非常庆幸在母亲的帮助下,自己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情感往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与**。重“义气”,崇尚“为哥们儿两肋插刀”,使他们遇事不能冷静思考,让所谓“正义感”“同情心”“报恩”等想法支配了自己,头脑一发热,就“挺身而出”。往往只要一人提议,不分是非,不计后果,就共同响应,甚至导致违法、犯罪。作为家长、老师,可以像小刚的母亲那样,耐心地劝导他们,教导他们在感情冲动时,冷静地思考片刻,用理智战胜感情。

四、理想与现实

中学生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然而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升学、就业、恋爱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陷入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自拔。笔者在心理咨询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小睿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在做教师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诚实正直,疾恶如仇。他读了许多中外政治、历史书籍,追求理想主义的社会,对现实有自己的看法,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但是他看问题往往缺乏辩证的、全面的观点,过于偏激,对挫折、困难估计不足,常常陷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十分痛苦,便求助于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他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的进步、光明和不足,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甚至丑陋的现象客观存在。作为青少年要用自己的智慧、才能贡献社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事情来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在不能改变时,要能够接受它。使小睿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和方向,恢复了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