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理的变化以及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中学生在心理上会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学习着用成人成熟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的问题。中学生心理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长足的发展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他们的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可以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自己不感兴趣或困难的学习材料也能集中注意。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进入了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记忆力迅速增强,有意识的记忆活动居支配地位。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初中二年级起,抽象逻辑思维从需要具体经验材料支持的“经验型”向根据理论来进行逻辑推理的“理论型”转化。到了高中二年级,这一转化过程基本完成,标志着个体的思维已达到成人的水平。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指导中学生抓住这一智力发展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不断丰富充实自己。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他们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开始怀疑教科书上的观点,家长和老师的经验更是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虽然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独立的见解,但容易片面、走极端,对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往往固执、坚持,不愿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在妈妈和老师的眼里,过去的小明是个听话的孩子。可是妈妈和老师发现,到了初二,小明忽然变得特别不听话了。常常对学校里的各科老师的工作品头论足,有不同的看法。家长的经验之谈,他也听不进去,常常与父母争论不休。小明还固执己见,明明是自己错了,也不承认。经常把妈妈气得说不出话来。这表明了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一定独立的见解,但容易片面、走极端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学生还比较容易出现“明星崇拜”现象,这则是个体思维自我中心的表现,过度关注自我,不能明确区分自己关注的焦点与他人关心的焦点。
二、情感热烈丰富
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情绪高亢强烈,充满着热情和**。在遇到愉快的事情时,经常欢呼雀跃;而见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则非常气愤、不满。许多孩子有为真理而献身的热情,能完成一些惊人的业绩,但也有一些孩子由于盲目的狂热或一时的冲动而干了蠢事。
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的情感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越来越复杂。在生活中,他们珍视亲情,渴望友情,向往美好的爱情。但因缺乏交友的原则和技巧,也容易产生哥们儿义气、拉帮结派、早恋或者两性关系上的不良行为。身高马大的小姜的归属需要特别强烈,也特别讲“哥们义气”,只要朋友有求于他,他便会为朋友两肋插刀,一马当先去帮忙。一次,他听说自己的朋友受了他人的欺负,要他去和对方“理论理论”,他毫不犹豫,立马找了几个同学随朋友而去。在理论中,言语不和,大家便拳脚相加,双方都有人受伤,被送到派出所。结果小姜和所有参加的人都受到拘留五天和罚款3000元的处罚。为此小姜后悔不已。
情感的两极化明显。这一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经常发生变化,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就会被感动或是振奋、激动,显得非常热情,一会儿又因一点挫折而心灰意冷、冷漠无情,破罐子破摔,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让人捉摸不透、迷惑不已。
处在此时期的中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具有了文饰、内隐和曲折性的一面。例如,有些青少年对一个人,特别是异性,明明是有好感的,愿意接近,但是由于自尊心或其他原因,他们会有意地表示冷漠或疏远。这与他们控制情感能力的增强分不开的。这种个体情感的外显性和内隐性的矛盾则会给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的情绪适应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意志品质增强
中学生的家长、老师会发现,处于此阶段的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如主动性、独立性和坚持性都比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有了明显提高,自制力较强。许多中学生都特别崇拜意志坚强的人。许多少年特别崇拜常年艰苦拼搏的女排姑娘们,并且立志向她们学习,力图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品质。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意志力的发展还不成熟,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往往表现为没有毅力,半途而废。另外,有的孩子对意志品质的理解还不全面,表现为蛮干。有的少年为了证明自己胆大勇敢,做出很多很危险的举动,如在汽车行驶中扒车、跳车,站在悬崖上探身采集花草,为了锻炼自身的意志而在冬天穿很少的衣服等。
四、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
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进入第二个飞跃期(第一飞跃期在1~3岁),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自我意识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伴随着青春期生理的成熟,中学生逐渐意识到“我长大了”,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希望得到成人的理解与尊重,希望获得独立。然而,这些要求往往不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因此,会使中学生对成人产生强烈的反抗心理。
处于少年期的中学生还会把原来主要朝向外部的认识活动,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活动。比如,这时的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自己回答: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长相如何?我的脾气、性格怎样?我有什么样的特长和才能?我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我怎样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等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形成关于自己稳固的形象,也就是说,在此时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当取得成绩时,他们会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甚至夸大自己的能力,对自我作出较高评价,导致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但一旦遇到挫折、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有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正如有的孩子说:“你瞧我们班长站在前面那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不就比我多考了两分吗,就好像我们都要听她指挥似的。”而且,中学生对于周围人给予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他们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如何建立起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变得自信而坚强,是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区分。这会使青少年希望自己处于理想的状态,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他们还对自我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关心自己的形象,希望自己的外貌、言行得到他人尤其是异性的好评;关心自己的能力,希望自己在学习和社会工作中有较出色的表现;关心自己的个性,希望被他人喜欢;关心自己的前途,希望能实现自我理想。由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把“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加以比较,而在青年时期,现实的我往往总是落后于理想的我,二者之间的矛盾和距离,会使他们感到很痛苦,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此进入一个内心动**不安、情绪体验错综复杂的时期。
五、性意识觉醒
中学生在青少年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中学生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性意识的觉醒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例如,有的中学生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害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的性意识有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疏远异性阶段。青少年在青春发育的初期,由于生理上急剧变化,性别发育差异,往往对性的问题感到害羞、腼腆、不安和反感。于是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接近异性、彼此疏远、男女界限分明、喜欢与同性伙伴亲密相处等情况。这一时期的性意识是对两性关系由无知到意识状态,是一种朦胧状态。
第二,接近异性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进一步成熟,青少年男女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相互怀有好感,对异性表示出关心,萌发出彼此接触的要求和愿望,开始喜欢一起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和交往,但是在这时期,他们将异性作为一般朋友,还不属于恋爱。这个阶段的性意识带有朦胧的向往的特点。
第三,恋爱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上的进一步成熟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影响,青少年男女之间开始萌生爱情。仅把特定的异性看做自己交往的对象,持续地交往,相互爱慕,进入恋爱。这个阶段的爱情多为内心隐蔽的爱情,多以精神内容为主,重视纯洁的感情。
随着对性的了解、探求与尝试的愿望不断增长,如何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处理好性要求,是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必须面临的问题。比如,如何与异性适度交往,怎样讲话、行动才像男人(或女人),怎样引起异性注意以及了解性知识,等等。这些问题对青少年期的中学生来说是那么神秘和富有吸引力,然而却往往因为难以处理而造成心理障碍。
有的中学生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滋味,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现象。例如,有一个高中女生,她希望有三个男同学能帮助自己:一个要学习好,以辅导她的学习;一个要能说会玩,陪她玩乐;另一个则要会体贴人,成为她的忠实奴仆。经过一番尝试之后,她竟能如愿以偿,并同时与他们保持超友谊的关系。别人问她将来与谁结婚,她却轻松地回答:“我还没想过结婚呢!”这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对于自己,对于别人,乃至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有个别青少年置社会规范于不顾,只求满足自身性欲望,**异性朋友,在性关系上**不羁,荒废了学业,伤害了他人,有的甚至为此触犯了法律。初二学生范某看上了初一女生小李,小李长得楚楚动人,但性情十分胆小、懦弱。范某抓住小李的这个弱点,在另一个同学的帮助下,常常以送小礼物为由,多次把小李带到偏僻的地方进行猥亵。这使小李的精神受到刺激,常常独自发呆、流泪,说不想上学,自己万分痛苦,又不敢告诉他人。直到那个介绍的男同学与范某有意见闹翻了,才告诉了学校教导处,这件事情使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非常震惊。
而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中学生对性问题采取忽视、逃避的态度,不与异性正常接触,对异性怀有偏见,有的甚至把性看成为罪恶,这会阻碍性心理的正常发展,将来在性关系上也很可能会表现出无知、无能、消极逃避等问题,甚至会罹患心理疾病。
自杀未遂的少女小莉,向作为心理医生的笔者哭诉:“他们都说我看他们(男孩子)了,我真的没看他们!”这是怎么回事?这来源于她童年的经历。小莉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吵闹声中度过的。心高气傲的母亲无奈地嫁给了其貌不扬、窝囊无能的丈夫。遭遇不幸婚姻的母亲经常告诫她:“女孩子要守规矩,世界上的男人没有好东西,与他们接触千万要小心!”在偏僻、闭锁的农村长大的小莉,很少有机会接触异性。处于青春期的小莉出落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引来无数异性的目光。她也对男孩子产生了好感、好奇心理,也想与异性进行交往和语言、目光的沟通。这本来是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正常心理。但是母亲严厉的家教内化为她强烈的自我约束,她认为目视异性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事情,这样的女孩儿是不守规矩的。她不断警告自己:不能看他们,千万不能看他们。她压抑着自己与男生交往的动机,越压抑该动机越强烈。所以她痛苦万分,才多次向笔者哭诉:“他们都说我看他们(男孩子)了,我真的没看他们。”以至长期痛苦不堪,便服了一把安眠药以求以死了却一生。幸亏发现及时,经抢救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后来她再也不能上学,读初二时不得不辍学了。
通过以上叙述,不难看出中学生的心理总体上发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与迅速发展的身体变化相比,心理发展的速度还是落后于生理发展速度的,身心发展暂时处于一个相对不平衡的状态。因此,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高发期,突出表现为心理的多重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