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焦虑理论
一、焦虑的概念
焦虑(anxiety)是一种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中,一般把有明确对象的不安、担心和忧虑称为恐惧(fear),而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称为焦虑,焦虑是恐惧的一种类别。
焦虑虽缺乏具体的对象,但仍有动机性后果。米勒(N.E.Miller)对白鼠的恐惧做过实验。这一实验提示,恐惧是一种获得性驱力,并且具有动机效应。第一步,研究者把一只白鼠放在实验箱的A室内,全室关闭后通以电流,白鼠一只一只地经受了无法逃脱的电击,全部白鼠所表现的反应大致是一样的:疼痛、惊吓、尖叫、跳来跳去、大小便失禁。白鼠在A室经受数次电击之后,只要放入A室,尽管无电击,也会表现出恐惧不安的情绪状态。每只白鼠都对A室产生了条件性恐惧。第二步,研究者让动物学习开启一个活门。通过这一活门白鼠可以从A室走向B室,数百次实验观察到的同一结果是:具有条件性恐惧的白鼠,一旦再进入A室便会立即通过活门进入B室,尽管此时A室并未通电。该实验说明白鼠不但对A室产生了条件性恐惧,而且也表明恐惧是一种获得性驱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各种获得的恐惧、焦虑和担心,虽无对象,但也驱使人们行动。从广泛的社会意义来看,焦虑也是有动机效应的,人们都有从焦虑、恐惧中解脱出来的意图和行动。焦虑使人们的行为遵守社会准则。
在神经症、精神病和正常人身上均有焦虑的体验。焦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是变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沙伊尔(I.H.Scheier)和卡特尔(R.B.Cattell,1957)认为参与焦虑的变量至少有815个。焦虑与人格特征、动机、情绪等许多主观体验及多种多样的心身状态都有密切关系。正常焦虑和异常焦虑的区别一方面体现在体验持续时间的长短及程度的深浅——正常焦虑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浅。另一方面体现在焦虑产生及消失的条件——正常焦虑的原因经治疗者的分析和解释可以认识清楚;异常焦虑则找不到真实的原因。正常焦虑可以被某些活动所代替,得到安慰和鼓励、原谅及宽恕后就心情平静了。异常焦虑也有安慰鼓励的需要,但并不能因此而消除焦虑。
二、焦虑的分类
弗洛伊德(S.Freud)从其人格理论出发,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他指出,当本我的冲动不能为自我所控制时,就会出现类似惧怕的情绪反应,这就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当自我感受到外界环境中的危险,而又自觉无力应对时,产生的情绪反应,就是现实性焦虑;当自我的失控导致不道德的思想或行为出现又面临超我惩罚的威胁时,呈现的情绪反应便为道德性焦虑。弗洛伊德又提出一种社会性焦虑,就是在超我发现个人产生为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或同伴不允许的行为、态度时,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斯皮尔伯格(C.D.Spieberger)认为焦虑有两大类,分别为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及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表现在人格中的焦虑是特质焦虑。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焦虑反应状态就称为状态焦虑。心理学对焦虑的研究在1960年以前趋向于应用的和实验的两方面,1960年以后出现了拉姆(D.H.Lamb,1979)的人格研究。
20世纪60年代,卡特尔(R.B.Cattell)首先对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做了系统的研究,强调区分它们,并且进行测量。他的研究发表于《神经质和焦虑的测量和意义》(1961)这一经典著作中。关于心境状态的最早分析发表于1947年,经过近30年的积累,于1973年又确定了16种人格因素的详细分析过程及特质和状态焦虑的测量工作。
与此同时拉扎勒斯等(R.S.Lazarus,1968,1969)也在情绪课题中做了一系列重要工作,他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紧张状态,强调在应激和应付中的心理特点和人格研究。
斯皮尔伯格1970年又与其同事发表了状态特质焦虑调查表(STAI)。他认为对于焦虑需要区分三个概念:①焦虑作为一种状态;②焦虑作为一种复杂的过程,包括紧张和威胁感;③焦虑作为人格的一种特质。1972年他发表的两卷集著作中,对概念做了解说,区别了两种焦虑的不同。
状态焦虑是人类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的情绪状态,其特点表现为对忧烦和紧张的主观的、有意识的情感,并且也唤醒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性。这是一种复杂的、具有个别特点的情绪状态或反应,随着时间的变化,其强度和波动性也在变化。特质焦虑则是表示焦虑易罹性的相对稳定的个别差异,即把一个外界刺激环境知觉为危险的或有威胁的倾向,以及对该威胁可能产生状态焦虑反应的倾向性上的差异。因此,特质焦虑也表现了个体在对某些类型的反应中所具有的潜在倾向性的强度。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好像一种动机或习惯性的行为倾向,有一种预先给定的对威胁环境的知觉,以及对环境的不适当的反应。
直到最近,人格心理学还注重人格特质的工作,而忽视对因情境变化而产生的临时状态的测定。状态的量度是就反应而言的;而特质的量度因为它们还要对反应进行预测,所以能引起人们更大的兴趣。大多心理学家都承认焦虑会随着情绪的变化及机体的条件而波动。疼痛和损伤的惊吓、各种心理治疗、职业调动、角色变换、气候不佳、血液中酒精含量、月经疼痛等均会使焦虑水平发生变化。特质的测定不因时间而变化,因此它不是行动变化的灵敏指标,难以测得变化,所以情境测定得以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研究,指出不同特质焦虑的人,在不同的紧张刺激下引起的状态焦虑水平也是不同的。实验和实际经验表明:①与自我恐吓、自大自尊有关的心理紧张对于高特质焦虑者引起高强度的状态焦虑,而对于低特质焦虑者所引起的状态焦虑则没有类似强度。②在与物理性危险有关的紧张条件下,不同特质焦虑的人所产生的状态焦虑水平并无不同。
三、焦虑与行为
(一)考试焦虑
对考试或测验产生的焦虑称为考试焦虑。该焦虑主要是由于教师、家长和其他儿童的态度引起的。该研究最早由曼德勒(G.Mandler)和萨拉森(S.B.Sarason)等人开始。基本内容是考试或测验情境中产生的焦虑,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结果:测验提高了一些人的作业水平;对另外一些人,也可能产生干扰作用,使作业水平下降。斯皮尔伯格(1975)对考试焦虑的性质、测定做了评述,并验证了各种心理治疗对焦虑的效果。
萨拉森及其同事(1958)编制了一套“考试焦虑”量表,测量结果表明,考试焦虑随年级的增高逐渐增加。一般说考试焦虑在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而智力差的孩子出现考试焦虑的比例更大。
焦虑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实验设计使之增加或下降。萨拉森及其同事请大学生做被试,先用一套问卷将他们分为高焦虑、低焦虑两组,再要求他们都做五次铁笔迷津实验。对一半学生采用“自我卷入”的情境,引起紧张的条件是告诉他们这是一次重要的智力测验,是入学考试的复查。对另一半学生则用“非自我卷入”的情境,他们被告知参加的是不考查他们个人能力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中性情境下被试得分一般总是中等的。但是在“自我卷入”的情境中,紧张刺激对低焦虑者产生有利的作用,而对高焦虑者则产生相反的后果,即效果更差。
(二)焦虑与认知
认知速度受焦虑的影响。人们发现神经质或神经症倾向与认知速度有关系。中等倾向的神经质被试完成认知作业最快,即他们既快于高度倾向的神经质者,也快于情绪稳定者。这里的神经症倾向指的是神经质的人格特征,其特征是情绪性过高,伴有长时间而强烈的自主性反应,即易紧张并具有心理、生理机能的不稳定性。一般说神经症患者内驱力水平高于正常人,他们的焦虑也比正常人更显著。
又据沃特豪斯(K.Waterhouse)等人的研究发现,当刺激强度增加时,焦虑被试的反应速度也随之加快,比非焦虑的被试加快得更加明显。又如,采用伴随干扰和没有干扰的两种情境,要求被试完成各种作业。高焦虑者感觉额外刺激打扰了自己,他们的作业结果很差。低焦虑的被试并不觉得受到了干扰,他们的作业结果优于前组。该实验还发现作业的复杂程度似与干扰的感觉无关。
弗诺(W.D.Furneaux)采用两种情境,对实验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交给被试的任务是一种速记测验。一种情境是非紧张实验,即被试不知道主试记录时间,他可随心所欲地进行作业;另一种情境是紧张实验,即被试被告知必须快做,越快越好,并让其看到主试者始终在记录作业时间。结果发现,由于紧张,神经症患者降低了作业的速度,而正常被试却提高了速度。在这里神经症患者属于高内驱力者。
从上述结果可得出结论,认知速度与焦虑呈倒U曲线关系。低焦虑时认知速度居中,轻度焦虑时认知速度最快,高焦虑时认知速度最慢。因此,焦虑可以作为内驱力来理解。
(三)焦虑、紧张及抑郁
迈耶-格罗斯(W.Mayer-Cross)等的临床材料对焦虑做了完整的描述,斯特朗曼(K.T.Strongman,1978)认为焦虑反应可以看做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包括对危险、威胁和需要努力而又无能为力的苦恼的强烈预期,可见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奎克等(J.C.Quick,1984)认为焦虑与紧张的区别在于,焦虑是对紧张事件所产生的反应之一。紧张可以由悬念而产生,也有焦虑的成分,但紧张也可能是积极的期待,也可能不伴随焦虑。
精神分析家认为焦虑是个人心理不平衡的表现,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对焦虑和紧张的处理中,往往把情绪疏泄看做重要的对付方法之一(奎克,1984)。我国左成业(1984)曾论述焦虑与抑郁都是负性情绪,两者常常同时出现,但又有区别。根据罗斯(Roth,1972)、诺伊斯(Noyes,1978)和迪利(Dealy,1981)等的报告,焦虑患者常伴有抑郁的心境,有抑郁心境的人数达到焦虑患者的34%~65%。上海医科大学江开达等(1986)也发现,焦虑情绪严重者,抑郁情绪也较明显。两种量表得分之间有显著正相关。但也发现,以焦虑为主的患者,仅有52%的人伴有抑郁情绪,并且焦虑发生在前,抑郁发生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