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茶馆》是工农兵戏剧文学中最具异质者,也是其成就最高者,何以如此的原因,恐怕要将其置入20世纪中国现代戏剧的格局中,“五四”戏剧文学与工农兵戏剧文学的关系中,才能给以到位的认识。《茶馆》的创作特点有四:第一,高度的概括性与开放性,即“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通过一个茶馆及其兴衰,通过出入这茶馆的70多位身份不一的人物,对时代、社会、历史更替作了全方位的体现,更重要的则是,高度概括了历史、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即个人在历史、社会面前的无奈与不幸。第二,不是以抽象的阶级本质作为人物性格的核心,并对其给以政治性的判定,而是在社会、历史“总的合力”的作用下,写出了人物的丰富性、深刻性。第三,是其人像展览式的散文化的结构。这是现代话剧与传统话剧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第四,是其所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语言——的风土化特点。
教学建议
1.从人物形象的设置、人物的语言方面分析《茶馆》的创作特色,体会其艺术魅力。
2.参阅摘要1和摘要3,讨论《茶馆》的主题内涵应作何解读。
3.以拓展练习3为主题展开课堂讨论,比较不同时代的评价差异之缘由。
精读作品
老舍:《茶馆》
评论摘要
1.与其简单地说《茶馆》的主题内涵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此剧的主题内涵在于揭示专制政体高压下的国民性。所谓《茶馆》“调子低沉”,其实不过是因为剧中寓有深沉的认识意义,能使人联想到这种种国民性的构成因素的历史延续性。但剧中也暗示了希望,主要表现在受迫害者已从自身惨痛的一生中省悟到自身的弱点,而在临终前完成了扬弃自身弱点的自我否定。这大概就是《茶馆》一剧的哲学意义。
洪忠煌:《〈茶馆〉主题新释》,载《烟台大学学报》,1991(2)。
2.“开口就响”,这是老舍戏剧中刻画人物最重要的语言手段。《茶馆》中前前后后有七十多人登场,有名有姓的也有五十多。这么多人物如果都要靠冲突和情节来塑造,恐怕非搞连台本戏不可,可老舍却能在一个短短的三幕剧中把人物刻画得眉眼分明,其“秘诀”也无不是借助于“开口就响”的语言手段。“开口就响”的关键在于“怎么说”。老舍认为,“性格各殊,谈吐各异”,“说什么”只是传达内容,而“怎么说”才显出性格。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性格,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些剧作家只注意人物“说什么”,而对“怎么说”却掉以轻心。这种只注意“说什么”的对话,必然是报告式的,缺乏性格色彩。所以老舍非常强调“怎么说”。他说:“说什么可以泛泛交代,怎么说却必须洞悉人物性格,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说什么可以不考虑出奇制胜,怎么说却要求语出惊人。”
王新民:《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81~83页,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3.要深入挖掘《茶馆》的底蕴,我们必须摆脱掉宏大叙事的习惯性单一视角来分析作品。结合时局风向和作家的个性心理,我们可以发现,老舍的《茶馆》是一次比较纯粹的私人叙事,是真正贯注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立思考的一次写作实践。
1949年以后的老舍一直在配合政治需要歌颂新社会,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作家获得了短暂的相对创作自由,这使老舍的私人叙事获得了外部环境条件。而一旦政治气氛允许老舍先生采用私人叙事,他会有哪些情感要宣泄到作品中去呢?我们的答案是:末世情怀。末世感是老舍终身不变的文化气质。
……80年代初《茶馆》出访西欧时,外国的观众也看出了《茶馆》主题不是简单的宣传革命的合理性,而是显得“模棱两可”:“对一个欧洲人来说,《茶馆》的故事最异乎寻常、最动人心弦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悲剧情调。随着岁月的流逝,茶馆逐渐衰落、破败,原来那种热气腾腾的景象消失了,变得黯淡、萧索、阴冷起来,使人感到整个社会都在滑向一种毫无生气、单调而窒息的境地。”“这一怀旧的、模棱两可的诀别之作,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是用现实主义但又富于幽默味道的手法表演的。”
所以,与其说《茶馆》的主题是“葬送三个时代”,不如说《茶馆》的主题是凭吊那些在末世中被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这是将《茶馆》作为老舍的私人叙事解读后得出的结论。
即使从宏大叙事的视角看,《茶馆》的主题也不是“葬送三个时代”,而是以传统文化令人怀念的一个象征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为凭吊对象,为老北京甚或人世间那些被时代风暴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淘汰的美好生活方式唱一曲挽歌。
周光凡:《〈茶馆〉的主题真的是“葬送三个时代”吗》,载《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3)。
泛读作品
老舍:《龙须沟》
评论文献索引
冉忆桥.带笑的葬歌——谈围绕《茶馆》争议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1).
胡絜青,王行之.老舍剧作全集(共四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舒乙.老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关德富.《茶馆》与喜剧观念的更新.戏剧文学,1997(7).
岑伟宗.看老舍的《茶馆》如何突破《龙须沟》的成绩.戏剧文学,1997(1).
陈黎明,胡艳玲.京味文化的一面镜子——对老舍《茶馆》的一种文化解读.洛阳大学学报,2002(1).
马斌.现代化进程中空间的衰退——重读老舍《茶馆》.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林婷.经典的背后——再论《茶馆》.文艺争鸣,2003(4).
方习文.从《茶馆》看老舍主体精神的回归与张扬.中国戏剧,2006(8).
马云.老舍的话剧创作与舞台视野.文艺研究,2006(11).
拓展练习
1.《茶馆》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请从该剧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人物形象以及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综合分析这种“民族性”的文化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戏剧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戏剧冲突”所带来的审美冲击,但是《茶馆》中的戏剧冲突并不很多,却也取得了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请谈谈,老舍主要是靠着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段使《茶馆》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剧作?
3.对比以下时隔近五十多年的两段对《茶馆》之评论,你认为这些批评的依据何在,有无道理?
①对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日益发展中的人民革命力量,也就不可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示给读者。……《茶馆》显示的光明是如此微弱,希望是那样渺茫。
王利发是一种典型的奴隶性格,难道不应该予以批判?作者对此没有有力量地给予批判,反而在最后通过王的自白,把他的这种行为美化了。
作者笔下的几个劳动人民形象也是消极的,不会斗争,逆来顺受,显然没有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剧中出现了不少迎合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趣味,如把太监买老婆、两个逃兵合娶老婆的畸形故事告诉今天的读者,究竟有多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剧中出现的人物,其阶级性格是极其模糊的,还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严重斗争,对旧社会揭露得不深,鞭挞得不力。
全剧缺乏阶级观点,有浓厚的阶级调和色彩。[16]
②在《茶馆》的三大段落之间,并不存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具体的戏剧逻辑联系。把这幅历时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庞杂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浑然一体、完满自足的艺术品的,是表现于三幕剧之间,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些正直善良的人物每况愈下、一步步陷入生活绝境的无法抗御的历史“逻辑”,以及与这一“逻辑”相比照的恶的人物随机应变、呼风唤雨、生生不息的同样无法抗御的历史“逻辑”。……不过,也应看到,这一对“逻辑”毕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结论。满足于阐释社会学的概念,甘愿成为“忆苦思甜”的政治工具,必然会限制艺术的才华,妨碍艺术家深入进行自由的创造。
《茶馆》的不足还表现在人物和“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漫画化、闹剧化的倾向,包括王利发在内的全部性格描写,大多以外在的感性形象刻画取胜,并未完全达到以灵魂揭示的深刻与丰富感动观众或读者的境界。正是在这一点上,《茶馆》先天地带有一般杰出剧本所不应当有的对于特定舞台表演的依赖性。它一方面以其人物性格鲜明的感性特征对舞台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也因为未能提供更大的灵魂深度而限定了舞台艺术家自由创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