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白毛女》《千万不要忘记》,是工农兵戏剧文学主潮两个**的代表作,前者从物质、政治的翻身,精神、情爱的解放角度,着重歌颂新政权诞生的合理性;后者从新的一代人如何将这新的政权传承下去的角度,着重揭示这新的政权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从而完整地体现了工农兵文学对新的政权所走过的历史历程的概括与认识。虽然这两个剧本所概括的具体的时代内容有所不同,但其艺术范式却有着许多的共同点:第一,均将个人的日常生活作政治化、阶级化的处理。如前者的红头绳,后者的毛料衣服等。第二,均将丰富的个人简约为抽象的某一阶级或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并给以道德上的判定,如前者在改编过程中,去除了生活中女主人公对地主的幻想等等。第三,其主题均与其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情节则是主题实现的理性设计。
教学建议
1.以《千万不要忘记》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摘要3和拓展练习3中的观点。
2.观摩《白毛女》的歌剧、电影、舞剧,讨论杨白劳、喜儿和黄世仁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演变情况,体会摘要1、2中的评论观点。
精读作品
贺敬之等:《白毛女》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
评论摘要
1.《白毛女》是一部几经加工修改,从乡民之口,经文人之手,向政治文化中心流传迁移的作品。从某个宽泛的文化角度上看,《白毛女》不仅是一个叙事,不仅是一种心态(mentality),甚至也不仅是一种话语(discourse)——虽然尽可以把它作为叙事、心态及话语来研究。它还关联着一种在“解放区”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在形式来源、生产经过和传播方式上都既不同于“五四”以来在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新文化,又有别于“原生的”民间文艺形式和意识形态。而作为文化产品,它既有明显的“本土”“大众性”或“通俗”色彩,又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化人”的加工痕迹。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它的政治特征,而只是想说明,这种带政治功利性的文学反而可能有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文化的上下文。如何重新清理这个上下文是我们研究“解放区”文学以及整个现代文化史的一个先决条件。
(在歌剧《白毛女》中)政治力量最初不过是民间伦理逻辑的一个功能。民间伦理逻辑乃是政治主题合法化的基础、批准者和权威。只有这个民间秩序所宣判的恶才是政治上的恶,只有这个秩序的破坏者才可能同时是政治上的敌人,只有维护这个秩序的力量才有政治上及叙事上的合法性。在某种程度上,倒像是民间秩序塑造了政治话语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歌剧《白毛女》创作中不同话语原则间的交锋象征性地展示了解放区政治文化的生产过程。当然,我们无法证明非政治的、民间伦理秩序的逻辑就一定代表下层阶级的阶级意识。而且毫无疑问,就算这种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意识形态,它也被利用来作了政治宣传的工具。但它的确作为某种已被接受的,大众化的共识在这个剧本中发挥着潜在的定义和限制政治权威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出了一个可认同的空间。
与歌剧本相比,电影《白毛女》改写并强化了某种带市井文学色彩的爱情主题。在歌剧中,“非政治”的叙事焦点在于一个毁灭喜儿家庭、践踏和谐平安伦理秩序的恶势力终受惩罚,蒙受苦难的良家女子终于得救,申冤复仇。而在电影里,这个民间秩序经过了某种翻译,在毁灭与复仇之外,还引申出一个有情人悲欢离合、终成眷属的好事多磨式的情节。
孟悦:《〈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见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86~194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2.如果说歌剧《白毛女》与舞剧《白毛女》存在一种对立的话,那只是叙事话语与象征话语的对立。叙事的目标在于建立起抽象的国家本质。由于这是将具体自然的生活组织起来的过程,因此,叙事总需要将这种不自然的组织过程自然化,努力将叙事变成“现实”,让被叙述者尽可能感到本质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的、只能如此的过程。如果说叙事的目的是将丰富复杂的现象归纳到一种共同的本质中去,那么象征则刚好相反,它是一个演绎过程。象征的任务是将已经明确的、抽象的、先验的本质具体化,通过活生生的现实展示这一过程,当现实生活与这种抽象本质距离过大时,象征不像叙事那样为了“真实”而牺牲本质——像赵树理乃至周立波的小说都以强调“写真实”出名,象征总是毫不犹豫地为了求证抽象本质而牺牲可见的“真实”而寻求更高的“真实性”。象征与叙事的冲突,通过江青的象征主义文艺思想与周扬的写实主义文艺思想的对立显示出来。
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290~291页,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3.和《年轻的一代》一样,《千万不要忘记》的“新”,正在于剧本隐约地透露出一种深刻的焦虑,关于后革命阶段的日常生活的焦虑。毫不奇怪的是,评论者都认为两者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好戏。两出戏不仅在现实生活的深层揭示出“阶级斗争”这样一个“真实”,而且直接提出了一个如何重新安排和组织社会生活这样一个问题。换言之,正是通过这两个剧作,“日常生活”开始成为一个问题,并且迫切地需要一个答案。而且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忠实地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盲点,指涉着一个时代的选择困境。
《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正在于它通过对真正问题的转移和压抑反而忠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经验以及这一时代的巨大的集体性焦虑。如前所说,《祝你健康》这一剧名表达了克服现代性所带来的困惑的欲望,《千万不要忘记》则已征兆出对真正问题的回避,内在的焦虑外在化成异己的、需要否定的他性——“资产阶级泥坑”、“病菌”和“阶级敌人”等等。但我们需要认真解读的,正是这一时代焦虑的文化政治内容。这里不仅有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乌托邦式改造和抵制,也有传统父权体制的扩张和加强;不仅有对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的正面排斥,也有积极组织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使之获得超越性意义的欲求;不仅有对现代生产力的向往,也有在现代物质文明面前的惶惑和不知所措。这相互交织、层层制约的欲望、忧虑、向往和怀旧正构成这样一个巨大纵深的焦虑的深层语汇和能量。在作者急于回应主流意识形态,为这样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线索提供一个简捷、预制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目睹的是一种焦躁和近于不负责任的掩饰。但是被压抑的焦虑必将以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也许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认识60年代下半期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的一个心理层面;也许我们必须在一个历史的长镜头里估价70年代末伤痕文学、80年代的寻根文学,以至90年代的通俗文学的魅力和意义。因为正是在对日常生活的正视和体验中,我们方得以进入现代文学的基本命题和精神实质。
唐小兵:《〈千万不要忘记〉的历史意义——关于日常生活的焦虑及其现代性》,见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77~184页,上海,东方出版社,2003。
泛读作品
陈耘:《年轻的一代》
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
评论文献索引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主题的形成.中国戏剧,1964(4).
冯守棠.究竟应该怎样评价话剧《千万不要忘记》.戏剧艺术,1980(3).
彭放.也谈怎样评价《千万不要忘记》.戏剧艺术,1980(3).
茅盾.赞颂《白毛女》.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文学运动·理论篇(二).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单元.《白毛女》:文本隐伏内涵解析.中国文学研究,2002(3).
郑闯琦.从两种“工具论”到“认同仪式”论——《白毛女》演变历史研究的嬗变和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5).
孟远.六十年来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变迁.河北学刊,2005(2).
何吉贤.《白毛女》:新阐释的误区及其可能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3).
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经典作品.文艺研究,2006(9).
拓展练习
1.《白毛女》的生成过程从传说到歌剧,到电影再到舞剧,正如孟悦在《〈白毛女〉演变的启示——兼论延安文艺的历史多质性》这篇论文中所说的“怎样来看待和研究‘革命文学’这个字眼所能包含的历史现象?……我在这篇文章里所做的不过是为了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这篇论文重要的意义倒不在于对《白毛女》做了全新的阐释,而在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文学新的思路和视角。请查阅90年代之后对《白毛女》的评论文章,比较这些文章不同的研究视角,并指出各自的利弊所在。
2.围绕着《千万不要忘记》这部剧作,从60年代开始到现在,评论也是众说纷纭,请查阅相关的论文,对此评价史做一个简单梳理,并谈谈你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3.《年轻的一代》和《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些剧作毫无疑问“体现了时代精神,传达了时代的脉搏”,同时还“表达了政治激进派这样的意图:赋予‘没有枪声,没有炮声’的生存环境以严重的阶级斗争性质,提升‘日常生活’的宏大政治含义,因而实现把个体的一切(生活行为的和情感心理的空间)都加以组织的设想。”(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请结合具体剧作,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