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创作(1 / 1)

内容提要

杨朔散文创作的代表作是《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泰山极顶》等。其创作特点可以用其自己的话,高度概括为“以诗为文”,分述之有四:第一,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给以诗化的表现,即在看似无意义的平凡人生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意义的存在,但这意义是在时代、社会的政治意义的范畴之中;在表现形式上,则用超乎生活常态的诗一样的叙事形式、语言形式给以表现。第二,用人物、事件与景物二者合一的方式构成意境,其意境的核心是时代性社会性价值。第三,追求结构的精致,如欲扬先抑、明断暗续、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文章结构的方法。第四,追求语言的精炼,追求用动词使文章生动可感,或将所叙场景化静态为动态,构成文章的生动效应。

杨朔的散文创作可值得研究者有三:一是他的散文创作,形成了一种模式,且此种杨朔模式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二是他的散文创作,用真诚的态度写作,所写却每每与社会真相、人生真相相违。第三,其作品“作”的痕迹过重,因而给人以不“真”不“实”之感。

教学建议

1.以《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为例,概括“杨朔模式”的特点。

2.以拓展练习1或2为主题,结合摘要1、2进行课堂交流。

精读作品

杨朔:《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赋》

评论摘要

1.毫无疑问,杨朔是17年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

人们常说,杨朔是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也相信。

但是,作家的真诚就一定能保证作品的真实吗?

真诚的参照是自我,而真实的参照却是实在。一边读着杨朔1956—1962年期间最响亮的作品,脑海里一边闪过反右、大跃进、大饥荒的镜头,我不由得对杨朔散文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也有人说,杨朔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体的精致和洗练上。确实,杨朔的文体,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都是循规蹈矩、很少变化的。往好处说是干净利落,往坏里说就是千篇一律,公式化、概念化。而艺术上的公式化、概念化,根本原因还在于内容上的空泛或弄虚作假。这说明杨朔起码背离了近代散文真实性、多样性、个人性的基本原则。

我们不能忘记杨朔是在一个创造“神话”的时代写作他的那些美文的。所有过来人大概都还记得,那个时代最流行的话语就是“将神话变为现实”。在一定意义上,说杨朔散文是那个时代的“神话”(内容)或“时文”(形式)也许更恰切一些。

应该说杨朔的时文式的新“神话”包含着一定的历史真实。但是,这种真实却不能以近代散文的真实与个性相一致的尺度去衡量,因为它是没有个性的个性;更不能用19世纪以来“据史写作”的要求去审视,因为它的基础是虚构。倘若换换角度,从文化心理或神话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杨朔,也许能够发现一些更加隐蔽也更加残酷的真实。

个人性和随机性是现代散文与“古文”或“时文”的本质区别。然而杨朔散文却背弃了这个传统,退回到讲究义理辞章,四比八股,破承起落的“时文”作法,同时也就退回到千篇一律,陈陈相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文化与旧文人姿态。

应该说,杨朔散文与先秦诸子、唐宋八家、桐城古文相去较远,却和八股“时文”惊人地相似。首先,就立意构思而言,二者都是代圣贤立言,捉住一两句经典,便东拉西扯,演绎成篇。只不过杨朔的圣贤,已经不可能是朱注四书,而是当时被奉若神明的社论、选集、讲话、文件等等;命题虽然不是钦定,但都是来自权威的报章杂志,起码是替别人而不是自己说话。结果就像八股文一样,很容易“被利用来束缚士子并从根本上成为说谎造谣的大训练”。这话对于杨朔好像有点刻薄,然而,如果比较一下杨朔散文中“人”的形象,和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中国人的真实情形,即知并不过分。其次,就谋篇布局来说,杨朔与八股更是何其相似乃尔。以其最为人称道的《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为例,第一段无论正起反起,酷似八股的破题、承题,第二段照例起讲,中间部分展开的风景和对话描写好像四比八股。有所不同的是,八股重在说理,故必须收结在议论上。杨朔虽也有纯以议论结尾者,如《蓬莱仙境》《画山绣水》等,但更常见的是把议论稍提前一二段进行,最终以一句紧扣题目而又相关描写的话收煞,这种形式常被人们称作是曲终奏雅。

深入考察一下杨朔开头跟议论之间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杨朔散文好像北方饺子,看到的是描写的皮,咬破却是议论的馅。表面是散文,内里是八股,是经义,是“时代精神”。

马俊山:《论杨朔散文的神话和时文性质》,载《文艺理论研究》,1998(1)。

2.杨朔选择并形成他的这种瑕瑜互见的散文模式,并非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而是在自觉不自觉中实现的,是那个时代的氛围、社会意识、审美趣味和杨朔本人的经历、气质、审美追求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杨朔模式是时代的产物。建国之初社会的安定清明,使人民对政府由衷地感激和热爱。这种社会状态和人的心态,促成了当时那种直率而热情地讴歌新制度、新生活的文学。这种文学不惜舍弃长远的审美价值追求而换取直接的现实的功效,以迎合时代并推动时代向前发展。杨朔少年长于东北,深味战乱给民族、人民和个人带来的灾难与痛苦,因而对新生活发自内心地珍爱,对生活的创造者和建设者由衷敬佩。杨朔是一个作家,但首先是一个战士,战士的天职就是服从纪律和集体,压抑甚至牺牲自我。还有,他不能不受“兼济天下”、“文以载道”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对现实社会和政治充满了责任感,不会沉醉于自我欣赏和风花雪月的吟哦。另外,他还是一个革命文人,受过延安的大熔炉的冶炼。他明白并一直恪守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信条。看到这多种因素及相互影响,我们就不难理解杨朔四五十年代的那些艺术性不强、但却富有实用价值的战地通讯及与时代同步的小说了;同时也不难理解,在其后期创作中,他几乎没有一篇作品是纯艺术地、自我消遣地描写风情物景,而总是执著地在物象之上投入那些政治内容,尽管并不深刻,甚至单一和雷同。

李永建:《“杨朔模式”漫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2)。

泛读作品

杨朔:《香山红叶》《金字塔月夜》

评论文献索引

洁泯.谈杨朔的几篇散文.文学评论,1962(2).

黄政枢.杨朔的散文艺术.笔谈散文(续编),1964.

杨玉玮.自有诗心如火烈——忆杨朔同志.解放军文艺,1978(2).

朱信忠.质朴无华的题目诗情画意的文章——读杨朔散文《荔枝蜜》.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余文秀.杨朔散文诗意探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3).

张俊杰.评价具体历史时期文学管见——兼论杨朔三年困难时期散文.文艺评论,1985(5).

梁衡.论“杨朔模式”对散文创作的消极影响.批评家,1987(2).

杨福生.杨朔创作论.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2).

吴周文.散文十二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李兆忠.时代的错误——杨朔与其散文.名作欣赏,2010(1).

拓展练习

1.杨朔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一段时间,不仅以其文体的精致与洗练确立了他在散文界的经典地位,而且也的确影响了过去一代人的创作。然而,在当今读者的视野中,杨朔的分量显然无法和鲁迅、周作人、丰子恺等现代散文大家相提并论,即便仅就新中国成立后来说,其影响也远远落后于巴金、秦牧、孙犁等作家的后面,从认为“在我国当代散文发展史中,杨朔是有重大开拓与贡献的作家。他自觉地把诗与散文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14]到“今天看来,杨朔散文很难称为真正的艺术作品,难以作为审美对象引起审美的注意,而只是在作为文化分析的材料时,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15],在50年中,杨朔散文的命运“两起两落”,这种评价的变化令人深思,请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学习感受出发,查阅文献索引中的评论文章,谈谈你对杨朔散文如何评价?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审美意识和价值标准的变迁你怎样理解?

2.从“真诚”与“真实”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杨朔散文的理解。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