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工农兵文学在散文领域里的代表性作家是杨朔、魏巍、刘白羽、秦牧、邓拓。工农兵文学的散文,在20世纪40年代之后,由于强调对工农兵生活的及时反映,所以叙事性、新闻性成为其主要的创作特征,文艺通讯体成为这一时期工农兵文学散文的主要文体。在经过了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实践后,20世纪50年代魏巍的朝鲜通讯成为这一创作样式成熟的标志,其代表作是《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这一时期由许多作家与大量的业余作者所创作的朝鲜通讯,也是这一散文文体的重要收获。自1956年杨朔发表《香山红叶》后,工农兵文学的散文创作主潮从叙事性、新闻性,转入了抒情性且所抒之情为时代社会之情,杨朔为其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家。在此大的格局之内,刘白羽的散文创作以壮美见长,其代表作是《长江三日》《日出》等。秦牧的散文以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相结合,延续了“五四”周作人开创的文化散文之流脉,对工农兵文学散文是一种丰富,但其思想性已与“五四”、“三十年代”相去甚远,其代表作有《土地》《花城》等。邓拓的杂文标志着工农兵文学杂文创作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其代表作是《燕山夜话》及与吴晗、廖沫沙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吴伯箫的散文创作以赋为文,以具体真实的历史小事体现大的时代精神,其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曹靖华的散文较多地遗存了“五四”时代的散文风,其散文创作具有史实的真实性且又写得潇洒自如,对当时刻板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创作定规是一种积极的冲击。其代表作有《小米的回忆》《忆当年,穿著细事且莫等闲看》等。巴金、冰心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水准均远远不及其在“五四”、三十年代的创作水准,个中原因,颇具研究价值。代表作有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冰心的《小桔灯》《樱花赞》等。工农兵文学在报告文学领域里的代表作前期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等,这类批判性的报告文学在受到否定后,赞扬性的报告文学成为主潮,代表性的作品是甄为民等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等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的散文创作值得一提。这就是沈从文的《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及张中晓的《无梦楼随笔》,它们都属于“潜在写作”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认识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教学建议
1.细读秦牧的散文《土地》《花城》《社稷坛抒情》,并参阅摘要1、2,查阅评论文献索引中相关资料,谈谈你的审美感受与对这些评论的理解。
2.仔细阅读邓拓的杂文《一个鸡蛋的家当》《伟大的空话》,结合摘要3,体会其散文特征与重要意义。
3.阅读《无梦楼随笔》中的一些篇章,体会摘要4对此的评论。
精读作品
秦牧:《社稷坛抒情》《花城》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伟大的空话》
张中晓:《无梦楼随笔》
评论摘要
1.主流话语下的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人抒情叙事消融入社会的宏大声音之中。50年代的文学创作已经形成了比较有力的代表着当时时代的声音,这种声音表达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选择,在一种共同的文化形态中,凸现了它的社会性、阶级性以及政治功利性。
第二,以明喻为主要修辞手段的显在象征。象征是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的重要的艺术手法,象征主要是通过隐喻的修辞格和关联结构等方式得以实现。但隐喻却并不一定适用于主流话语的创建,因为过于隐晦象征的艺术并不是50、60年代的散文或诗所需要的。而明喻则既可以达到一定的象征的目的,又可以被人们接受,更易于主流话语的表达。一般来说,50、60年代的散文作品都是通过一个人物或一段故事或一处景物的描写、叙事,象征社会变革的新气象、新思想,从而达到歌颂的目的。
第三,虚幻的诗意。进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散文创作的诗化倾向成为一时的重要话题。所谓散文的“诗化”,是指散文创作中通过意境的创造的抒情性语言所制造的诗的艺术效果,是主流话语所寻找到的一种外化形式,是作者的政治观点和一定的诗意的结合,或者说是作家的政治热情融入情景之中的艺术表现,也是以抒情的方式抒发政治情怀,表达他们的政治思想。因此,这种诗意是对现实的一种感应,因而也就由某些现实的虚幻特征而不可避免地带有虚幻的特点。
周海波:《论中国现代散文从叙事向抒情的转换》,载《齐鲁学刊》,1998(6)。
2.秦牧十七年散文,很难找到以创作主体对宇宙人生、学术艺文等重大问题上的独特感受为主题的篇章。譬如《土地》,是作家自己最为欣赏的一篇,认为它“笔触所及,似较深广”,“有较多思想意义和文学色彩”。但是,《土地》一文从晋国公子重尔亡命途中的故事,古代中国皇帝给公侯封赠疆土的仪式,19世纪殖民主义者杀戮土人掠夺土地的暴行,到旧中国劳动者怀念乡土的风俗和为土地而进行的斗争,再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改革,写了这么几千年的土地问题,无非为了表现我们今天要“保卫每一寸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它巨大的潜力”,“更加美好起来”。这寓意实在说不上深广,更说不上是作家独特的体验。
秦牧十七年的散文很难发现一篇真正让人动情的作品。既为文学散文,不论记人叙事写景,乃至侧重于议论如杂感,都应渗入主体之情,方能以情动人。《社稷坛抒情》,顾名思义,理应能让读者情怀激**。然而事实并不如此。为何作家已经写出“我多么想去抱一抱那些古代的思想家”这样企望表现自己情不自禁的句子,可读者却觉得他无非故作多情,因而并不受到感染呢?
秦牧十七年的散文艺术大都为对流行观念的宣传所消解。任何一篇散文,如果没有创作主体所特有的意与情,而要着意宣传某种现成的抽象的观念,那么作家的艺术技巧再高也无从充分发挥,甚至还可能弄巧成拙。譬如,南国花市这样的题材,确应能写出极妙佳作,可秦牧的《花城》一文,除了关于太平路一带花市盛况描写的两段显示出了散文家笔墨的功力以外,其余就都说不上有什么特殊的色彩。
秦牧十七年散文的如上三层不足,势必导致它出现第四层缺陷:创作主体的迷失。所谓创作主体的迷失,并非是在行文中“我”没有出现,或出现得太少,而是失去了创作主体的那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我”作为智者通过审美途径发表思想成果的地位,作为抒情主体抒发真情实感的资格,并降格为展览馆的讲解员。
曹毓生:《秦牧散文观的矛盾及其负面影响》,载《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3.作为一个政治家和知识分子,邓拓对当时的“浮夸风”看得很清楚,他在不触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了反思和善意的批评,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伟大的空话》《一个鸡蛋的家当》《说大话的故事》等名篇中。利用可笑的故事、鲜明的形象、通俗的语言,讽刺“统统用空想代替现实”、“喜欢用许多大字眼”说一些“伟大的空话”,及时指出当时普遍存在的好大喜功、报喜不报忧、吹牛皮、说大话的反常现象。《燕山夜话》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继承鲁迅杂文的优良传统,直面人生,大胆批评,使杂文这面旗帜飘扬在中国60年代干涸的土地上。这就是邓拓杂文“韧性战斗”的风格。
邓拓无可非议地成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当代杂文和思想建设的独特贡献,首先在于他是继鲁迅之后第一个在报纸上开辟杂文专栏的作家,而且蔚成风气,影响深远。尤其可贵的是在困难时期一扫沉闷的空气,活跃了文坛,用杂文的形式提倡和引导读书。其次,他开创了“知识杂文”的先河,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深奥的典籍拂去尘埃,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让人受到历史老人的熏陶。这就扩大了杂文的知识容量和教育功能,使杂文成为传授知识的良好载体。三是学者型高级干部带头写文章,使杂文带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言之有物,高屋建瓴,匡正时弊,激浊扬清,引起疗救的注意,提升了杂文的思想质量和批判功能。四是在“文革”非常时期使杂文受到空前的“反面”宣传和严峻考验,寻常百姓都知道了邓拓及“杂文”,彰显了杂文的思辨精神和文胆风骨。邓拓坚持真理,维护信仰,是以生命为代价捍卫杂文和人格尊严的第一人。
于继增:《邓拓创造的杂文辉煌》,载《书屋》,2007(3)。
4.1955年,胡风案件发生后,张中晓被作为“胡风集团骨干分子”逮捕关押,受审期间因旧病复发,被允准保外就医,回到自己的家乡绍兴乡下,与家人过着贫病交加的日子。写于1956—1962年的札记《无梦楼随笔》就记录了他在家乡养病期间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宗教著作的基础上对时代、历史、民族文化、民族个性、人性、良知等等所作的思考。这是一种个人性的话语。在这种思考之中,个人遭遇成了反思时代神话与民族历史的重要背景,因而其思想与感性就有了一种血肉相连的痛切感与深度,理性的思想与感性的血肉紧密融合,不但使人们惊讶地发现了“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富有者”,而且使得人们必须重估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五六十年代,随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似乎慢慢完成,在当时的公开文学中所能看到的普遍是欢天喜地的颂歌,但在引入了“潜在写作”的文学史概念之后,这种传统的文学史图像就被打破了。80年代以来发表的一些作家的书信与札记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的文化传统在受到冲击之后并没有自行消失,而是从处于中心地位的正规的报纸、刊物、出版等公众领域转到了处于边缘、民间乃至地下的“私人领域”,只能以书信、札记、日记等私人话语的形式存在。可是对估量一个时代的精神成果与艺术成就来说,正是这些私人性的东西而非公开发表的东西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创造与思考的高度。例如《傅雷家书》、《顾准日记》、《无梦楼随笔》等等。私人写作大体上不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编造的神话,而与之保持了一定距离,对之进行分析、解剖与批判。这类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所体现出的思考的清醒与感觉的敏锐,与被时代共名所感染因而失去了基本的感觉力的主流文学相比,真伪立判。这些个人写作,当时都不是为了供公众阅读的,其作者“都命运坎坷,并不是为了立言传世而著书立说,只是由于不泯的良知而写作”,但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文化的另一面,使之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与深度,并使得我们通常对那个时代的文学容易产生的浅薄、轻浮的印象发生改变。《无梦楼随笔》在这些个人写作中,也属于出类拔萃之列,它的价值不仅仅在文学上,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来说,它也有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在现在也没有过时,反而是历久弥新。它之所以有文学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的表现,而且伴随着有血有肉的感情,并在这种血肉相连的思想与情感的展示过程中,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座知识分子的自己的雕像。《无梦楼随笔》无疑是当代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化史上一座道德文章的丰碑。
刘志荣:《地火在运行——张中晓与〈无梦楼随笔〉》,载《当代作家评论》,1999(3)。
泛读作品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邓拓:《说大话的故事》《专治“健忘症”》
刘白羽:《日出》《长江三日》
沈从文:《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
评论文献索引
林非.散文创作的今日和明日.文学评论,1987(3).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王尧.中国当代散文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商昌宝.“双百方针”的“浮沉”与十七年散文的发展.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黄汉忠,戈凡.论秦牧散文的艺术风格.文学评论,1981(1).
曾绍义.论秦牧散文的诗意.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林贤治.对个性的遗弃:秦牧的教师和保姆角色.文艺争鸣,1995(3).
黄景忠.土地、船、花:秦牧的散文世界.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3).
席扬.文学经典的“生成”语境与“指认”困境——以“十七年”散文的文学史叙述变迁为例.文史哲,2009(3).
拓展练习
1.在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教程》中这样评价沈从文的《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如果说,鲁迅当年以石破天惊的《狂人日记》揭开中国现代文学大幕,宣布了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大无畏精神,奠定了以启蒙为特征的现代文学传统;那么,沈从文的这篇低调的‘狂人日记’对50年代以后的文学史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请仔细阅读这篇“手记式的散文”,谈谈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何处。另外把此时段的沈从文与20世纪30年代的他留给你的印象做一个比较,谈谈自己的感触。
2.魏巍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朝鲜通讯”,在20世纪50年代就感动了千百万读者,被评论家称为是“建国后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里程碑”;时至今日,这些作品依然能带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所叙之事具有“个人体验”的真实性,所抒之情是“大情”和“真情”,请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分析他是如何把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事理与情感交相辉映的?
3.刘白羽与杨朔、秦牧并称为“散文三大家”,他以“壮美”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但是近些年对他的批评日益增多,请阅读他的散文《长江三日》《日出》等篇目,查阅相关评论,谈谈你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