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工农兵文学在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主要体现于史诗类的长篇小说。史诗类长篇小说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农村题材、民主革命斗争题材、武装斗争题材上。农村题材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创业史》《山乡巨变》《三里湾》《风雷》《艳阳天》;民主革命斗争题材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新儿女英雄传》《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三家巷》《苦斗》《苦菜花》;武装斗争题材的小说创作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保卫延安》《红日》等;一类是革命英雄传奇,代表作有《林海雪原》《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等。此外,史诗类的长篇小说还有反映城市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反映农民起义的历史小说《李自成》等。工农兵文学在短篇小说领域的代表性作品,也主要体现于农村题材与民主革命斗争题材,前者代表性的作家主要是马烽、李准等,其代表作是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等,后者代表性的作家主要是王愿坚、峻青等,其代表作是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峻青的《黎明的河边》《马石山上》等。与上述突出体现工农兵文学创作特征的作家作品相比,工农兵文学中,还有一大批与之美学风貌相异的作家作品,其主要作家是赵树理、孙犁等,其主要作品是丁玲等人20世纪40年代的短篇小说,百花时代的短篇小说,60年代初期的历史题材短篇小说以及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萧也牧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李六如的长篇小说《六十年的变迁》,李劼人的《大波》等。
教学建议
1.参阅摘要1,初步了解这一时期小说在取材方面的特色。
2.参阅摘要2、3,初步了解此时期革命题材与农村题材的小说特点。
3.请在拓展练习中选择一个问题,结合评论摘要4、5,展开讨论,以期培养多元的文学史意识。
精读作品
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载《文学评论》,1996(2)。
丁帆、王世诚:《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载《唯实》,1999(1)。
评论摘要
1.在“当代”,小说题材(文学的其他样式,如诗、戏剧等也一样)的选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题材”被认为是关系到对社会生活本质“反映”的“真实”程度,也关系到“文学方向”确立的重要因素。作家主要根据他的生活积累和体验,他的才能的性质,来决定写作题材的选取。这种理解,受到了质疑和否定。在左翼作家和文学理论家看来,选取何种生活现象作为创作的题材,关系到这种文学的“性质”。延安文艺整风时,毛泽东在《讲话》中就提出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必须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表现。这一主张,在“当代”得到了贯彻(但在某些时候也受到怀疑和有限度的调整)。
……在五六十年代,作家、批评家对这一问题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对“题材”的理解,以及处理这一问题的角度、方法,却并无不同。第一,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联的。因此,又出现了“主要题材”(或“重大题材”)、“次要题材”(或“非重要题材”)的概念。在小说题材中,工农兵的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重大”性质的斗争(一般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生活;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现代的由中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的其他事实和活动;而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也优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心理的刻画。
如果依循上述的类型尺度来观察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那么,题材分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等方面。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82~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描写战争,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来表现历史的本质的发展(即黑格尔的所谓“时代思想水平”)。……于是,歌颂革命战争,并通过描写战争来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成为50年代公开发表的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富有生气的部分。
这种观念,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因为战争往往使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整个世界被看做是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分化体……这种由战场上养成的思维习惯支配了文学创作,就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里,就形成了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我军”系统是用一系列光明的词汇组成……“敌军”系统是用黑暗的词汇组成……这两大语言系统归根结底可以用“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模式来概括。在实际的创作中,这两大语言系统是不允许被混淆的。这种“二元对立”艺术模式在当代各类创作中都是存在的,但因为战争题材最符合它的特征,所以表现得最为充分。其三,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宣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因此,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不像西方战争小说那样重在通过战争表现对人类命运、对个体命运遭遇的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而是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制约的结果。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56~58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中国的历史文化一直是轻视和忽略处于社会底层的乡村与农民的,现代中国社会所进行的又是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化,乡村被作为改造的对象承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压制,农民也在社会文化观念中被赋予着愚昧、颟顸的精神特征,承担着现代文明阻滞力的角色。这种文化状况,从思想深处影响到作家们营造乡村生态世界的动力与能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显示了自己的独特价值。它以集体书写的姿态,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了中国乡村,对乡村生态世界作了多方面的描述。从自然到社会,从现实到未来,“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乡村生态既描画了乡村的血肉肌理,也抵达了乡村的灵魂世界。作为时代性和集体性的产物,这一生态世界有着显著的群体色彩。最突出的特点是积极乐观,洋溢着**与欢乐的气氛,作家们描画的乡村现实和自然环境充满了明亮的色彩,乡村的生活场景是欢快喜悦的,农民形象所展现的也主要是乐观、幽默的性格和积极的精神品格,即使是偶尔出现的矛盾、苦闷等不和谐音,在最后也往往被赋予大团圆式的结局。这一充溢着光明面的世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乡村书写形成着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强烈的现实性。“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所展现的乡村世界几乎完全是现实的世界。它们反映的是现实中正在开展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等乡村变革,描绘的是正经受着运动考验和进行着变化的各类农民生活。这一乡村世界与现实的政治有密切的联系,也折射着时代政治的复杂变幻。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十七年”文学所展现的乡村生态世界还没有达到非常深刻和全面的高度,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遮蔽和局限。如在乡村生态面上就存在着较局促和狭窄的缺陷,乡村社会的苦难一面基本上没有得到表现;乡村精神的表现也不够丰富,乡村的历史、宗教、传统信仰等方面很少被涉及,民俗生活的表现也相当单调和逼仄;人物的塑造上也因对个人心理和私人生活层面关注较少,影响了立体感和丰厚感,等等。但瑕不掩瑜,这一生态世界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它将在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足迹,也将为“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赢得足够的尊重和地位。
贺仲明:《乡村生态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载《文学评论》,2006(6)。
4.文论家和文学史家一般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章。文学是时代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文学史家在于对某种历史情境的复原,寻找和讲述特定时代文学的脉络,以及它们当时获得接受并被确定为文学的那些标准。问题是时代不同了,人们衡量文学的标准也发生变化。在一个时代被认为是真实的历史,在另一个时代人眼中就可能近似神话和天书。正如“十七年”被视为文学的作品,到后来又被视为非文学,至少不具备或缺乏文学的价值。
“十七年”小说处于政治运动频仍的时代。从1950年到1966年前后,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每次批判运动几乎都与文学界有关,文学真正成为“阶级斗争的晴雨表”,作家和作品轻则受到“宣扬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批评,重则与国际政治运动中的“帝修反”挂在一起。当年发生在文艺界简单粗暴的批判运动,其激进的思想脉络延伸到“文革”,终于可借江青一席话挑明:“我们无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扫**一切剥削制度的残余,扫**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把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的变革等同于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变革,教条而机械地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受到曲解的典型一例。不过从这里还透露出这种信息,尽管1949年以来文学界领导反复强调小说创作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甚至倡导小说创作要配合某一时期的政策,而且总的文学倾向也大致环绕着政治运行,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十七年”小说与古今中外文学传统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并非横空出世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即便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已呈“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文学也依然未纳入到所谓“一体化”格局,小说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依旧在进行,因此对作品的批判也就从未间断。走进这段历史所看到的,主要不是作家怎样去顺应批判,迎合政治,当然不是没有这种情况,而更多的是作家对新中国真挚的信任和热情的想象,并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使新的社会风尚与传统意绪达到有机的融合;是对令他们心仪的一种生活的理想图景的绘制;或者是作家无法超越传统艺术常规的创作实践中,了解到被命名为“翻天覆地”时代的社会与政治变革的维度。
通常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政治左右文学的时代”,但究竟怎样左右了文学,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了文学,却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15~1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在谈论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十七年文学”时,还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所谓的“政治”或“政治文化”只是一种研究的视角,是我们思考“十七年文学”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的一个切入点,而不是一种评价尺度。我们不是以文学是否与政治结缘来给予臧否,而是通过这一角度去接近对象的实际,从而对“十七年文学”的许多文学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我们特别要防止的是价值评估的简单化。
以往对“十七年文学”的研究中,曾出现过看似对立而思想方法却颇为一致的情况:在突出政治的年代,人们曾对“十七年时期”服务于政治或与政治结合较紧的作家和作品给予了过多的褒扬;而在其后拨乱反正的年代,对同样的上述作家和作品,人们则给予了过多的贬抑。两种对立的观点和价值评判,都同样是源于政治的情绪化和思维的简单化。这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只是被看做一种评价文学得失的标识,而不是作为进入研究对象的途径。
“十七年文学”中确实有一大批作品,即使摆到今天来看,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大有可肯定之处:就是对那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大有可指责之处的文学作品而言,文学史的研究也绝不能止于指责。在指责的同时,我们尤须冷静的思考许多难以回避的问题。例如,那些作品中的很大一部分在它们产生的年代为什么曾经颇受赞誉、颇为流行,而在今天的人们的眼中又为什么常常会显得非常可笑?许多在当时很可能出自作家真心的作品,为什么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却显得很虚假(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十七年文学”中的许多作品都受到“可笑”和“虚假”的指称)。这是否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文化情势有关?作家们对时代政治的真诚信赖和自觉追随,他们在创作中发自内心的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而时代政治并不总是正确的或者有时根本就是错误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作家在面对错误的政治局面时,清醒着而又歌唱着。这里面就大有东西可以研究。人们的欣赏眼光常常是受时代情绪、社会心理制约的,后来之人常常会以时过境迁的心态面对“前朝”的过时之境,这也是很普遍的事。尤其是经过了“**”那场空前的灾难之后,人们对曾经弥漫在包括“十七年”在内的许多年代的激越情感有一种出自本能的厌恶,这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源于不同年代的文学眼光所产生的落差,是否应该考虑进去?这里面也大有东西可以研究。
朱晓进:《重新进入十七年文学的几点思考》,载《当代作家评论》,2002(5)。
泛读作品
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
评论文献索引
张瑗.十七年小说与“中间人物”.文艺争鸣,1992(5).
刘洪涛.周立波:民间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1997(3).
赵学勇,杨小兰.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萨支山.试论五十至七十年代“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为中心.文学评论,2001(3).
陈思和.来自民间的土地之歌——评50年代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3).
董之林.追忆燃情岁月——五十年代小说艺术类型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任现品.革命主题对感**的整合——论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一种倾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2).
陈晓明.历史“扭结”中的十七年小说——评董之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文艺争鸣,2005(4).
高旭国.压缩之后的价值:“十七年”小说漫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
郭冰茹.论“十七年小说”的叙事张力.当代作家评论,2006(5).
樊星.永远的红色经典——红色经典创作影响史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拓展练习
1.在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问题的时候,50至70年代常被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学时期看待。一种颇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这三十年的中国文学使“五四”开启的新文学进程发生“逆转”,“五四”文学传统发生了“断裂”,只是到了“新时期文学”,这一传统才得以接续。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洪子诚认为这种“逆转”和“断裂”并不存在,这三十年的文学,从总体性质上看,仍属“新文学”的范畴,五十至七十年代的文学,是“五四”诞生和孕育的充满浪漫情怀的知识者所作出的选择,它与“五四”新文学的精神,应该说具有一种深层的延续性。请在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小说章节中,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认真阅读《十七年文学:“人”和“自我”的失落》,写一篇读书笔记,总结作者所论述的十七年文学中“人”和“自我”失落的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十七年文学什么样的文学特征?蓝爱国在《解构十七年》一书的前言中却认为“尽管‘人’的理论是极为尖锐有力的,但从‘十七年’文本存在的实际状况看,它是一个批判性有余而同情性理解不够的理论视角”。请在接下来的小说学习中,思考这两种理论视角,我们如何培养一种“历史的、同情的、理解的文学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