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人人都能做国王,但在你的等级范围之内,所作所为应该比国王更当之无愧。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王者的风范。行动谨慎,心胸开阔,虽然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国王,但德才兼备,真正的王者气质已寓于人格之中。如果自己能遵循伟人的做人标准,就不会嫉妒伟人。那些身处王座附近的人,更应拥有王者真正崇高的禀赋。他们应该学习王者伟大的精神和道德风范,而不是表面上的排场,其志在高贵与实质,而非追求虚荣和浮华。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80
1803年7月,巴黎爆发革命,迫使国王查理十世退位。国内最高权威人士聚集在一起开会,选择继承人,他们挑中的人选是奥拉雅公爵路易·菲力普。
一开始情况就很明显,菲力普是一个特别的国王,不只是因为他来自王室的不同支派,或是他的王冠并非继承得来,而是由委员会授予的,这些使他的合法性成了问题。真正的原因是他讨厌仪式以及王室礼节,他的朋友中银行家多过贵族,而且他的风格不是要创立一套新的王室典章制度,而是想脱离那些尊贵的地方,最好能与实业家和中产阶级打成一片。因此和菲力普联结在一起的象征符号既非权杖,也不是王冠,而是他骄傲地走在巴黎街头时,携带的灰色帽子和雨伞,仿佛他是出来闲逛的。
菲力普邀请法国最重要的银行家罗思柴尔德前来王宫,他以平等的姿态以礼相待。不像之前的任何国王,他和罗思柴尔德大谈特谈生意——他十分爱钱,并且积攒了一大笔财富。
但是随着他举步维艰地展开自己的统治,人民开始瞧不起他,贵族阶级也无法忍受国王不似人君,更像一个平民。不出数年他们就背弃他了。逐渐壮大的穷人阶层,包括赶走查理十世的激进分子,也不满意他既不像个国王,也不能为人民谋福利。那些最受菲力普照顾的银行家也开始明白,是人民掌控国家而不是国王,于是也越来越藐视他。一天,在王室举办的火车旅行启程时,罗思柴尔德因为菲力普迟到而当众斥责他。曾几何时,国王以平等之礼招待银行家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而现在,银行家却把国王当成小辈来对待。
最后推翻前任君王的工人再度爆发暴动,国王以军队加以镇压。但是所保卫的究竟是什么呢?不是他所轻蔑的君主制度,也不是他未曾实施的民主共和;他真正保卫的可能只是他的财产以及银行家的财富——这都无法激起市民阶层的忠诚。
1848年年初,各个阶层的法国人都起来示威要求选举,将法国改造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到了2月,示威活动越来越激烈。为了安抚民众,菲力普将首相免职,任命一名自由派来取而代之。然而效果却适得其反,因为这个举动让人民意识到他们可以驱使国王,示威行动转化为规模庞大的革命行动。
2月23日晚上,巴黎群众包围王宫。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是,菲力普突然在当天晚上宣布退位,逃往英国。他没有留下继承人,甚至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似乎是将整个政府当成行囊收拾好,就像巡回马戏团,离开城镇一样,消失不见了。
菲力普有意驱散本来附属于国王与领导人身上的庄严氛围,嘲弄富丽堂皇的象征符号,他相信新的世界已经诞生,统治者应该表现得像平民百姓。他是正确的:一个没有国王和王后的新世界肯定是成形了,然而他大错特错的是,以为权力模式会有所改变。
大权在握的人可能受某种**,想要冒充平凡人的样子,希望制造出他们和子民或者下属水乳交融的样子。但是想要以这种虚伪姿势感动他人,通常很快就会被看穿真相。他们了解自己并没有获得更多权力,只不过表面上仿佛分享了掌握权柄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