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发达之时,应该未雨绸缪(1 / 1)

夏日就应该为过冬做准备,这是明智之举,也比较容易做得到。鸿运相伴时,获得他人恩惠的代价较小,而且遍地都是你的朋友。未雨绸缪总不是坏事:一旦陷入逆境之中,一切都会变得昂贵起来,所想的东西都难求。因此,要预存一批朋友和一些对你心存感激之人。有朝一日,你会发现一些眼前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的人或物突然变得很有价值。那些无赖之人发达时没有朋友,因为他拒绝交朋友。等到倒了霉,一切都反过来了。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55

上帝是公平的裁判,它不会给予一个人太多好运,当然,在你即将坠入谷底时,他也不会袖手旁观。因此失意之人不必太悲观,幸运之神会选择合适的时间降临;幸运者也不要自鸣得意,厄运的拐杖随时会给你当头棒喝。不过,如果选择未雨绸缪,不幸的几率会大大降低,明智的人对此深信不疑。

战国末年,秦国通过改革在各诸侯国中脱颖而出。秦国为扩张势力,发动了兼并各国的战争。当时位居山东、国力较强的齐国,与其他弱小国家一样,也没能逃脱被兼并的厄运。但是凭齐国当时的实力,本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它的溃败与该国在军事方面的疏于防范、安逸懈怠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统治者。当时齐国国君田建在位,由于田建小时候,由齐襄王后摄政。她对中原的兼并战争一向是置若罔闻,只知道奉行“谨事秦,与诸侯信”的外交策略,而不做充分的战争准备,以为这样就可以保国安民了。等到田建亲政后,依然奉行先王后的政策,浑浑噩噩度日。朝中谋臣劝告他加强武备、援助赵国、抵御强秦,可是他并没有采纳。直到秦国陆续吞并各国,扫除入主山东的门户“赵国”时,田建才开始在齐国西部边境设防,断绝与秦国的往来,收编韩、赵、魏、燕、楚等国的流亡部队,企图抗御强秦,可惜为时已晚。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避开齐国的西部防线,从齐国防御最薄弱的北面——燕国南部进攻,直抵齐国都城临淄。齐王田建被擒,齐国灭亡。

诸如此类不重视战争防御,招致国破家亡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齐国的灭亡,虽然是战国末年统一战争的大势所趋,但它如此不堪一击,则是与齐王田建长期不修战事,安于现状、苟且偷安的政治心理分不开的。在秦国不断发动的强大攻势面前,田建竟然把关系到国家生死安危的“国之大事”完全置于脑后,最终只是落得个“国破人亡,山河易主”的悲剧。

与此截然相反,刘邦因为重用运筹帷幄的谋士,事先万事俱备,最后一举击败强敌英布。当年汉高祖刘邦平息了梁王彭越和韩王信的叛乱之后,不久淮南王英布又兴兵反汉。为了平叛,刘邦决定亲率大军前往。出发前汝阳侯夏侯婴的门客薛公向刘邦献策,他料定英布对抗平叛不外乎以下三种策略:一是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封地以待征讨,这是上策。二是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这是中策。三是东取吴,西取楚,将重兵置于淮南,这是下策。他认为英布只是一介武夫,目光短浅,必定会采取下策,建议刘邦率大军**,前去讨伐。刘邦听后认为薛公所言一语中的,于是在公元前196年亲率十万大军讨伐英布。英布果然东取吴,西取楚,然后又重兵防守淮南。刘邦事先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军事准备,等待时机成熟,立刻挥师急进,英布落荒而逃,蓄谋已久的叛乱以失败告终。其实淮南王英布的叛军实力相当强大,但是刘邦及其谋臣在开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战争的结局,可谓“未战而庙算胜者”。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来讲,战争都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所以一定要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开战之前,必须要慎重研究整个事态的发展,对战争的全局以及战争胜负给国家带来的影响,作一个全局性的预见。对敌之强弱、将之贤愚、兵之多寡、地之险易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战前的谋划周密与否对于战争的胜负而言起决定性作用。

政治是高智商者的游戏,其中蕴藏着很高的思维含量。虽然这场游戏比较复杂,但事先有所准备,善于谋划者总能在这场游戏中胜出。政治上高明的未雨绸缪,常常能够在战争中获得以少胜多的奇迹。

待人接物也同样需要有所准备,要时刻准备好对付粗鲁的人、顽固的人、虚荣的人以及各种各样的蠢人。要事先有所准备,不要把自己的名誉葬送在一些庸俗的事上。那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注定要失败。谨慎的人从来不会因为措手不及而有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