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博取他人好感以获利(1 / 1)

一个人再优秀、再有本事,也有赖于他人的尊敬。一些人得理即足,但这些还不够:你必须加上勤恳。想取悦他人,所花费很少,但所获得却很大。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44

外交上有句至理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有时候,为了赢得利益,需要创造友谊,从而利用别人的好感,一举成功。

姚崇就曾凭几滴眼泪免去了杀身之祸。武则天执政时,曾重用武姓之人以增强自己的号召力,打击刘氏集团。她重用男宠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弄得朝纲混乱,乌烟瘴气。于是大总管张柬之与另外四位大臣暗中商议,要除掉这两名祸国殃民的男宠,并邀请姚崇参与此事。后来他们果然杀了张氏兄弟,并将武后软禁在上阳宫。在武后被软禁之际,张柬之等人得意洋洋,面露喜色,唯有姚崇涕泪满面。当被众人问起时,他只说自己辞别旧主,有些伤感,显示出自己对武后的深情厚谊。

事实上,姚崇流眼泪只是逢场作戏罢了。因为他知道武三思未除,将来一旦得势,必会报复。后来事实证明,姚崇是对的,武三思极尽奉承之能事,终于赢得皇帝的信任,并与韦后勾结,篡权执政后,杀了张柬之等五人,而姚崇则用武后离开时,自己流下的几滴眼泪证明自己没有谋反之心,免去了杀头之祸。

也许有人说,利用友谊牟利不是光明磊落之举,但是在讲究“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政治上,这也不失为一种谋略,尤其在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对方的感情用事,往往能成为自己制胜的关键,兵不厌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战国时期,秦国为夺取黄河谷山一带,就曾利用友谊取得胜利。当时,秦王派大将公孙鞅攻打魏国,但是当大军到达魏国吴城脚下,方知该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公孙鞅唯恐失利,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一条妙计。

原来,他得知对方守将是自己的一位旧相识,便马上修书一封,畅叙旧情,还说如今兵临城下,实在是迫于无奈,但是考虑到过去的交情,还是决定私下罢兵,订立盟约。并在城下摆出要撤兵的架势,对方看到书信,又见秦军退兵,心中大喜,马上回复了会谈日期。

双方准时赴会,对方带了300名侍卫,见公孙鞅只带数名随从,并且都没佩带武器,对秦国的谈判诚意更加深信不疑。事实上,双方的确谈得很投机,进展也很顺利,只是到会谈结束时,对方守将刚刚起身要走,忽见伏兵四起,还没弄明白,就被活捉了。最后,吴城被迫打开城门,公孙鞅轻松占领吴城,魏国只能割地求和,委曲求全。

智者善于创造有利条件,为我所用。他们深谙人情世故,能够洞察人的心理与性格,并能时刻保持冷静,不被感情驾驭,为博得虚名而做得不偿失之事。能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用理智主导自我,摆脱感情羁绊,是古今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当然,利用别人的感情用事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失为一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