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行动胜于雄辩(1 / 1)

能言与能行之人之间有某种微妙的区别,就像那些因你本身而看重你与因你的地位而看重你的人有区别一样。有恶言而无恶行,已经很恶劣了,无恶言而有恶行,则更为不堪。人不能以言(过眼烟云而已)填饱肚子,也不能靠礼貌(斯文的装饰)度日。以镜子来捕鸟不过是个美妙的虚幻。只有那些虚荣的人才会满足于空泛的言辞。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智慧箴言26

1502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块巨大的大理石安放在圣玛丽亚德菲奥教堂里。这是一块上好的雕刻石材,但是却被一名拙劣的雕刻师误凿了一个洞,毁了原来的塑形。佛罗伦萨市长索德里尼想要挽救这块石头,委托达·芬奇等大师来雕刻,但他们都知难而退,每个人都认为这块石头已经毁了。因此,尽管浪费了许多金钱,这块石头也只能放在教堂黑暗的角落承受灰尘。

事情就这么摆着,直到一些朋友写信给住在罗马的伟大艺术家米开朗基罗。他们认为,只有他可以运用这块大理石。米开朗基罗来到佛罗伦萨,检查了这块石头,得到的结论是,只要调整姿态遮掩住被破坏的部位,是可以雕出美丽的人形来的。索德里尼却说:“这不过是浪费时间,没有人可以挽救这样一个灾难!”尽管如此,他还是同意让这位伟大艺术家试试。

米开朗基罗决定雕出手持弹弓的年轻大卫。几星期之后,正当米开朗基罗做最后的修饰时,索德里尼进入工作室。他自以为是行家,仔细地品鉴了这项作品后,告诉米开朗基罗:“你创造了一件了不起的杰作,但是依然有一点缺陷,鼻子太大了。”米开朗基罗知道索德里尼站在这座大雕像的正下方,视角不正确。但是他不说一句话,只是招呼索德里尼随他爬上支架,到达鼻子的部位,拾起雕刀和木板上的一些大理石,开始轻轻敲打,让手上的石屑一点一点掉下去。事实上他没有改动鼻子的任何地方,但是好像努力在工作。经过几分钟装模作样的修改后,他站到一边说:“现在看看吧!”索德里尼回答:“我比较喜欢这样,更栩栩如生了。”

米开朗基罗知道如果改变鼻子的形状,很可能就毁了整座雕像。然而索德里尼是赞助人,常以自己的美学判断为荣。与这样一个人争辩而冒犯他,完全没有意义,米开朗基罗不仅将一无所得,还可能影响自己的声誉。因此,他没有去争辩,解决办法是让索德里尼调整自己的视角(让他靠鼻子更近一点),而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米开朗基罗找到一种方法,原封不动地保住雕像的完美,同时又让索德里尼相信是自己使雕像更趋完美。这种方法就是透过行动而非争辩赢得胜利的双重力量:没有人遭到冒犯,而你的观点也得到证实。

在人生的丛林里,必须学会了解对其他人真正可能产生的影响,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许多人想通过争辩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赢得胜利,而不分析争辩的对方是否能真正接受;或许表面上他们礼貌地同意你的观点,内心却痛恨你。试想,我们是不是常常同意一个人的言论之后,回过头来还是继续维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言语不值什么钱。当争辩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人们什么话都说得出来。但是谁能够被这些话说服了呢?

而行动和示范则有力得多。事实就摆在眼前,正如上面我们读到的故事,“没错,现在雕像的鼻子的确看来分毫不差。”没有冒犯的言辞和无休止的艺术争论,彼此却各取所需。如同葛拉西安所言:“真理通常是眼见为实,很少是风闻得来。”

1688年英国建筑师雷恩爵士为西敏斯特市设计了富丽堂皇的市政厅。然而市长并不满意,他担心三楼不安全,会整个崩塌下来,压垮他所在的二楼办公室。他要求雷恩再加两根石柱支撑加固房子的结构。雷恩这位首屈一指的工程师,很清楚市长的恐惧是杞人忧天,但是他还是建造了两根石柱,市长感激万分。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这些石柱没有顶到天花板。

石柱是假的,但是双方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市长可以松一口气,而后世将会了解雷恩的设计是成功的——石柱并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