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者不拒没必要(1 / 1)

朋友之间,理当互助互帮。但也不能来者一概不拒,老是充当别人的消防队员,让满足别人的需求支配了自己的生活。

有些人经常会陷入自寻烦恼的思想斗争中,那是因为他们跳入别人的问题中去了。某人随意给你一个忧虑,而你认为你必须接住它,并做出反应。例如,你实在很忙,这时一个朋友打电话来,用一种激动的腔调说:“我的妈妈简直让我发疯。我该怎么办?”你不是说:“我实在很难过,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提些什么建议。”而是自动地接住这个球,并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你感到压力重重或怨恨自己完不成计划,似乎所有人都在向你提出要求。

记住,你不必一定要去接住这个“球”,这是消除你生活压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当你的朋友来电话提出要求时,你可以立即放下这个球,意思是,你不必仅仅因为他在请你加入,你就必须参与进去。如果你不吞下这个诱饵,那个人可能就会打电话给别人,看看他们是否会卷进来。

这并不是说你永不接球,只是说你这样做是出于自己对时间、精力平衡后的选择。这也并不意味着你不关心朋友,或是说你在友情上麻木不仁或毫无用处,而是为了建立起一种更适用的生活观。在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球投向我们——在工作中或来自于我们的子女、朋友、邻居、销售人员甚至是陌生人。如果我们接住所有投向我们的球,我们肯定会忙得发疯的!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才去接球,接几个球我们才不会感到被拖累、怨恨或是被压垮。

如果我们在朋友面前,被迫得“非答应不可”,而实际上明知这事自己无法适应时又怎么办?

对于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办或不想办的事情,最好及时干脆地回绝。拒绝并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那不行”,而是要讲究艺术:既拒绝了对方的不适当要求,又不致伤害对方的自尊,也不损害彼此的关系。让我们来看下面两个例子。

李强这几天明显有些睡眠不足,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可是,当邻居小张请他过去帮忙弄一下电脑时,他说:“好!”

小王请他帮忙抬家具到楼下时,他说:“OK!”

小林要他为自己的小店做张海报时,他说:“没问题!”

李强的特点是几乎从不说“不”。

而赵谦在这方面的风格习惯却与李强大不相同。

早上,彭阿姨打电话来,问赵谦能不能陪她一起去看“苏富比”拍卖的古董。赵谦说:“不!”

中午小区打电话问他能不能参加足球队训练。赵谦说:“不!”

下午大学的学生打电话来,问他能不能参加周末的餐会。他说:“不!”

晚上,同事请他帮忙选购家具。他说:“不!”

当李强说四个“是”的时候,赵谦说了四个“不”!

你或许认为赵谦不近人情,可当事人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很讲究方式和技巧。当他说第一个“不”时,同时告诉了她“因为我对古家具、器物、玉石没有多大兴趣。”

当赵谦说第二个“不”时,他说:“我已经是篮球队的中锋,没有精力再去参加足球队了。”

当他说第三个“不”时,他说:“周末要去朝阳公园,我已经答应女儿带她去了,还是以后再找机会吧。”

当他说第四个“不”时,他给了对方一个网址:“对于家具我也是外行,其实选购家具之前不妨上一些相关的网站看看,你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赵谦虽然说了“不”,但是说得很委婉。他确实拒绝了,但拒绝得也有理,因此,这当然能够取得对方的谅解,自己也落得清闲,而不像李强那样使自己睡眠不足。

可以肯定,有些人之所以来者不拒,是因为他们不会说“不”,或是不敢说“不”,或是不好意思说“不”。

不敢说“不”的人,是怕如果不顺着对方的意,会失去对方的好感。岂知愈是想讨好每个人,最后可能谁也没讨好,因为没有人珍视他的“好”,却要加倍地责备他可能的不周到。愈是想对得起每一个人时,愈可能对不起人,因为每个人精神、时间、财力有限,不可能处处顾及,结果“帮忙”的水准下降,还是对不起人。就算是他拼老命地应付了每个人,最后对不起了自己。

八分饱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在你表现说“不”的实力时,对方才会感激你说的“是”;也只有在你知道说“不”的情况下,才能积蓄足够的实力说“是”。只有充满自信与原则的人知道说“不”,也只有别人知道你有说“不”的原则之后,才会信任你所说的“不!”

处世箴言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