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曾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拈花微笑。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观于后稷之庙,有3座金铸的人像,就在它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释迦牟尼佛作拈花微笑,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东方圣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诫人们: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状若笨拙,也绝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精明外露。
有这样一首诗写道:“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缄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善于掩饰自己的个人看法,同时又不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一般人的一种偏好。有水平与没有水平的人,知道与不知道的人,见过世面与没见过世面的人,都爱如此。发生了一件事情,我们都喜欢议论;看了一部电影,我们都喜欢评论;有什么与我们利益相关的事,我们更是说得没完没了;如果有人请教我们,我们会当仁不让地说三道四。一有说话的机会(或者一争取到说话的机会),便滔滔不绝,眉飞色舞地海谈起来。其实,忘情于口舌之欲,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多圣贤都发现了这个道理,因此,他们宁肯选择缄默守声,不去轻易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及其他人的看法。这里面有着很深的道理和觉悟,但上天偏偏安排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悟不出此道。因为,一旦悟出此道,那就离圣人不远了。
关于“沉默是金”还有一个有趣的笑话。说的是古代有一穷秀才于闹市中见遗金一块,乃急步趋前,用脚踩住,视左右无人,方蹲下佯装穿鞋,随即拾金纳入袖中。秀才自始至终皆沉默无语,故无人争抢,顺利得金。秀才得金后回到家中,为自己当时没有声张而暗自窃喜,于是研磨挥毫,在中堂题四大字:沉默拾金。邻人觉得“沉默拾金”颇为怪异,就问秀才为何在中堂书此四个字。秀才如实告之。几天之后,秀才拾金的消息就传遍四乡,前来认领的“失主”者颇众。有哀求归还的,有耍横强索的,有分成共享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秀才不堪其扰,非常后悔拾金之后没有保持沉默。过了几天,衙门里来了人,将秀才所拾的金没收,方才解平息了纷扰。一笔横财得而复失,秀才十分郁闷,他望着中堂横幅,思索良久,提笔再书四字:沉默是金。墨干后将其悬于卧室墙上,以为戒。
将失物占为已有的行为当然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这个笑话所传递的思想去芜存真,吸取其中“沉默是金”的可贵营养。
在佛教中,“沉默”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当年文殊法师问维摩诘有关佛道之说时,维摩诘一言不发。维摩诘的沉默,在后来的禅师们看来“如雷声一样使人震耳欲聋”。这种“如雷的沉默”,犹如台风中心,看似无声无力,却是力量的源泉。如果我们抛开略显晦涩的禅宗教义,从老子的“大辩若讷”以及庄子的“不言而言”中仔细领悟,都可以感知古代先贤对于沉默的推崇。
《鬼谷子·本经符》中有云:“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这就是成语“言多必失”的出处。为什么言多必失,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任何一个人都客观存在一定的语言失误率,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言”的基数越大,失误的绝对数目就会越大;其次,言语过多,难免把时间与精力侧重在了“说”上,给思考留的时间与精力过少,必然会增加了语言的失误率。
言多必失,沉默是金。一个人唯有静下心来,才能集中精力,才能心地空澄,才能明察秋毫之末,才能多听、多看、多想,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而且,因为你恰如其分的沉默,无疑给别人留下了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你则不如做一个好听众、好观众,这样无疑是会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尊重的。
值得指出的是,对沉默是金这句话当然也不应机械地去理解。什么都不表态,什么都保持沉默,这并非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时候,到了“该出口时就出口”的地方,沉默就不再是金。所以沉默要恰到好处。火候不足,内不足以修身养性,外不足以亲切感人;火候过老,显然已是身如槁木,心若死灰,又何来生趣呢?
总之,我们不能因为沉默而沉默,沉默不是终的目的。沉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该说的话说好,把不该说的话锁住。只有这样,沉默方才是金。
处世箴言
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缄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