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的母亲武姜支持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发动叛乱。郑庄公对于母亲的行为非常愤怒,立下毒誓与母亲武姜“不及黄泉无相见”。平定叛乱后不久,冷静下来的郑庄公却为自己的毒誓后悔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血浓于水。他想见自己的母亲,但有苦于自己先前发过的誓,不能违背。好在他的部下颍考叔帮他出了一个主意:“掘地及泉,隧而相见”。这方才解了郑庄公思念母亲的痛苦。
因为一句话,不得不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掘地及泉”来弥补,这个把话说得太死的教训真可谓深刻。时至今日,把话说得太死太满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是屡见不绝。诸如“这样若不成功,我就不姓×”或“除非……否则我绝不……”之类的句式,在你我这些凡人的口中,多少都会有一些出现。
我们前面说过,做事要留有余地,其实说话也是如此。英国电脑《三个火枪手》里有个漂亮的片段。红衣主教黎塞留,月夜密会美女间谍,硬拉反对他的三个火枪手当保镖。眼看火枪手嘀嘀咕咕瞎猜,黎塞留威严地说:“不要轻易下断语。”事实证明,黎塞留见美人不是为了图色,而是要她去刺杀英国首相。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有的也不可能全面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所以,平日里说话,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都没有。
朋友小李在公司里因为工作问题和同事产生争执,小李要用A方案,他的同事要用B方案。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各自按照自己的方案做。本来说好分头行事,小李却忍不住甩下一句:“你的方案绝对不行,你要是成功了我就不再姓李,我跟你姓!”后来的事实让小李非常难堪:他自己的方案失败了,而同事的方案成功了。小李当然不可能真的改自己的姓,同事也没有再提小李改姓的话。但小李明显感觉到了周围其他同事对自己明显冷淡。三个月后,同事升为本部门主管,小李只得选择辞职。
不少人会反感一些行政官员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老是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其实,他们之所以运用这些字眼,就是一种应对意见的处理措施,而且是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一旦结果是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为自己留有余地呢?
(1)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力争取、我试试看”等表明自己态度,却不保证结果的字眼。
(2)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轻易说“保证没问题”,更不能像电影里一样,说什么“保证完成任务”一类的豪言壮语,而应代以“我将全力以赴”的字眼。因为现在不是战争时期,没人让你赴汤蹈火。上级要你完成的是“任务”,并没让你下“死保证”。
这样做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时留条后路,而这样回答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没有做好,也不会怪罪你。
(5)与人交恶时也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绝话;除非有类似杀父夺妻之仇一类的对立。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即使非要说,一定要只表示自己气愤的程度,没必要把话说绝,以便他日如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4)不要把人看死了。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不要一下子就做出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的话语。
总之,说话要留有二分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自如,以便日后能更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有好处。
处世箴言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惩尤猬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共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勿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