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不忍则乱大谋(1 / 1)

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无时无刻不得益于他的忍耐精神。竹下登在谈到他的经验时说,“忍耐和沉默”是他在协助老师佐藤荣作首相时所学到的政治风度。

“忍”字诀历来是我国众多有志之士的必修心法。孔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小不忍则乱大谋。”也就是说想成大业、干大事,就得忍住那些小欲望,或一时一事的干扰,说白了,就是“放长线钓大鱼”。实际上,此言本来就有其鲜明的积极意义。对于有理想、有抱负,想为国家、为民族干一番大业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完全是对的,应该加以鼓励。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也是应该“忍一时所不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能使自己进退自如。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所写的自勉联的上联。说的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东山再起的故事。另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之辱”。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从人寄食”,也就是说他没有固定的工作与收入,以至于吃饭都只能到别人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即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想想也是,韩信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却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难免会招来轻蔑与侮辱。

在韩信经常去混饭吃的人家中,最常去的是南昌亭长家(亭长的职位介于当今的乡长与村长之间)。韩信因为经常去南昌亭长家里混饭吃,亭长的老婆心里开始不乐意了。然而要怎么样才能将韩信这个“无业游民”拒之门外呢?女人自然有女人的办法,这个亭长老婆半夜爬起来做饭,天亮之前全家人就把饭一扫而光。韩信早上起床,空着肚子来亭长家吃饭,一看饭已经吃完了,当然明白了人家的意思。韩信一赌气,就和南昌亭长绝交了。

在当地,大家都瞧不起韩信。有一天,淮阴市面上一个地痞看韩信不顺眼,就挑衅韩信: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倒是长得蛮高的,平时还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啊,你是个胆小鬼!地痞这么一说,呼啦啦就围上来一大群人看热闹。地痞一见人气正足,就想趁这个机会出出风头,于是进一步挑衅:韩信你不是有剑吗?你不是不怕死吗?你要不怕死,就拿你的剑来刺我啊!你敢给我一剑吗?不敢吧?那你就从我**爬过去。

这一下子将韩信逼入了一个面临两难选择的境地:杀或爬!无论哪一个选择,韩信都会很受伤。韩信是怎么选择的呢?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孰视之”,也就是盯着对方看。看了一阵子,韩信把头一低,就从这个地痞的**爬过去了。惹得围观的众人哄堂大笑。

正是这个人皆可辱的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成就了一番伟业,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功名。

相信司马迁在写到韩信遭受**之辱时,一定是思绪难平。因为司马迁也同样受过“**之辱”,而且,他受到的侮辱比韩信的还要沉重。他遭到宫刑——这更是一个男人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但司马迁还是忍下来了。他坚强地活着,因为他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谁不想功成名就,谁不想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可是这世界上能干事的人不算少,但成大业的却不多,究其原因,方方面面,主客观因素都有。比如要有良好的社会背景,有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有智商、有文化、有修养等等。其中,“忍”也是成就大业的必备心理素质。清人金兰生在《格言联璧·存养》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攻。”苏轼在《留侯论》中云:“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又云:“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蔺相如身为宰相,位高权重,而不与廉颇计较,处处礼让,何以如此?为国家社稷也。“将相和”,则全国团结,国无嫌隙,则敌必不敢乘。蔺相如的忍让,正是为了国家安定之“大谋”,忍让成大事。相反,不忍让而“乱大谋”的事也不鲜见。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切勿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15日,便是有功。不想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后儒下,指名辱骂,甚至画了画,污辱曹咎。这下子,惹得曹咎怒从心起,早将项羽的嘱咐忘到九霄云外,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真是,冲冠将军不知计,一怒失却众貔貅。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项军出城入瓮。霎时地动山摇,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纵观历史,凡成就大事者莫不负重前行,忍字当头。今人要想做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必须学会忍耐。要忍得住一时的寂寞,耐得住一时之不公。具备了极大的忍耐力,方能战胜自我,勇往直前,达到成功的彼岸。不过,还需要注意:忍耐并非指逆来顺受,而是有限度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作进一步的论述。

处世箴言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心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