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一书中记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说的是在江阴大户夏翁,在一次乘船过市桥时,有人站在桥上往船里倒粪汁,粪汁溅到了夏翁的衣服上。这个人与夏家是旧相识。夏翁的仆人见状大怒,欲替主人出头,要跳下船上岸去揍倒粪汁的人。夏翁非常冷静地制止了手下的冲动。回到家中,夏翁有心翻阅账本,查出这个人原来欠了三十两金还没有归还。夏翁心想,莫非这人是在借机寻衅,图谋不轨?于是夏翁当即为这个人减免了债务。另一则故事说的是长州大户尤翁,他开了三个典当铺。年底某一天,忽听门外一片喧闹声,出门一看,是位邻居。站柜台的伙计上前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今天空手来取,我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吗?”那人仍气势汹汹,不肯相让。尤翁从容地对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点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命店员找出典物,共有衣物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御寒不能少。”又指着棉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东西现在不急用,可以留在这儿。”那人拿到两件衣服,无话可说,立刻离去。当天夜里,他竟死在别人家里。他的亲属同那家人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原来此人负债甚多,已经服下毒药,知道尤家富贵,想敲笔钱,结果没能找到一个由头,就火速赶到另外一家,和对方大吵后死在那里。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他能预先知情而容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无理来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来了。”人们听了这话,都佩服尤翁的见识。
以上两则小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忍一时风平浪静”的道理。夏翁如果允许仆人去同那个往船上倒粪汁的人打斗,尤翁同那个邻居计较,就会因小事而酿成祸殃。由于“两翁”都采取了“忍让”、“克制”的态度,这既保持了与旧相识、老邻居的友好关系,避免了祸患,又表现出了自身的宽宏大度,受到了人们的敬佩。
我国古代先贤历来就很讲究“忍让”与“克制”的美德修养。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荀子说:“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性情,然后能修。”可见,一个人遇事沉着、冷静、忍让、谅解,这不但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而且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素质。
公元前203年,韩信降服了齐国,拥兵数十万,而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军紧紧围困在荥阳。这时韩信派使前来,要求汉王刘邦封他为“假王”,以镇抚齐国。刘邦大怒说:“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安抚善待他,让他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刘邦猛然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该做个真王,何必做个假王呢?”于是就派遣张良前去宣布立韩信为齐王,同时征调他的军队攻打项羽军。刘邦忍住怒气,立韩信为齐王,征调韩信的部队的作法,很快就扭转了汉军的不利地位,同时也安抚住了拥兵数十万的韩信。假如他不肯忍,把韩信大骂一通,不封韩信为齐王,这样不但可能失掉韩信,而且可能给自己带来祸殃。
可见,遇小事需要忍,遇大事也需要忍。那种遇事少谋,猝然而行,稍有不顺就乖扈动怒的人,难免会让祸患殃及自身。孔子曾告诫子路曰:“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让为上。”唐朝著名的诗僧寒山曾问好友拾得:“今有人侮我、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回答说:“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不要理他。且过几年,你再看他。”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叫海格力斯的大力士。一天,海格力斯在山路上发现脚边有个袋子似的东西很碍脚,海格力斯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踩破,反而膨胀了起来,加倍地扩大着。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操起一条碗口粗的木棒砸它,那东西竟然长大到把路给堵死了。正在这时,山中走出一位圣人,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步入海格力斯式的陷阱。遇到矛盾时,不少人不愿意吃亏,步步紧逼,据理力争,死要面子,认为忍让就是没有面子,就是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地升级,不断地被激化。其实忍让并不是不要尊严,而是成熟、冷静、理智,心胸豁达的表现,一时退让可以换来别人的感激和尊重,避免矛盾的加深,岂不更好。社会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我们难免与别人有误会或摩擦,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在自己的仇恨袋里装满宽容,那样才会少一份怨恨,多一份快乐,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处世箴言
宁让人,勿使人让我;宁容人,勿使人容我;宁亏己,勿使我亏人。此君子之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