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可怜的人死后进入天堂,上帝召见了他。这个人对着上帝哭诉了自己在人间的种种苦难,仁慈怜悯的上帝决定在这个人下一次投胎时,让他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于是上帝问他:“告诉我你下次投胎的愿望,我将尽量满足你。”
他回答:“我希望我很有钱,很有才华,长得英俊潇洒,能获得最高的学位,当上高官,成为有名望的人,别墅香车不能少,当然还要有一个美丽贤惠的娇妻和一对聪明伶俐的儿女……”
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上帝打断了。上帝正色地说:“老兄,世界上如果有这等美好的事情,我还不如把我的位子让给你,由你安排我投胎去那里算了!”
——瞧,看来上帝过的也不是那么如意的生活,他更无法给人一个事事如意的人生。
有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满足。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对于我们所有的这些不满足,其实还是来自于我们自身。
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从这里就说明了知足有其自身的双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于对精神的追求。一个人在精神上的知足后往往不能在物质上得以满足,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必须是温饱有关。
知足与不知足实际上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可能把知足一直停留在某一个水平线上,也不可能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的欲求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要不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会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取薪水当作一种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感到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有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能够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就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败者,她错就错在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在知足与不知足两者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使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同时还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担。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且坦然,在这新的境遇之下,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欲望与要求呢?
学会知足,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相百态面前神凝气静,才能够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就能够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光彩,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感到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失意而徒生烦恼。一个人若能达到此境界,将会从此摆脱虚荣,宠辱不惊,心境达到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知足是一种极高的境界。知足的人总能够做到微笑地面对眼前的一切。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蹚不过去的河,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一条合适的道路,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才是快乐轻松的人。
知足是一种大度。大“胜”能容下天下纷繁之事。在知足者的眼里,一切过分的纷争和索取都显得多余,在他们的天平上,没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里平衡了。
知足是一种宽容。对他人的宽容,对社会的宽容,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做到如此才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实在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知足者常乐,说的就是如此。
知足最可贵的地方是能够战胜自我,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唯有知足者才能够正视现实、善于拼搏、善于总结教训、善于学习他人、谦虚谨慎、不卑不亢,不会在社会的坐标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懂得自己人生中的真正价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常在。
知足者常乐。但愿每个人都能够战胜自我,少一些固执,多一些灵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让生活充满温馨的阳光。
处世箴言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