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老家湖南,流传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穷得天天喝稀饭的穷人,去一个烟火冷清的庙里拜菩萨。他看见庙里的穷和尚在敲着一个竹筒做的钟,就向菩萨许愿:如果菩萨保佑他三年里赚了一千两银子,他就为寺庙铸一口千斤铁钟。
三年后,这个穷人果然赚了白银千两,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许下的愿,急忙铸了一口钟,送至寺庙,使寺庙得以不再敲竹筒代钟。
变成了小财主的穷人,在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后,又跪在菩萨面前,再次许愿:他希望自己在三年里赚一万两银子。这次,他对菩萨的回报是:愿望实现后,给庙里捐一口千斤重的铜钟。
菩萨听了,训斥小财主说:有了一千想一万,不记得当年吃稀饭!
小财主听了,回复菩萨道:有了铁钟想铜钟,不记得当年敲竹筒!
我在年少时听到这个故事,是当笑话来理解的,觉得那个成了小财主的穷人,虽说贪心不足,但敏捷机智的栽赃工夫的确一流。稍大一点,觉得那个小财主的话也有几分道理,尽管菩萨没有贪心铜钟,但他毕竟贪心过铁钟;因此菩萨训斥贪心一万两的小财主,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再大一些,知道了菩萨是集美德于一身的神灵,而一个利用自己的法力来帮助他人以满足自己的私欲的神灵,根本不配称为菩萨。
当我自己在社会上历练多年,再次想起这个故事时,我又有了一番新的认识,觉得故事中的菩萨绝对是大智慧的化身。佛祖是人,菩萨也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他们只是一些睿智的人,而一般的凡夫俗子才是些糊涂的人。既然是人,菩萨当然也有自己的欲望,不是说“佛争一炷香”吗?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菩萨有欲望就否定他的伟大;因为,菩萨在欲望面前是清醒的,是有节制的。
故事中的菩萨,其实是在用行动来告诉世人,有追求并非坏事,但却要适可知止,见好马上收——这其实也是我们所倡导的八分饱人生哲学的精髓。
处世箴言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