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的介绍辞怎么说(1 / 1)

领导演讲纵横 肖胜平 1044 字 1个月前

主持会议,也是一些具有一定级别的领导经常要遇到的工作。作为“菜鸟级”的会议主持,介绍辞虽然不能被完全称之为演讲,但因为面对众多听众,有些和演讲差不多。若是老练的领导,这是一桩小事;若是“菜鸟级”的,这可能是其面对的其中一种问题。要说好介绍辞,像电视节目主持人那样侃侃而谈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约翰·梅森·布朗是一位美国作家和演说家,他的生动演讲征服了美国各地的听众。有一次,他同一位马上要把他介绍给听众的主持人在演讲前闲谈。

“别为你要说什么担心,”那位先生对布朗说道,“轻松点。我不相信讲话还需要什么准备。没啥准备的,一点用处也没有,只会让人扫兴。我往那儿一站灵感就来了——从来不误事儿。”

这些话使布朗先生满心欢喜,就等着在演说开始前听一番精彩的介绍辞了。不料那位先生站起来后却说了这么一通话:

“先生们,请注意了。今天晚上我给你们带来了不好的消息。我们本想邀请伊塞卡.F.马科森来给我们讲话,但他来不了,病了。(嘘声)后来我们要求参议员布莱德里奇前来,可他太忙了。(嘘声)最后,我们试图请堪萨斯城的罗伊·格罗根博士来,也没有成功。(嘘声)所以,结果我们请到了——约翰·梅森·布朗。(肃静)”

这种介绍如同北京话说得那种“简直是恶心人”。布朗先生在回忆这个灾难性的时刻时,只说了一句话:“至少我那位朋友还没把我的名字弄错。”

这样的介绍真是糟糕透顶。那位先生对自己的灵感那么有把握,但他的介绍辞却使他既没有尽到他要介绍演讲者的义务,也没有做到对听众负责。可见在演讲活动中,介绍辞同样不容忽视。

介绍性致辞同社交场合的介绍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它要把演讲人和听众带到一起,为他们建立一种友好的气氛,是建立起连接双方共同兴趣的纽带。如果你认为“只要介绍主讲人就是了”,那实在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介绍辞在各类讲话中可说是被人们曲解得最厉害的了。

介绍,就应当首先使听众对题目有足够的了解,让听众产生很想听听有关它的内容的愿望,应该让听众了解一点演讲者的身份等等情况,以表明他特别适合于讨论这个题目。换言之,一篇介绍辞,应当是向听众“推销”某个题目,“推销”某位演讲人的,而且,他还应当以尽可能少的话语来完成这些任务。

下面几点可以帮助你组织好介绍辞。

1.精心准备

介绍辞尽管很短,常常是不超过一分钟,但仍然需要作细致的准备。你要把你所了解的情况集中起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演讲者所要谈的主题;他谈这一主题的资格;他的姓名。通常,还有第四方面会逐渐明朗——演讲者选择的这一主题,为什么对听众来说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介绍的情况太多了会让人厌烦,特别是琐碎重复的介绍。如主讲人是位博士,你却介绍起他的学士、硕士头衔来。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只点明他最近担任的最高职务,而不必罗列他在大学毕业后担任的所有官职。最重要的是不要本末倒置,忽略了他事业上最杰出的成就而只谈他的次要身份。

花上点时间,稍做些准备,就可以避免类似的只能给主讲人和听众带来遗憾的介绍辞。

2.自然而不必过于严肃

有的主持人介绍辞讲得太多,以致使听众不胜其烦;有的人则玩弄辞藻,对主讲人和听众滥加捧场;有的人企图活跃一下气氛,但所开的玩笑却格调不高等等,不一而足。主持人如果希望自己的介绍辞产生动人的效果,就应当避免类似的不当。

在介绍辞中对演讲人过誉其美,效果也并不一定很好。

美国著名的幽默演员汤姆·科林斯就曾说:“如果我遇到一位主持人向听众许愿,说他们马上就会忍俊不禁,甚至会笑得在地上打滚,那可就糟了。因为这会使听众对我期望过高,弄得不好反而败坏听众的胃口。”毕竟,物极必反。

3.充分表现你的热情

介绍辞的致词方式同其内容是一样重要的,友好之情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假如你能有意识地在宣布主讲者的名字时把自己的热情也推向**,听众就会更热烈地欢迎主讲人,而听众表现出来的好感又会反过来激励主讲者更加尽其心力。

当你最后宣布主讲人的名字时,不妨记住这样几个有用的词:“停顿”、“间隔”、“有力”。

“停顿”就是在把名字讲出来前沉默片刻,这样更益于使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并产生一种悬念的效果;“间隔”是指在主讲人的姓名之间稍事停顿,以使听众的印象更为深刻;“有力”,是要求把主讲人的姓名念得有生气、有力度。

请务必注意:当你在宣布主讲人的名字时,一定要面对听众发完最后一个音,才能转向他。我们常见的多数介绍辞都很不错,只可惜在最后出了败笔,他们对着主讲人一人念他的名字,却把整个听众撇在一边。这种“败笔”的效果,很容易体会出来,你不妨作为听众试一下。

4.让人感到你的诚挚

诚挚在介绍辞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要在介绍辞中刻意追求调侃和幽默,否则稍有不当,就会引起部分听众误解。在这种社交场合,需要特别注意分寸,注意技巧和策略。或许你同主讲人十分熟悉,但是,你们平时相互间具有特别含义的用语却不宜在这里使用,否则听众不仅听不懂,而且会有一种被人戏弄的感觉,即便其本身并无恶意,听众却依然会对此产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