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赏析
在第十二章中,法布尔向我们介绍了为幼虫付出一生的伟大母亲——满蟹蛛,在本篇中,我们将继续认识另一种蜘蛛——狼蛛。值得敬佩的是,狼蛛也是一位无私的母亲,它会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更要背着自己的孩子生活长达半年之久,怪不得法布尔称它的孩子为“甜蜜的负担”呢!
阅读批注
有一天,我正在屋子里研究昆虫,一群孩子突然兴奋地冲了进来,他们告诉我院子里发现了一只大蜘蛛,就在迷迭香的下面。[1]
我跟着孩子们出去看到一只大狼蛛。我告诉孩子们最好离它远点儿,这个家伙可不好惹,它的毒液能马上杀死一只麻雀和鼹鼠。
这只大狼蛛的肚子鼓鼓的,一看就知道,它要做妈妈了。它的腹部长着黑色的绒毛和褐色的条纹,腿部有一圈圈灰色和白色的条纹。[2]
平时,狼蛛喜欢待在长满百里香的干燥沙地上。如果你仔细看看它们吃的是什么,你会震惊的。对,那是狼蛛新郎的尸体。
这个我们应该不陌生了,昆虫界好多赫赫有名的昆虫都有这个癖好,比如大名鼎鼎的螳螂。不管新郎愿不愿意,被吃掉是它们唯一的结局。
我耐心地等它把新郎的最后一块残骸吃下去后,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沙土的罐子里,在上面扣上纱罩,免得它逃跑。
我每天都去看它,但是它没有任何动静。十天后,我和往常一样去看它时发现它正在做准备工作。看来,它的产期要到了。
它已经在地上织好了一张网,这张网很粗糙,形状也不规则,但是很结实。接下来,狼蛛开始给这张网织上细丝,面积不大。它挺着大肚子用身体末端拉着丝,从中心点向外织,一圈一圈织得结结实实。[3]
过了一会儿,细丝网织好了。狼蛛又在中间织了一个圆圆的小垫子,这个小垫子就像一个圆形的小盆。累了半天的狼蛛把黏糊糊的淡黄色蛛卵快速排出体外,都排在这个小圆盆里。狼蛛又从拔丝器里拔出很多丝盖在卵上,像给它们盖了一床棉被。[4]
接着,狼蛛把圆垫子和铺地的丝网之间的网线一根根扯断,夹着圆垫子,小心地把它掀起来,让它和地面上的网完全分离。
狼蛛把所有拉着圆垫子的丝都扯断,把包着卵的丝袋拉到眼前。现在这个丝袋看上去像樱桃那么大,摸上去很柔软。
狼蛛会把这个丝袋子一直挂在自己的身上直到孩子们出世。无论走到哪儿,卵袋都一直拴在狼蛛妈妈的身上。虽然它有点儿碍手碍脚的,但狼蛛妈妈可不在乎这些,为了它的宝宝们,麻烦一点儿又有什么关系呢![5]
如果狼蛛妈妈捕食、赶路或者攻击别的昆虫时卵袋掉了,狼蛛妈妈会二话不说立即捡起来重新拴在身上。此时此刻,狼蛛宝宝就是狼蛛妈妈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它们重要。
为了不让狼蛛宝宝受伤,狼蛛妈妈大部分时间都选择待在简陋的洞里,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不得不外出,它肯定是因为饿得受不了了。
但到了八月底,狼蛛妈妈突然喜欢到处走,它拖着卵袋兴奋地到处闲逛。它到处走是想找到一处满意的新住所。
这个时候,狼蛛的情绪不是很稳定,由于过于兴奋,所以武力值爆表,它看上去更加凶狠、勇猛,哪个不开眼的惹到它,一定没有好果子吃。[6]
不过它对狼蛛宝宝的爱丝毫不减,始终精心呵护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不离不弃,生怕有什么危险。
我试着用镊子抢走它的卵袋,狼蛛把卵袋紧紧护在胸前,还把我的镊子抓得死死的,那两颗毒牙玩命地啃咬镊子,就是不松口。争斗到最后,当然是我的力气大些,卵袋被我夺下来了。
狼蛛妈妈要疯了,疯狂地瞪着我,完全一副要找我拼命的架势。那眼神真恨不得把我生吞活剥了。[7]
我随即把一个假的狼蛛卵袋扔给了它。我想看看狼蛛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印记,即便都是一样的卵袋,狼蛛妈妈能认出哪个是自己的孩子,哪个是别人的孩子吗?
结果这位疯狂的狼蛛妈妈没能认出来,它接受了我扔给它的一个不属于它的卵袋。狼蛛妈妈小心翼翼接过卵袋挂在身上,瞬间它的情绪恢复了,它看我的眼神不再仇恨,似乎还有点儿扬扬得意,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早就被我调包了。
其实我扔给它的卵袋,里面装的是我用锉刀锉的几个小软木球。它们的大小和卵袋差不多。当我把它们扔过去的时候,狼蛛妈妈竟然一点儿都没发现,还宝贝地爱抚了半天。
我忍不住叹气,这小家伙白白长了八只雪亮的眼睛,真是笨的可以了。
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把狼蛛的卵袋和软木球同时放在一个装满沙土的大瓶子里,又抓了一只狼蛛妈妈进去。狼蛛妈妈同时看见两个卵袋,一下子蒙了。它看着这两个东西,一会儿碰碰这个,一会儿碰碰那个,根本区分不出来哪个是真的卵袋,哪个不是。[8]
到了九月份,蛛卵开始孵化。一个卵袋大概能孵化出两百只小狼蛛宝宝。从卵袋里钻出来的小狼蛛会立刻往母亲身上爬,爬到背上就窝在那里一动不动了。狼蛛妈妈的背上此时此刻密密麻麻趴满了小狼蛛宝宝,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细细的爪子和鼓鼓的小肚子,把狼蛛妈妈的背挡得密密实实。[9]至于那个孵化完的卵袋,此刻可不再是狼蛛妈妈的宝贝了,它们早就不知道被扔到哪儿去了。
小狼蛛老老实实地待在妈妈的背上,一点儿都不打架。不过这可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妈妈背上的空间实在有限,如果大家打起来,谁都别想好了,毕竟它们要在妈妈的背上待六七个月呢!所以大家都老老实实的,真是和和睦睦的一家子啊。
小狼蛛宝宝们要在妈妈的背上待那么久,它们吃什么呢?我一二月份看见那些小狼蛛时,它们和刚孵出来的时候没什么区别。估计应该是只吃了很少的食物。狼蛛妈妈也是。毕竟带着这么多狼蛛宝宝想捕食也费劲吧。
有时候小狼蛛宝宝会不小心从妈妈的背上掉下来。狼蛛妈妈倒是一点儿不担心,小狼蛛机灵,哪只小狼蛛掉队了,就自己跑到妈妈身边来,顺着妈妈的腿重新爬回背上。[10]
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我故意用一把刷子把小狼蛛宝宝们从狼蛛妈妈背上扫下来,然后把另一只狼蛛妈妈放在它们身边,看看它们有什么反应。
这些小家伙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呢,管它是谁的妈妈,看见一只母狼蛛就顺着它的腿往上爬,和背上那些并不是它亲兄妹的小狼蛛宝宝们挤在一起。
狼蛛妈妈丝毫没有因为这个外来的小家伙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把它撵下去,说不定它的背上还有小狼蛛也不是它的孩子呢。反正,只要爬上了它的背,就是它的孩子,狼蛛妈妈一视同仁,把所有背上的孩子都当亲生的养。[11]
狼蛛妈妈太伟大了,它的背上、前胸和身体两侧都挂满了甜蜜的负担。可是它一点儿都不觉得累,更不会抱怨,我想这就是妈妈两个字的力量吧。不管是动物还是人,妈妈这两个字的威力都是无穷无尽的。
阅读赏析
在本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心理描写深入地剖析狼蛛妈妈哺育孩子时的内心活动,并通过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外化表现,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能真切地感觉到狼蛛妈妈是勇敢的女战士、坚强的一家之主,更是无私的母亲。
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挖掘,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表现人物的本质特征,常用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心理剖析等。在前面的几篇文章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法布尔在记录实验的同时,表达自己对昆虫行为的好恶,反思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这种描写方式就是内心独白。在本篇中,作者则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狼蛛妈妈的内心进行分析,这种心理描写的方式是心理剖析。
心情就像一张晴雨表,心理描写可以细腻、生动、真实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通过心理描写,可以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进一步融入文中的世界。
阅读延伸
1.结合《昆虫记》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还知道哪种昆虫有雌性吃掉雄性的习惯?
2.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狼蛛妈妈?表达了他对狼蛛妈妈怎样的情感?
3.试着从文中再找出一处能体现狼蛛妈妈伟大的描写,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通过周围的人物和环境表现目标对象的描写方式,本文从孩子们的意外发现开篇,在引起读者注意力和好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对狼蛛的介绍。
[2] 外貌描写 作者用简练的外貌描写向读者介绍了狼蛛妈妈的外貌特征,从外形和颜色角度让读者形成清晰的印象。外貌描写除了要求准确细致,也要求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狼蛛妈妈鼓鼓的肚子是它最突出的特点,作者便集中描写了它腹部的特征。
[3] 动作描写 “挺着大肚子”表现出狼蛛妈妈笨拙的体态,它行动不便,却并不影响它把网“织得结结实实”。这一段动作描写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狼蛛妈妈的不易,进而体现出它的坚强和伟大,字里行间也饱含着作者对狼蛛妈妈的敬佩。
[4] 细节描写 这是一段非常细致的描写,作者通过细心地观察将狼蛛产卵的全过程生动地还原给读者。从狼蛛处理蛛卵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狼蛛妈妈的细致和用心,进而体会到狼蛛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
[5] 心理描写 作者揣摩狼蛛妈妈的心理活动,从狼蛛的角度表现它们为了抚育孩子不怕麻烦,自始至终和孩子在一起的样子。心理描写能挖掘角色深层次的情感,通过心理描写,读者更容易带入狼蛛妈妈的角色中去,与它们产生共情,进而理解它们的所作所为。
[6] 拟人 作者分析狼蛛的情绪,给狼蛛赋予人类的性情,使得它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起来。同时,对狼蛛情绪的描述也为后文它做出疯狂的攻击反应做铺垫,使得文章逻辑严密。
[7] 神态描写 狼蛛妈妈对孩子的爱甚至超过了生命,哪怕是比它庞大数倍的人类,它也毫无惧怕的意思。这一段神态描写颇为生动,通过狼蛛妈妈愤怒的神态表现出它的勇敢无畏,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狼蛛妈妈的钦佩之情。
[8]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将狼蛛妈妈分不清真卵袋的迷茫无措展露无遗,生动地向读者说明了狼蛛妈妈其实分不出自己的孩子。
[9] 细节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直接写狼蛛背上爬满了小狼蛛宝宝,另一方面通过写狼蛛的爪子和肚子,间接表现小狼蛛之多,已经遮盖了狼蛛妈妈的后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文学表现上各有优势,当正面描写无法完整展现事件全貌,或需要侧面描写渲染烘托时,会采取两种描写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让侧面描写对正面描写形成有益地补充。
[10] 动作描写 狼蛛妈妈非常相信小狼蛛的自理能力,小狼蛛也不负期望地自己找到回家的路,这一段描写让小狼蛛的形象更加可爱鲜活。
[11] 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分析狼蛛妈妈的心理,表现它们无私的母爱。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在进行心理描写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和人物的性格相统一,避免空作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