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毛毛虫专家(1 / 1)

阅读赏析

天敌是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本文中我们将了解毛毛虫的天敌——沙泥蜂。别看毛毛虫的体形是沙泥蜂的十五倍,沙泥蜂捕杀起毛毛虫来可丝毫不会含糊,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也会对这种不起眼的蜜蜂刮目相看。

阅读批注

春天来了,我又要开始观察了。这一次,我要观察的对象是沙泥蜂。

四月初,沙地上就能看见沙泥蜂的身影了。我找到沙泥蜂的洞,那个洞大约有五厘米深,洞口非常小,像一根鹅毛管那么细。[1]洞的底部就是蜂房,只有一间。

沙泥蜂的名字虽然和沙子有关,但据我观察,它们一点儿都不喜欢沙子。因为沙子不够坚实,不能给它们安全感。如果在沙堆上盖房子,稍微有点儿风吹草动,蜂房就会坍塌。所以,沙泥蜂一般会选择把家安在路边或山坡上,因为那里的土壤既结实又松软。

沙泥蜂挖洞的过程非常安静。它用大颚一点儿一点儿向下挖,默默地进行着这项枯燥的工作。

它们挖洞的时候我一直在旁边看,不一会儿,我突然听到洞里传来一阵尖锐的嗡嗡声,那个声音是从沙泥蜂的翅膀上发出来的。[2我退后几步,看到有个小家伙飞了出来。原来,每隔一会儿,它就会飞到地面上,嘴里叼着沙粒扔到稍远的地方去。沙泥蜂从洞里飞出来的时候,总是倒退着飞的。3]这样可以减少掉头的麻烦,节约时间。

又过了一会儿,住所终于挖好了。我以为沙泥蜂不会再有所行动了,没想到,到了晚上天气凉快一点儿后,沙泥蜂又飞出来了,它要在洞口堆积的石块里找一块能遮挡洞口的材料。如果这里面没有合适的,它会飞到别的地方去,总之一点,要尽快找到它。

今天小家伙运气不错,很快找到了一块平平的小石板,只比它的洞口稍微大了一点儿。它满意极了,马上用大颚把小石板搬过来封住洞口,把自己的小窝保护起来。[4]

这下沙泥蜂再也不出来了,想要知道它是怎么捕猎的,只能等明天了,于是我在它的住所旁边做了一个记号,打算明天过来继续观察它。

第二天一早,沙泥蜂要出门捕猎了。它飞得很快,我几乎跟不上它,只好放弃。我打算“守株待兔”,也不知道等了多久,沙泥蜂用腿紧紧夹着毛毛虫的脖子飞回来了。它掀开封住洞口的石板,把毛毛虫放进去,又把洞口封了起来。

沙泥蜂的记性非常好。它经常四海为家,但是无论它离开多久,总能准确记得回家的路。即使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挖洞,第二天也能背着猎物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家。

沙泥蜂为孩子们准备的食物通常都是夜蛾的幼虫,那些身体不大也不小、颜色发灰的毛毛虫也是沙泥蜂最喜欢的食物。有时候,沙泥蜂会在洞里准备五条毛毛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再在蜂房里面产卵。这样一来,小家伙一出生就有足够的食物吃了。[5]

有一次,我意外发现一些毛毛虫的体形居然是沙泥蜂的十五倍。我亲眼看到过两次沙泥蜂捕杀毛毛虫。沙泥蜂飞快地把自己的刺扎进毛毛虫的身体里,一击即中,动作十分迅捷,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猎人。[6]

为了清楚地看到毛毛虫被攻击的部位,沙泥蜂拖着毛毛虫回洞的时候,我一把将毛毛虫抢了过来。我找来一根细针,在它的各个节上试探。当针尖刺进它的第五、第六节段时,它一动不动。但刺其他部位,毛毛虫有明显的挣扎反应。显然,刚才沙泥蜂刺进去的部位也是第五或者第六节段,这正是毛毛虫的要害。

此外,我还做了一个沙泥蜂和其他膜翅目昆虫的螫针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其他昆虫只攻击毛毛虫的第五、第六节,而沙泥蜂则从毛毛虫的第一节段到最后一个节段挨个刺了一遍。毛毛虫身体上有多少个神经节,它就会刺多少下。可见,沙泥蜂十分了解自己的猎物,简直就是个毛毛虫专家![7]

阅读赏析

观察人物时,我们常常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样的,在写作时也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本文中,作者从声音的角度写沙泥蜂的亮相,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同时,声音描写还能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感情,这使得这种描写方式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也颇为常用。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细节描写的诀窍在于对目标进行细致的观察,寻找目标的典型特征。本文的开篇,法布尔写道“春天来了,我又要开始观察了”,可见观察的行为是长期存在于他的科研工作中的。正是因为他日积月累的观察和实验,才能从无数现象中总结出不同昆虫的生活习性,也因为他对自然和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他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阅读延伸

1.分析本文是如何开篇的?这样的开篇方式有怎样的好处?

2.阅读全文,归纳总结本文共介绍了沙泥蜂的哪些特征。

3.本文前半部分写沙泥蜂挖洞建巢的习性,这对于后文写它是“毛毛虫专家”有什么作用?

[1] 细节描写 为了具体表现沙泥蜂洞口的窄小,作者用鹅毛管与它作比,从而用精炼的文字完成对沙泥蜂洞穴基本形态的描述。

[2] 声音描写 这一段中,作者从沙泥蜂翅膀震动的声音入手对它们进行描写。对于读者而言,这一幕也是沙泥蜂的首次亮相,作者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增强了沙泥蜂出场的悬念感,让读者对沙泥蜂的真实面貌充满好奇,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3] 动作描写 真实再现了沙泥蜂重复搬运沙粒的过程,通过动作描写读者了解到沙泥蜂挖洞需要无数次重复的往返工作,也印证了前文作者所说这是一项“枯燥的工作”。

[4]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在作者的笔下,找到合适石板的沙泥蜂似乎也变得快乐起来,好像怕晚一会儿自己的小窝就要有危险似的,马上把窝保护起来。寥寥数笔表现出沙泥蜂胆小、顾家的性格,呼应了前文提到的沙泥蜂需要安全感的特点。

[5] 细节描写 作者详细介绍了沙泥蜂幼虫的食物以及成虫如何准备食物,沙泥蜂为了让孩子们衣食无忧,既要挖洞又要准备食物,可见它们为生存和繁衍付出了太多。

[6] 对比、动作描写、比喻 作者将毛毛虫和沙泥蜂的体形进行比较,揭示出二者悬殊的体形差距。紧接着笔锋一转,用沙泥蜂敏捷的捕猎手法显示出它们的技艺熟练,更加突出了沙泥蜂十分擅长捕猎毛毛虫这一事实。可以说,用久经沙场的猎人来形容沙泥蜂再合适不过了。

[7] 点题 点题即紧扣标题、点出题意,根据点题句出现的位置不同,形式上可以分为开篇、篇中、篇末和篇尾点题。此处作者总结前文对沙泥蜂所做的研究,得出沙泥蜂是毛毛虫专家的结论,篇尾回扣标题,使得文章结构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