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赏析
法布尔竟然把他的研究对象做成了美食!在这一篇中,法布尔将从截然不同的角度入手来观察木蠹蛾,你一定很好奇这种昆虫是如何成为美食的,那就来看看法布尔怎么说吧!
阅读批注
狂欢节那天,我突然想起一道据说征服过罗马美食家胃的菜肴,不过我不确定我的家人和朋友喜欢不喜欢这道菜,因为做这道菜的食材有点儿奇怪,它就是木蠹蛾。[1]
为了做这道菜,我们全家决定集体出动。我们找到一把结实的斧头,劈开了一棵老树的残根。残根看起来坚硬,中间却非常软。几只肥嘟嘟的木蠹蛾就生活在那里,看样子它们的伙食不错,个个都有大拇指那么粗。
木蠹蛾是名副其实的树木杀手。它们把自己喂得胖胖的,森林里的树都被它们吃光了。就剩下一堆腐烂的残根了。
看到木蠹蛾我还挺兴奋的,因为我之前只是听说过还没亲眼看过。它们的身体呈象牙白色,皮肤像绸缎一样光滑细腻,白白胖胖看起来倒也算有食欲。[2]
我不知道罗马的美食家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美食的,我只是将它们用铁钎串好,放在烧烤架上,像烤羊肉串一样撒了一小撮盐调味。很快,木蠹蛾被烤成了金黄色,身子慢慢裂开了,滴下了一些油星,溅到火苗上爆出白色的火焰。[3]
木蠹蛾串烤好了,味道闻起来不错,我们所有人都鼓足勇气勇敢地尝试了。我大胆地咬了一口,肉鲜多汁,口齿留香,果然不错。
朋友说这些虫子很喜欢面粉,把它们放在面粉里养养,到时候就更好吃了。我不知道朋友说的对不对,只好做实验一探究竟。
我抓了几只木蠹蛾把它们放在一个装满面粉的广口瓶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虫子真的很喜欢面粉,它们很快就变得又肥又大。
我放了足够多的面粉,确保它们在里面可以随便打滚,我也很好奇它们最后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4]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木蠹蛾在面粉的海洋里快乐的玩耍,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这个实验一做就是两年,又一年七月份,我发现一只木蠹蛾幼虫有点儿奇怪,它上蹿下跳像热锅上的蚂蚁。它把面粉都聚集到自己身边,把它们压紧,变成光滑坚固的墙壁。
几天之后,这些木蠹蛾幼虫蜕皮了!一早看到这个结果的我表示很遗憾,我错过了它蜕皮的整个过程,只来得及看它是如何从旧皮里钻出来的。
那件旧皮从胸部向下裂开,这时幼虫只要缩紧身体,伸出脑袋,就能从里面钻出来了。刚刚钻出来的蛹是纯白色的,比大理石和象牙还要美丽。它们的身体呈半透明色,一会儿就变得不透明了。[5]
接下来的每一天,蛹的状态都不一样。十五天左右,成虫在蛹里面扭来扭去,最后蛹被撕碎了,成虫从里面钻了出来。
我被木蠹蛾成虫的美丽惊艳到了,它穿着红色和白色相间的外套,不过外套的颜色很快又变成了黑色。[6]历时这么久,我终于看到了木蠹蛾成虫是怎样从幼虫一点儿一点儿进化的,不得不再次感慨动物的神奇。
阅读赏析
与其他几篇文章不同的是,法布尔在本篇中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角度描写昆虫,也是第一篇把昆虫作为美食展开观察的作品。嗅觉、味觉、听觉不同于视觉,对于读者来说通过文字形成画面感相对容易,但想象味道和声音则更难。但本文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刻画食物,亮丽的色泽、丰厚的油脂都是美味的代名词,作者用这种方式让读者调动生活常识,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嗅觉和味觉的呈现,不可谓不高明。
作者在表现木蠹蛾从幼虫变为成虫时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我们都知道化蛹成蝶是昆虫成长过程中最典型的瞬间,蜕变的过程和成虫的时刻同样精彩,因此作者分别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进行叙述,巧妙地将两方面的美感呈现给读者。由此可见,根据写作对象的特征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十分重要,合适的写作方式能够精准传达对象的特征,也有助于故事主题的表达。
阅读延伸
1.阅读全文,总结作者通过哪些方式观察和研究木蠹蛾,分别得出了什么结论?
2.木蠹蛾的一生经历了哪些阶段?
3.你还读过什么文章使用了开篇点题的写法?分析这种写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 开篇点题 开篇点明木蠹蛾作为食材的特别之处,点明文章的主题。同时用“奇怪”引起读者对木蠹蛾的好奇,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和引起下文的作用。开篇点题也叫点题式开头,是指用极其简洁的笔墨交代标题所指,开篇点题能直截了当地点明文章的中心,让文章主题突出。
[2] 外貌描写 作者先从外形的角度描写木蠹蛾,从颜色、质感和体态等方面让读者对木蠹蛾形成直观的印象。
[3] 细节描写 被制作成食物的木蠹蛾看起来十分诱人,光从外观上看,就能理解为什么木蠹蛾能征服美食家的胃了。好的细节描写能再现场景的典型情节,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甚至于会产生嗅觉和味觉的联想。
[4] 心理描写 作者在还原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同时,也具体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想,让读者能设身处地地体会科学家在研究中的心态,也客观体现出法布尔旺盛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5]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作者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分别从动作和外貌两个角度写幼虫蜕皮的过程。在写作中,如果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通过动态与静态结合的方式,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更加凸显目标对象的特征,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角色。
[6] 拟人 将木蠹蛾成虫形容成穿了彩色外套的样子,表现其颜色的同时,也侧面说明了它如同精心设计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