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随意的建筑师(1 / 1)

阅读赏析

提到蜜蜂,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它们围着森林里蜂巢忙忙碌碌的样子。但你知道吗?有一种蜜蜂竟然能忍受四十多度的高温,把家安在浓烟滚滚的烟囱里,让我们阅读本篇文章,一起了解这种特别的细腰蜂吧!

阅读批注

有一种蜜蜂喜欢把自己的蜂巢建在人类的房子里面。它所建造的蜂巢结构也和别的蜜蜂不同。[1]它就是细腰蜂。细腰蜂顾名思义腰部纤细,身形优雅。它们的生活习惯很奇特,细腰蜂怕冷,喜欢住在暖和的地方。有时候,它们还会在人类的房间里取暖。不过因为它生性孤僻,喜欢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这种蜜蜂的存在。我曾在乡下的房子里见过它们。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壁炉,这些温暖的壁炉就是细腰蜂的最爱。

夏天的时候,细腰蜂会找一个舒适的地方筑巢。它们会在天花板的角落、壁炉两侧和烟囱里面四处巡视。选好地址后它们就开始用泥巴筑巢。虽然细腰蜂选择筑巢的地点各式各样,但有一个条件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环境一定要温暖。

温暖的环境特别适合宝宝的生长,烟囱的入口处往往会成为它们的最佳选择。不过这里烟太大了,特别是冬天,烟囱里一直冒着烟,细腰蜂的家经常蒙上一层黑色或者栗色的烟灰。[2]

在烟囱里安家,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危险。家里随时有可能起火,细腰蜂的幼虫就会有被烧死的风险。所以,粗大的烟囱一般是细腰蜂的安家首选,虽然有大量的烟通过,但起码不会着火。

筑巢对细腰蜂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细腰蜂要随时躲避锅里冒出来的蒸汽或者木柴燃烧后的浓烟。但它们的胆子很大,敢用牙齿咬着泥团穿越厚重的烟云。[3我们虽然看不清它们,却能听见里面传来的断断续续的嗡嗡声。细腰蜂工作的时候一般会哼些小曲儿。4]

为了更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我做了一个实验。我家的壁炉正好住着一窝细腰蜂。为了不伤害它们,我特意嘱咐家里人烧火的时候要控制好火苗,千万别把它们都烧死了。

我在一边默默地观察它们,我发现它们在筑巢的时候特别有**。即便壁炉里不断有火苗和浓烟冒出来,依旧抵挡不住它们的那股热情劲儿。细腰蜂比较能干,几天后,我发现它们的家已经顺利搭建完了,一大家子人都已经乐乐呵呵地住进来了。

它们在我家壁炉里住了整整一个冬天。夏天,它们孵出了细腰蜂宝宝,我本来想好好观察这些小家伙的成长过程,没想到细腰蜂一家却搬走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

我好奇细腰蜂到底能接受多热的温度,于是我进行了两次观察。[5]

第一次观察是在缫丝厂的发动机房里。工厂里有一口大锅炉,细腰蜂把它的家就建在锅炉正上方的天花板上。我拿温度计测了下温度,差不多有四十九摄氏度左右。第二次观察是在一家乡村蒸馏厂里。陈旧的机器到气阀的桩脚上随处都能看见细腰蜂的痕迹。我用温度计测了之后发现这里有四十五摄氏度左右。

也就是说细腰蜂的幼虫能忍受四十多摄氏度的高温。这些高温的热度十分稳定,不会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它们之所以喜欢暖和的地方,是因为巢穴里的幼虫只有经历了足够的热度才能变成一只成虫。

细腰蜂虽然非常重视筑巢地点的温度,但是却不怎么在乎筑巢的支撑物。墙壁、房梁、烟囱,这些好像都可以。

一次我拜访了一个农庄,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壁炉,壁炉上一排大大小小的锅都呼呼冒着热气。[6]农夫们从田地里回来,把罩衫、帽子都脱了挂在墙上。细腰蜂们也不知怎的相中了这些破衣烂衫,当时就把它们据为己有,居然在里面搭建起了自己的巢。当农夫们吃饱喝足想要起身离开的时候,发现帽子、罩衫里掉出来很多泥,显然这些都是细腰蜂的筑巢成果。

女主人不断抱怨细腰蜂,说它们经常在天花板、墙壁和壁炉里弄泥巴,甚至有时还会弄进衣服或者窗帘里,叫人防不胜防。为了把这些家伙赶走,她每天都得抖窗帘。但第二天这些细腰蜂还是会飞回来重新建造它们的家园。

细腰蜂建房子用的材料都是水调和过的泥。它们经常飞到小溪边,在那里收集适合建房子的河泥。村里还有个大喷泉,那里也有很多烂泥。这些都是细腰蜂经常光顾的地方。

它们收集的泥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从细腰蜂那里偷来几个。我发现它们也没什么特别之处。看来细腰蜂建筑蜂巢用的泥巴就是普通的泥巴而已。

不过虽然材料普通,但细腰蜂的家却建造得相当气派。蜂巢都是圆柱体的,开口小,底部大。蜂巢外面涂了一层薄薄的泥浆,上面还有一道道凸起的细条纹。每一道细条纹代表细腰蜂采集了一次泥土。每个蜂巢上大约有十五条到二十条细条纹。[7]说明细腰蜂要盖好一个蜂巢,需要来回奔波十几次、甚至二十几次。

房间的数目要根据细腰蜂产卵的数量决定。有十间、十五间的,也有三四间或者一间的。很多小房间并列排成直线。蜂巢建好以后,细腰蜂把食物储存进去,然后把蜂巢封起来。它们会在蜂巢的外面胡乱涂抹一层灰浆,把那些细条纹都掩盖起来。等蜂巢变成一个大土包的时候,它们就停工了。[8]是不是很特别呢!

阅读赏析

细腰蜂在选择蜂巢时虽然随意,却非常重视环境的温度,甚至冒险在烟囱中筑巢。本篇中作者多次使用环境描写,通过浓烟、热气、烟云等场景渲染细腰蜂的工作和居住环境,进而表现细腰蜂为生存而奋斗的乐观态度。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部分,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或事件发生的自然空间内的景物构成的画面,社会环境是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并不只是为了交代文章背景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并帮助刻画人物,通过写景来写情,更能达到借景抒情的作用。《昆虫记》虽然始终围绕昆虫来写,却篇篇离不开一草一木,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不仅是对昆虫生活环境的叙述,也往往与情节发展和作者情感的表达密切相关。

阅读延伸

1.作者通过哪些方面表现细腰蜂的“随意”?

2.作者记述了拜访农庄时农夫和女主人们对细腰蜂筑巢的态度,这些情节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本文,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 开篇点题 好的开头既要紧扣标题,又要引人入胜。此处开篇便通过两个方面证明了细腰蜂的与众不同,一是筑巢的地点不同,二是蜂巢结构不同,借此紧扣标题“随意”二字,并自然而然地引起下文。开篇点题能够突出中心,也有升华主题的作用。

[2] 环境描写 烟囱烟大的特点恰恰成为细腰蜂生存的挑战,作者借助烟灰表明烟囱虽然温暖,但居住条件依然恶劣。

[3] 环境描写、动作描写 “厚重的烟云”从细腰蜂的视角刻画烟囱中浓烟滚滚的状态;一个“咬”字,将细腰蜂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奋力生存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法布尔着力刻画了昆虫们为生存繁衍所作出的斗争和努力,传递着他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4] 拟人 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细腰蜂依然“哼些小曲儿”工作,与其说细腰蜂乐观,不如说作者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了细腰蜂和对细腰蜂的观察上,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5] 承上启下 “承上启下”即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此处一方面根据前文得出细腰蜂耐热的结论,另一方面交代两次观察的内容。承上启下可以使行文连贯完整,使文章更有层次感。

[6]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通常服务于文章的主题,能够从侧面实现对于人物的刻画。此处交代了壁炉是“热”的环境,符合细腰蜂筑巢的要求,呼应了上文细腰蜂重视筑巢地点温度的结论。

[7] 细节描写 作者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向读者展示了蜂巢的整体形状和表面构造,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也符合读者的观察习惯,让读者对蜂巢的样子形成立体的认知。

[8]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可以确切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动态。此处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细腰蜂娴熟的建筑技巧,也加深了读者对这些“建筑师”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