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随遇而安的母亲(1 / 1)

阅读赏析

昆虫们为了繁衍通常会精心挑选“育儿室”,然而本篇的主角对此却并不在意,究竟这位“随遇而安”的母亲会怎么抚育她的孩子?相信本篇会给你答案。

阅读批注

我的家乡有一种土蜂,个头很大,翅膀没张开的时候有四厘米那么长,张开之后可达十厘米,比一些鸟还大。[1]

雌性土蜂非常健壮,爪子粗壮、肢节分明,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的短毛。不过它行动十分缓慢,反应也不太灵敏,因此只能在附近转悠转悠,不能飞到远的地方去。至于雄性土蜂呢,它的外表和雌性土蜂一样强壮,却很懒散。

我第一次看见土蜂的时候,被它的大个子吓到了。心想如果有人不小心被它蜇了可怎么办?[2]

但其实我们一点儿都不用担心,据我观察,土蜂的性情十分温和。它们的蜂针只是工作的工具罢了,不会轻易攻击人类。如果有人想攻击它们,土蜂倒是会自卫。不过就算被蜇了也不用担心,因为土蜂蜇人的疼痛感是很轻的。

有一天,太阳快要下山了,天气也转凉了,不知打哪儿飞来几只土蜂。[3]我发现它们飞舞的动作很轻,而且总是贴着地面来来回回地飞,心想莫非它们在找什么?

我又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些土蜂都是雄蜂,它们飞来飞去是正在等雌蜂呢。它们可不是没事找雌蜂,待会儿只要有雌蜂破土而出,这些雄蜂马上就会飞过去向它求爱。

正想着,一只雌蜂从地下钻了出来。它展翅高飞,后面跟着一堆追求者。

我很好奇雌蜂在地下是如何生活的,便找来一把锹打算挖开来看看。我一边挖一边看,差不多挖了一立方米的杂物出来,才在沙砾中看到一只虫茧。虫茧上面还粘着一层动物的表皮,我想这应该就是雌蜂的食物了。[4]

天慢慢黑了,我什么都看不清了,观察土蜂的实验只能到此为止。想到今天发现了一块裂开的虫茧和一张可怜的小虫子表皮,收获颇丰,我决定明天继续观察。

不过表皮究竟是来自哪一种昆虫的幼虫呢?是金龟子,还是什么?我一时也想不到答案。[5]

土蜂不像其他蜜蜂那样有自己的蜂巢,它们没有固定的家,任何地点都可能是它们的家。它们如果需要洞穴,会用前爪在地上挖洞,将挖出来的土堆在身后。不过当它们想从地下爬回地上的时候,那些土可能会堵住它们的路,它们只能一拱一拱地从地下钻出来。

我正走在路上,又看到许多雄蜂在飞舞。地面上到处都能看到它们挖的洞。这些洞呈圆柱体形状,长且曲折。每个洞大约有半米深,我想不明白,它们为什么要挖这么多洞呢?

不过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原来土蜂不仅是地下劳动者,更是地下捕猎者。它们挖这么多洞,其实是为了方便捕捉其他昆虫的幼虫,就像鼹鼠在地底下寻找白虫一样。[6]

到了八月份,土蜂妈妈就要开始忙着生宝宝和囤积食物了。它们和土蜂爸爸告别之后就会钻到地底下专心扮演母亲的角色。那时,我们就很难在地面上看到它们了。

我本来还想着要继续观察它们产卵的一些细节的,但出于一些原因我搬家了,对土蜂的研究就这样告一段落了。然而没想到有一天,我在新家又发现了几只土蜂的身影。

那是八月份,我正在给花浇水,突然看到院子里几只雌性土蜂从刚翻出来的土里冒了出来。除了土蜂之外,还看到很多虫茧,每只虫茧上都粘着一个猎物的皮,这些都是土蜂宝宝吃剩下的食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圣甲虫,我看了看圣甲虫的种类,可真多啊,有金色圣甲虫、花圣甲虫、长吻圣甲虫,还有禾犀圣甲虫。[7]它们有的还是一个蛹,有的刚刚孵化出来,有的已经是成虫了。

看到这些圣甲虫,我忽然想到,难不成之前我一直都叫不准的昆虫的表皮,原来是圣甲虫的吗?土蜂用圣甲虫的幼虫给土蜂宝宝当食物![8]

为了不伤害这些土蜂,我决定明年再移动土堆,让土蜂们先在熟悉的环境里好好繁殖。到了第二年八月初,我看到那个土堆附近出现好多雄土蜂,它们围着那个土堆缓缓飞行,看来又是雌蜂的追求者呀!一会儿它们之间免不了要历经一番厮杀了,因为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和雌蜂双宿双飞。

八月底,我几乎看不到雄蜂的身影了,雌蜂也钻到地下生宝宝去了。九月的一天,我儿子用小铲子挖开了这个土堆。有数不清的圣甲虫幼虫被挖了出来。同时被挖出来的还有一只土蜂幼虫,它正趴在圣甲虫的肚子上大吃大喝呢。[9]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土蜂并不会特意建造住所,它们只会在地下挖土。当雌蜂在土壤里遇到圣甲虫幼虫时,就会用针蜇这些幼虫,然后在它们的肚子里产卵。至于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雌蜂就不会再去关心了。

阅读赏析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研究了土蜂是如何在地下生活和繁衍的,通过一个偶然发现,揭开了土蜂将卵“寄居”在圣甲虫体内的秘密。在叙事方式上,作者并没有急于在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真相,而是巧设伏笔,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研究层层揭开悬念。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段,通过预先提示或暗示要描写的对象,为后文埋下线索,以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使用伏笔需要注意有伏有应,同时要尽量自然顺畅,避免刻意的显露。恰当地使用伏笔,有助于文章达到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的效果。

阅读延伸

1.归纳总结“伏笔”的作用,并分析与“铺垫”的异同。

2.为什么说雌蜂是“随遇而安的母亲”?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一点的?

3.分析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总结作者将土蜂与哪些物种进行对比,分别体现了土蜂的什么特点?

[1] 外貌描写、对比 为表现土蜂“个头很大”的特征,作者首先用具体数据向读者说明,随后通过与鸟对比,开篇便建立起土蜂的形象。外貌描写通常会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恰当的描写顺序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2] 心理描写 即使身为昆虫学家的作者,也会被土蜂的大个子吓到,可见土蜂的身形有多么巨大。心理描写最常用于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的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心声。此处的心理描写不仅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也呼应了前文土蜂“个头很大”的描写。

[3] 环境描写 寥寥数笔便交代了夕阳西下时的环境状态,作者并没有在环境描写上着墨过多,而是紧紧围绕本篇的主体土蜂来写,我们在进行细节描写的过程中也应分清主次,避免信息冗余。

[4] 伏笔 虫茧引起了作者的注意,这里第一次提到“动物的表皮”,貌似“闲笔”,实则作者在后文会对表皮是什么进行探究和解答。

[5] 设问 作者先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产生挖掘答案的欲望,吸引读者持续阅读下去。设问是作者与读者互动的有效形式,但在使用设问时应注意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避免故弄玄虚。

[6] 设问 《昆虫记》巧妙地将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向读者传达科学知识。法布尔通过大量的设问使读者仿佛亲身参与到他的科研工作中去,跟随他的脚步一起探索昆虫世界的奥秘。

[7] 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句有列举和强化的作用,此处列举了圣甲虫的种类,也强调了种类之多。

[8] 前后呼应 关于昆虫表皮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此处照应了前文的伏笔,一问一答使文章形成完整的叙述逻辑。

[9] 动作描写 作者通过土蜂幼虫正在圣甲虫身上进食的动作进一步证明了“圣甲虫幼虫是土蜂食物”的结论,直观且生动地展现了土蜂幼虫惬意的进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