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托普的叫声(1 / 1)

探索思考

整整两天了,被海浪卷走的史密斯仍然生死未卜,同伴们悲伤绝望之际,心中似乎开始萌生那个不敢面对的最坏的结果。他们就这样放弃了吗?

阅读批注

从氢气球上掉落在这片荒无人烟的海滩,这几位落难者已经变得一无所有。为了减轻吊篮的重量,他们已经把所有的东西都扔进了大海。但是还有例外,斯皮莱保留了一个笔记本和一块表,或许这是他出于记者职业的习惯。[1]他们的身上没有武器,也没有工具,甚至连一把小刀都没有。

现在,他们必须赤手空拳地面对大自然,在这个岛上创造生活的希望。不过,他们相信,大自然不会抛弃乐观、饱含希望的人。当然,如果史密斯和他们在一起,这位工程师会凭借他的才能和智慧想出求生的办法,这将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2]但是,此时他在哪里,谁也不知道。

3月26日早晨,天蒙蒙亮,太阳刚刚从天际洒下一点儿光芒,纳布就从“壁炉”中爬了起来,沿着海岸向北走去,到史密斯出事的地点寻找工程师的下落。[3]其他人则在海滩附近寻找可以当作早饭的食物,他们找到了鸽子蛋和石蛏,美美地饱餐一顿。而哈伯在岩石的坑洼处找到了盐,那是海水蒸发后留下的,这对这几位落难者来说太重要了,因为盐中含有人体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早饭后,彭克罗夫与哈伯商定一起去树林里打猎,斯皮莱则留下来照看火堆。

来到树林中,彭克罗夫从树上折下两根结实的树枝,哈伯在石头上把树枝的头磨尖,制作成可以用来攻击动物的木棍。然后,他们沿着河岸往草丛深处走。

彭克罗夫和哈伯走得很慢,他们留神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彭克罗夫越来越确定,这片树林和他们登陆的海滩从来没有人涉足。[4]往前走去,林子变得越来越稀疏,树木也开始高大起来,可是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可以用来饱餐一顿的动物。到了午后,彭克罗夫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了六个松鸡窝。

这些窝里每个都有两三个蛋。彭克罗夫小心翼翼地看着这些松鸡蛋,趁着松鸡还没有回窝,彭克罗夫和哈伯把用藤条做成的绳索挂在窝旁,绳子上挂了个红色的毛毛虫作为诱饵,而在这个肥硕的诱饵之下,是一根用倒刺做成的锋利的钩子。一切安排妥当,两人躲到了旁边的大树下,做好准备给松鸡以致命一击。

正当他们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几对松鸡悠闲地回到窝边。它们跳来跳去地啄食地上的食物,并没有发现有人在它们身旁布下了陷阱。哈伯屏住了呼吸,大气都不敢出;而彭克罗夫则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好像要生吞下这松鸡一样。

这时候,三只松鸡走到了绳索旁边,但是没有看到绳索上的诱饵。彭克罗夫便轻轻地拉动了几下,挂在绳索一头的红色毛毛虫轻轻地抖动了一下。这很快吸引了松鸡的注意力,它们用尖尖的嘴啄住了毛毛虫,就在这时,三只松鸡同时抖动起来——它们被绳索上的倒刺挂住了!彭克罗夫跑过去,把三只松鸡按在身下。“这下你们跑不了了!”他高兴地喊道。看到狩猎成功,哈伯也兴奋地跳了起来。[5]

他们把松鸡爪子捆了起来。此时天色已晚,应该返回“壁炉”了,彭克罗夫和哈伯把捆好的松鸡扛在肩上,高高兴兴地走了回去。

“壁炉”旁,斯皮莱抱着双臂,站在海滩上凝视着大海,东边的海面上,大海和天空好像融合在了一起,黑压压的乌云从远方蔓延过来。

火堆还在旺盛地烧着,哈伯抱了一把柴加到了火堆里,熊熊的火光照亮了这片岩石。[6]

有了食物,三个人开始动手准备晚饭。彭克罗夫觉得很有必要在饭里加一些耐饥的食物,因为他们每个人都需要恢复体力。他拎出两只松鸡,拔毛后用水洗净,插在一根木棍上烤了起来。剩下的一只松鸡则被放置起来,准备明天食用。

已经是晚上七点钟了,纳布还没有回来,他们开始担心起来。

正当松鸡肉在火堆上飘出香味的时候,天上的乌云逐渐散布开来,天气也变得越来越恶劣。一阵狂风从东南方猛烈地吹过来,伴着海浪猛烈地拍击着礁石,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声响。片刻之间,大雨倾盆而下,雨滴砸在岩石上,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卷着细沙的狂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旋,在海滩上空疯狂地旋转着。[7]

三个人赶紧躲到了“壁炉”中,彭克罗夫熄灭了火堆,留下了几块烧得通红的木炭,准备下次生火时使用。[8]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纳布还没有回来。一定是这恶劣的天气把他挡在了哪里。他们猜测着,在忧虑的气氛中吃完了晚餐。

这样的天气状况下,出门去寻找纳布当然是充满危险的。几个人无可奈何地待在岩石中,不一会儿,哈伯垂下了头,进入了梦乡——他还是个孩子,干了一天活儿,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是彭克罗夫和斯皮莱却一直睡不着,他们都在担忧纳布的安全。

听着外面雨水敲击岩石的声音,他们也感觉到困意逐渐袭来,眼皮垂落,又因为突然想到什么而猛地睁开了眼。[9]

凌晨时,正当彭克罗夫开始沉入梦乡,突然有人使劲把他推醒。“怎么回事?”彭克罗夫迷迷糊糊地问。他看到斯皮莱兴奋地对他说:“你听,彭克罗夫,仔细听!”

彭克罗夫竖起耳朵,仔细地听着,有一阵轻微的狗叫声隐隐约约地传来。“是托普!是托普!”已经清醒过来的哈伯叫喊起来。[10]

三个人立刻冲到洞口。“壁炉”外的风很大,狂风灌进岩石洞口,好几次把他们吹回原地,费了很大的力气,他们才走出了洞口。[11]双手扶住岩石站稳,三个人在黑夜中四处张望,天地间没有一丝亮光,他们也看不到托普的影子。

但这狗叫声肯定是托普发出的!彭克罗夫返回洞中,急匆匆地拿起一支燃着的火把,举在漆黑的半空中,并吹起响亮的口哨。

好像远处在等着这个信号似的,慢慢地,狗叫声越来越近。彭克罗夫、哈伯和斯皮莱留神观察着身边的一丝一毫,几分钟后,一条狗奔进洞内。他们往火上加了一把干柴,点燃火堆,岩石里立刻亮了起来。“是托普!”哈伯喊道。

果然是托普,这是一条漂亮的小狗,嗅觉灵敏,跑得也快。此时,它已经一跃跳进了哈伯的怀中,任由哈伯轻柔地抚摸,还用脖子一个劲儿地蹭着哈伯的手掌。[12]

“狗找到了,说明狗的主人也一定还活着!”斯皮莱高兴地说。

“上天保佑!”哈伯说道,“咱们一起去找史密斯吧,托普会给我们带路的!”

“现在就出发!”彭克罗夫焦急地说。

这时候,托普也轻轻地叫了几声,好像在邀请大家一起走。三个人小心翼翼地为火堆添加了几块干柴,拿起吃剩的晚餐,随着托普走出了“壁炉”。[13]

此时此刻,暴风刮得正紧,地上的沙子随着狂风起舞,幸运的是,没过一会儿雨变小了,他们走起来也轻松了不少。“史密斯得救了,对吗?”暴风中,哈伯艰难地发出了声音。

托普叫了几声,好像是在回答他的问题。

三个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这时,乌云不再低垂,狂风也不再肆虐,可是依然冷得难受。他们紧紧跟随在托普后面,他们下定决心:这条机灵的小狗跑到哪里,他们就跟着跑到哪里。

走了很长一段路,天空出现了熹微的亮光,托普好像也从这亮光中看出了希望,奔跑的步伐也快了起来。它往前跑几步,又折返回来,好像在央求大家快点儿走一样。[14]五分钟后,他们随着托普来到一个洞口,这个洞穴在一座高高的沙丘背后。托普在洞口停下了,发出了清脆的叫声。三个人立刻跑入了洞中。

这时已经是清晨六点。洞中已经有了些微的光亮,借着这点儿亮光,只见纳布跪在一个人的身旁——那个躺在野草铺上的人,正是工程师史密斯![15]

“史密斯还活着吗?”彭克罗夫哑着嗓子大声问道。

纳布没有吭声。斯皮莱与彭克罗夫的脸都变白了,他们呆呆地站在一旁,不敢再说话。

斯皮莱跪到史密斯身旁,解开了他的衣服,俯下身去,耳朵贴在他的胸口前,期望听见哪怕是极其微弱的心脏跳动声。[16]

一分钟过去了,这一分钟比一个世纪都要长。最后,斯皮莱从地上艰难地站起身来,好像这一分钟的时间耗尽了他毕生的力气,他轻声地说:“他还活着。”[17]

一听斯皮莱说的话,哈伯立刻跑出去找水,他在离洞穴不远的地方找到了一条小溪,用自己的手帕沾了一些水,回来放到史密斯的嘴上。彭克罗夫则跪在史密斯身旁,贴着耳朵仔细听那微弱的心脏跳动声。

哈伯用手帕带回来的水有着神奇的功效,凉凉的溪水浸润到史密斯的嘴上,他从胸中吐出一口长气,慢慢醒了过来。

“他醒了!他醒了!”大家兴奋地喊道。

这之后,纳布向大家讲述了寻找史密斯的情形。他告诉大家:昨天他离开“壁炉”之后,沿着海岸一直向东北方向前进,但没有找到能让他联想到史密斯先生的蛛丝马迹。

“直到傍晚五点钟的时候,我才在沙滩上发现了脚印。”纳布说道。

“脚印?”彭克罗夫疑问道。

“是的,脚印!”

“然后呢?”

“顺着脚印前进的方向,我看到了一个高高的沙丘,然后终于在山洞里找到了史密斯!”纳布讲完,长舒了一口气。[18]

令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些脚印是谁的?史密斯又是怎么来到这个洞穴的?而且,他的身上也没有任何伤痕。[19]

不管怎样,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史密斯终于恢复了知觉。

“我们是在哪里?”史密斯低声问道。

“啊!您终于清醒了!”彭克罗夫高兴地说道,“不管我们是在哪里,只要您活着就行!”

他们喂史密斯吃了些东西,史密斯告诉大家,自己也不清楚是怎么到这个洞里来的。不管怎样,幸运的是史密斯还活着,其他问题都可以暂时不考虑了。[20]

彭克罗夫和哈伯找来一些粗大的树枝和长长的野草,做成了一只担架,他们把史密斯抬到担架上,由其他人抬着,往“壁炉”的方向赶去。

阅读赏析|

史密斯失踪第三天,忠诚的纳布仍旧一言不发地去寻找史密斯,其他人不得不为如何生存下去做准备,“他们必须赤手空拳地面对大自然,在这个岛上创造生活的希望”。同时,他们也在等待着奇迹的发生,那就是找到史密斯。果然,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托普带来了这个奇迹。

为了表现伙伴们的激动和急切,作者描摹了许多细节场面,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史密斯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时,紧张得无以复加,触人心弦,“一分钟比一个世纪都要长”“一分钟的时间耗尽了他毕生的力气”这部分描写可以说是本章的“名场面”了,读完令人久久回味。“主心骨”史密斯的回归,注定将为落难者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转变。随之而来还有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神秘事件——史密斯是如何在无知无觉的情况下来到这个远离海滩的山洞的?纳布看到的“脚印”又是谁的呢?神秘岛,真的“神秘”起来了。

阅读延伸

1.本章中多次强调了“火”的重要性,请你说说看“火”对人类有哪些重要作用。

2.伙伴们是如何找到史密斯的?

3.你如何理解“大自然不会抛弃乐观、饱含希望的人”?

[1] 伏笔 小说虽然篇幅长,情节多,但是没有平白无故的叙述。笔记本和表虽然是斯皮莱出于职业习惯而保留下来的,但它们一定会在后面故事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这是作者埋下的一处伏笔。伏笔是指在前文中安插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实则是为后文将要出现的人或事做提示和铺垫。

[2] 假设 通过做出“史密斯和他们在一起”的假设,说明史密斯的博学睿智、才能出众是大家公认的,他不在,同伴们都很想念他,凸显出他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主心骨”的形象,足见史密斯在这个集体中的重要地位。

[3] 总起句 总起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首段或一段话的首句,起到概括事件和引起下文的作用。新的一天开始了,纳布又一言不发地出发了,看来他是不会放弃寻找史密斯的,这也让读者对找到史密斯重新怀有一丝希望。

[4] 叙述 一个从未有人涉足过的地方,既是充满未知挑战的,也是令人好奇的。随着一步一步的铺垫,凡尔纳会带领读者进入怎样的想象世界呢?

[5] 场面描写 第一段中既有对松鸡悠闲啄食的全景描写、动态描写,也有对人物旁观时神态的细节特写、静态描写,将捕猎氛围渲染得令人着迷;第二段还增加了曲折的小插曲,几个动作将情节紧密串联,把紧张氛围推至**,最后描写了捕猎成功时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一段精彩的捕猎松鸡的场面描写完美收官,做到了语言绘声绘色、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有始有终。

[6] 对比 远方,黑压压的乌云在蔓延,海天难辨,诡秘莫测;近处,熊熊的火光在闪耀,温暖和谐。一远一近形成鲜明对照,使人心生不安,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变得扑朔。

[7] 场面描写 松鸡肉已然飘香,还没等这群饥肠辘辘的落难者一饱口福,一场暴风雨突如其来,乌云弥漫、狂风席卷、海浪拍岸、大雨倾盆、风沙气旋……在“纳布还没有回来”的叙述之后紧接这段层层递进的场面描写,将紧张、恐怖、不可预测的气氛渲染得非常浓烈。

[8] 呼应 在这样紧迫的情形下,彭克罗夫没有忘记留下火种,呼应了前文“一根火柴,对我们来说就相当于一船火柴”“他们必须特别小心,不让火熄灭”的叙述。

[9] 细节描写 在描写细微而又具体的某个情节时,我们要知道,生动细致的描绘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表现人物细微而复杂的情感。眼皮垂落,又猛地睁开,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了什么?连日来的奔波使几个人身心俱疲,但他们为什么无法安然入睡?答案已经非常明显。

[10] 悬念 狗的叫声让故事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转机,几个人此时难掩激动和兴奋,史密斯真的还活着吗?悬念即将揭晓。另外,在氢气球上几个人一筹莫展时,也是托普的叫声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作者在这一细节上的巧思设计,着实令人惊喜。

[11] 反衬 海上风暴的肆虐都没有击垮同伴之间的信任与情感,何况是陆地上的风雨呢?恶劣的环境反衬出伙伴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前去救援史密斯的坚定决心。

[12] 动作描写 “一跃跳进”“任由抚摸”“一个劲儿地蹭”,一系列动作将小狗托普见到“老朋友”时的热烈和兴奋描摹得活灵活现。在这场人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不仅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人与动物之间亦是如此。

[13] 动作描写 小心翼翼添干柴的动作,再次强调了“火”的重要性;而拿晚餐的小举动,更是同伴们设身处地为史密斯贴心着想的证明。

[14] 细节描写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托普的急切心情,使读者仿佛也正跟着它的脚步追寻史密斯的踪迹。

[15] 场面描写 终于找到了史密斯!经过前文大量的铺垫和渲染,凡尔纳也没有继续“卖关子”,而是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地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人物。此处恰当的略写,使人读来顺畅而痛快。

[16] 悬念 彭克罗夫的大声发问与纳布的沉默形成强烈对照;斯皮莱和彭克罗夫脸色变白、呆站一旁、不敢说话的样子,更是让人捏一把冷汗;斯皮莱跪下来倾听史密斯心跳声的过程,让这一切都无从判断。紧张的氛围令人几近窒息。

[17] 夸张、想象 夸张,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放大或缩小事物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一分钟”比“一个世纪长”,耗尽他“毕生的力气”,这属于扩大夸张,反之就是缩小夸张。而夸张又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短短的一分钟只是表象,我们需要发散思维、放飞想象去体味:一分钟之所以让人感觉无比漫长,是因为人物内心正承受着那难以承受的巨大煎熬。

[18] 补叙 纳布是如何找到史密斯的?作者在这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补充叙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寻找史密斯的详细过程被省略了,而简短的对话里多次出现的一个词不由得令人心疑,没错,是“脚印”,这也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一处悬念设置。

[19] 悬念 直接提出疑问,推动情节发展。

[20] 悬念 虽然史密斯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洞里的了,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可以“不考虑”了吗?你有没有隐隐感觉到,事情并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