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掌握一个度。回话也是一样,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其长短、轻重。回话要步步深入,才能把话回得圆。交流是双向的,有说话者就要有听话者,也就是说,一个人“张嘴说话”时最少要面对一个“听话”的人,说话的目的是要向对方传送某种讯息,如果没有分寸,你传送的讯息就会出现偏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在说话的时候要把握好分寸,也就是把握好说话的禁忌。说话的时候不仅要注意遣词用句的问题,更要注意分寸。讲话时不但要注意听话的人与你的关系,还要注意讲话的音调等。如果没有拿捏好说话的分寸,后果就会很麻烦。尤其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说话时注意分寸,才能获得好人缘。
一个人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掌握回话的分寸。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特曼和弗利哲两位教授,曾对学校附近的一些家庭主妇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调查在人际交往时怎样才能将说话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彼得太太:“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实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府上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样的电话,还打给了许多人。
过了几天,他们又给彼得太太打电话了:“对不起,又打扰你了,这两天我们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本来是一件容易被拒绝的事儿,但最后却被同意,什么原因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作为铺垫。相反地,对于那些没有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在第二个电话中就提出拜访请求的用户,却多数遭到了拒绝。
如果一开口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可能会遭到别人的拒绝,因此,说话的时候应该拿捏好分寸,不能太急,要让别人一步一步地接受你的想法,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就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引别人接受,这是有求于人的一个小技巧,也是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
回话是深还是浅,要讲究技巧的,假如出口不够谨慎,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在无意中伤害别人,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看对象说话是一件很难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因为看对象说话不仅要看其外在,还要关注其内心之所想。而人心隔肚皮,世间万象,人心万种,如果一个人只顾自说自话,而忽略了听者的感受。那么,就很有可能在无意中得罪别人,而自己还没有察觉。
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意”实际上就是指听者曲解了说者的本意,从而造成的不良反应。
相同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了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有伤人之嫌的话。虽然这句话可能是你无心说出来的,但是听在别人的耳朵里却会有另一种意思,给他人造成了莫名的痛苦。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另一个含义是基于听者处于隐形状态而论的。俗话说:“墙有缝,壁有耳。”“没有不透风的墙。”“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些大抵都是对说话者“防隐”意识的一种告诫。尤其是本身就是带有隐性的话,如果说话时被他人偷听了,那可就危险了!
且不说出门在外有多少天灾人祸,光是平常说话时稍稍一不留神,身边一个陌生人也许就会把你的存折掏空。
王凤芹有一次坐车到异地办事,当她掏出手机准备打电话时,才发现手机忘记充话费,停机了。
于是王凤芹就借车上售票员的手机给她的一位亲戚打电话,让他去买一张100元的话费卡充到手机里来。
不一会儿,对方就打来电话告诉她卡已经买好了,叫她记一下卡号和密码。王凤芹掏出自己的手机一边摁键,一边大声和对方核对着号码。等王凤芹把所有的号码摁完之后,以为钱已充进自己的手机里了。可是一核对,还是没有钱。她以为搞错了号码,又和对方进行了核对,并没有发现任何差错。
后来,王凤芹的亲戚拿着卡到售卡点,经查卡里已经没有钱了,售卡点告之已经被充值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王凤芹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据售票员反映,当王凤芹和亲戚核对号码的时候,坐在她旁边的小伙子也拿出手机摁键,王凤芹说一个他摁一个,当王凤芹说完不久,小伙子便起身下车,一溜烟走了。
谜底解开了,那个小伙子就是通过偷听卡号密码的方式窃取了王凤芹的话费。
那个小伙子应该受到责罚,但我们更应该感到可怖的是:因为说者无心,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仍然在没完没了地犯着王凤芹这样的错误呢?
这起事件给每个人敲响了一个警钟:管好自己的嘴,不仅仅是在陌生的场合,即使是在熟悉的社交场合,也要管好自己的嘴巴。
说话的时候要三思。因思考而说,因听而思考,这两个敏感区的一来一去,耳朵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凡听则解——无论是曲解还是深解——“听者之意”一直成为众多“说者”心头之患,原因就是太多人不“慎言”,不同程度地吃过“听者之意”的亏了。
对于自己的话受到别人的曲解,回话的人总是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本是一番好意,却受到别人的误解,这都是因为听者敏感过度,扭曲了自己的意思,并为此闷闷不乐,甚至会神经质地乱加引申,产生悲观和逆反情绪。其实归结起来,还是要怪自己的嘴管不住。
人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话,从“听者有意”的角度要求人人都管好自己的嘴,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连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圣罗兰和具有超人的组织能力的苏菲亚·罗兰,不也都有过因为自己的“无心”而得罪下属的经历吗?这就说明,在为人处事当中,回话的方式是要有所考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