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超市的老板曾碰到下面的问题。
为训练新进员工特举办一系列讲座,以介绍销售方式为主要内容。这位老板自认为内容丰富精彩,但事后询问与会者的意见,大都回答太难、不了解,而演讲人也表示,参加讲座的员工毫无反应,演讲很难继续。
由此可见,如果听者不了解演说者演讲的内容,应清楚地有所表示,比如用递纸条或直接发问等形式,如此演说者不但能谅解,也能改变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听者表示不明白演说者的讲话,绝不会让演说者没面子,反而可使他确知需降低难度,可说是一举两得。
除了听演讲以外,一对一的谈话也是一样。无论任何人发表讲话时,均须掌握“让对方了解”的原则。否则自己说得津津有味,而对方却没有反应,也就丧失交谈的目的与意义。
以听者而言,应适当表明自己的态度。要是听不懂,可表示“刚才的话是否能重复一遍”或“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同理,对谈话感到有趣也要表现出来。说者不见听者有所反应,往往会乱了阵脚,而失去谈话方向。
听者对话题表示有兴趣,可能会激发说者的灵感,衍生出另一个话题。而表示不了解,说者也会改变表达方式,以期听者能完全明白。所以,说者与听者之间的互动反应,可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营造出畅所欲言的氛围。
沟通其实并不难,不管一对一还是一对多,都需双方相互确定反应而进行。听者的反应确能左右说者,但太夸张的反应可能使对方冷场,同时称赞过火或态度不礼貌,也都要避免。唯有态度坦诚,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
适当的应答可取信于对方,使对方肯表达一切,这才是高明的听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