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或许都有这样的感觉与切身体验: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孩子变得越来越难管教——一方面是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不愿向家长说,另一方面是当其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与家长产生对立与抵触情绪,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谓“逆反心理”。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逆反心理”一定是坏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逆反心理是人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机能,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必然过程。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孩子以反向的态度和行为来对待家长的劝导、说教,常常是基于自我与独立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保护的本能或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欲望。所以,个中并不乏令我们欣喜的因素。但不容否认的是,逆反心理大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积极地疏导、化解,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对人对事多疑、偏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当孩子出现叛逆心理时,家长应及时和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不要对他的行为泼冷水,也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要多给孩子一份爱心和宽容。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青春期心理生理特点的影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而不希望成年人干涉;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他们对家长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希望能摆脱成人的监护和束缚;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但是,对于许多做家长的来说,在他们面前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他们可能在有意无意当中忽视了对孩子应有的尊重,而当他们——我们的孩子感到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就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并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
第二,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因此,作为他们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对其行为习惯以及性格与思想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今天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也因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总是寄予了太多也太大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提的要求往往很多,但教育子女的方式却往往是专制与粗暴的,远远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与容忍的程度,从而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此外,一些家长存在言与行的严重“分裂”,如要求孩子不要沉迷网络之中,可他们自己却沉迷于麻将之中、声色之中等,让孩子不屑与反感,也是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第三,同龄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影响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孩子逆反心理的成因后,才会懂得该如何对孩子采取积极的教育方式:
第一,保持自己头脑冷静。孩子叛逆,家长一般会不满,一般会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制孩子。其实,此时的家长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等孩子冷静下来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时,言语和行为会犹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家长是成年人,应该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第二,平等地和孩子沟通。许多时候,家长应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许多家长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家长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家长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第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家长应该超脱出自己的角色,用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也许就会发现,问题不一定都在孩子身上。家长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家长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因此孩子的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身为家长,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的执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第四,艺术地批评孩子。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家长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其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会乐意接受和改正。
第五,引导孩子理智化。有些问题,如早恋,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