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问题”孩子,家长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待他们,在对他们施教的时候,总是缺乏必要的耐心。有时,家长甚至嘲讽起他们来——
“哎呀,竟然主动念起书来了,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你不是有三头六臂吗!那好呀,你自己处理吧。”
“你可真聪明,十道算术题就有九道算错了。”
“……”
生活中,常听到家长这样“夸”孩子,本来只需说声“你能刻苦就太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算错了没关系,重新来”就可以了,可是作为家长的偏偏要语带讥讽,把话说得尖酸刻薄。对此,有个父亲直言不讳:自己的工作、生活压力大,对孩子的教育很没有耐心,如此挖苦孩子,也是使自己压抑的感情得到发泄的途径。
然而,这么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嘲讽的话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人身攻击。用这样尖酸刻薄甚至冷酷无情的语言来伤害孩子,它不是一种“恶毒的武器”是什么?它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对他取得的成绩的蔑视,对他的人格的侮辱。它就像一把利剑深深扎进孩子幼小的心灵里。
诚然,有些家长对孩子抱有极大的期望,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十分迫切,每当孩子达不到他们的要求时,往往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对孩子一味进行指责、谩骂,甚至嘲讽。家长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向上的信心。其实不然,嘲讽只会使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孩子的精神健康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并且,家长的嘲讽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感情冷漠,对家庭充满厌恶与反感,进而引发孩子的反抗和报复心理,造成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壁垒。
有一个母亲去体检,查出心脏有些问题。她忧心忡忡地对丈夫说:“才三十来岁就得了心脏病,将来老了可怎么办呢?”这时,她5岁的小女儿飞跑过来,两只小手环住妈妈的腰:“妈妈别怕,等你老了,我就长大了,给你做最香的饭,买最漂亮的衣服,请世界上最高明的医生,把你的病治好!”母亲听后却讪笑道:“去去去!这会儿巧嘴八哥样说得好听,等到我真的又老又病了,你怕是躲还躲不及呢!”女儿的脸霎时成了石榴花的猩红,低下头嘟起嘴唇。母亲却依然只顾自己感慨:“现在的孩子,升学难,找工作难,买房难。只要她将来能够养得了自己,不摊开两手向家长讨生活费,已是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敢指望她,这些漂亮话,日后谁肯认账?”尴尬的女儿转过身,睫毛簌簌地抖着,委屈的眼泪不由自主夺眶而出。
有时,家长并不是有意伤害自己的孩子,但是在盛怒之下,嘲讽的语言就会脱口而出,事后家长也会忘得一干二净,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自然也不清楚他的这些嘲讽的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深。他的所作所为,也许是一种习惯。可是孩子不会忘记家长对自己的嘲讽,有的嘲讽会还给孩子造成刻骨铭心的伤害,多少年以后,孩子还仍然记得家长所说的话。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嘲讽,如嘲讽挖苦一样,会使人失去自尊,没有自信。孩子正处于培养自尊和自信的关键时期,家长在任何时候,都切忌嘲讽自己的孩子。”嘲讽,会让大人感觉没有受到尊重,但大人有调整自己思想情绪的能力,即使听到嘲笑的声音很不舒服,但只要认为自己做的事是对的,也就都会坚持下去。而嘲讽对于孩子来说,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严重得多。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嘲讽,如果孩子意识到大人是在取笑自己,就会手足无措,失去继续做下去的勇气,甚至出现畏缩倒退的心理,以至影响一生的健康成长。
一只鸭子顺着河流浮游着,它一直在搜寻鱼儿,但整天没有找到过一条鱼。到了晚上,它见到水中弯弯的月亮,以为是一条鱼,就潜到水中去捉。其他的鸭子看到它这样,都一起嘲讽它,说它“真了不起,能把月亮当鱼吃了”。从那以后,这只鸭子就感到害羞和胆怯起来,当它真正看到水里的鱼时,它也不肯去捕捉。就这样,它很快就饿死了。
与其说鸭子是因饥饿而死的,不如说它是因被嘲讽而死的。这就是嘲讽带来的后果,家长要十分警惕。
那么,家长应如何才能避免走入嘲讽孩子的误区呢?
第一,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提出合理要求。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要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无论是让孩子学做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
第二,家长要控制情绪,平衡心态。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做出一些令家长难以接受的行为时,有些家长一时过于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听孩子的解释,就对孩子进行训斥、嘲讽。所以,家长应学会冻结自己的冲动。
嘲讽就像一堵墙,会成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无形的障碍,会造成家长和孩子的对抗。孩子可以接受家长的批评,但绝对接受不了家长的嘲讽,因为嘲讽对孩子心灵的伤害实在太大了。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千万别把带着嘲讽的话语甩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