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源于“问题”教育(1 / 1)

现在的家长由于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对孩子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就是溺爱和惯纵,很少有时间坐下来陪孩子说话、玩耍。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家长,受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高昂不落的房价等现实因素的冲击,所承受的压力是其他任何时候所无法比拟的,于是乎,在面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更是表现得力不从心。毫无疑问,家长们的这些做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正所谓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问题”教育带来的是“问题”孩子的增多。

最近,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布了对1961名学龄儿童的调查结果:哈尔滨有近14%的孩子成为问题孩子。他们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焦虑抑郁、违纪、多动症和具有攻击性等。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矫治,问题孩子将渐渐沦为社会边缘人物,最终成为整个社会潜在的危机。

这一结果与前不久上海的一项同类调查惊人相似,上海问题孩子的比例约为17%。看来,问题孩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孩子总像随时要爆炸的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心目中的乖宝贝就会变成混世魔王或者沉默羔羊,他们身上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让家长疲于奔命,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在工作中,陆先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可在家庭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失败的父亲,13岁的女儿特别叛逆,还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抽烟、文身,吐脏字骂人。“我很后悔,只给了她物质方面的满足,却从来没进入她的内心世界。”陆先生的女儿从小就是在寄宿学校度过的,而且都是贵族式的,可多年的寄宿生活却让女儿变得很怪异。有一次,她怂恿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去砸教室的灯,而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可能是女儿太空虚了,从小到大,我和她谈话的次数能数得清,导致现在她根本不愿意和我们交流,即使在家,也是疯狂地上网、打游戏,模拟各种流行行为。”

现实生活中,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病急乱投医”,却从不管孩子是否能够接受。其实,现在很多问题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叛逆”,基本都是青春转型期常见的问题,只要家长给予正确的指导,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一定可以解决。

第一,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爱护问题孩子。问题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由于未成年的孩子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这时,少年儿童向善向上的本质需要加以保护,家长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就把他当作坏孩子。问题孩子中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孩子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纯真的,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能轻易或者盲目地定性为道德品质问题。孩子们犯了错误,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家长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宽容、爱护他们。

李圣珍是北京通州二中的化学老师,数年前就开始全职在家,一门心思地带13个来自9个省市、4个民族的孩子。这些年,她**出了一批特殊的子女——50多名被他们的亲身家长视为“笨孩子”、“无可救药”、“傻孩子”的“问题孩子”,如今大半已考入国内重点大学,多位赴日本、欧美等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许多孩子经她手把手的**后,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全部“脱胎换骨”,由原来被家长和老师评判为“在教育方面已经没有希望”的“教育弃儿”,变成了深受学校和家庭欢迎的“希望之星”。这些孩子,有学习障碍的,有健康疾患的,有品德缺陷的,还有心理问题的,但是在李圣珍老师眼里,没有问题孩子,她总是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爱护他们。

第二,为问题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家长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为孩子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当孩子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对问题孩子要讲究爱的情感、爱的行为和爱的艺术。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有时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问题孩子的爱戴和信赖,会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有个孩子因为学习不太好,对老师的提问常常不能回答。在课堂上也他基本敢举手回答问题,但又怕同学们说他笨,有时硬着头皮举了手却回答不出问题,他为此很是压抑和自卑。这位老师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和他秘密约定,“以后回答问题,要是你不能回答就举右手,能回答就高高地举起你的左手。”这样一来,孩子信心大增,慢慢地,他举起左手的时候越来越多,学习也赶了上来。最后就是他的左手,指引着他走向了成功。

总之,家长在面对问题孩子时,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少用训斥、打骂等简单方法,多用说服教育、鼓励、正面引导、沟通交流等方法来疏导、引导孩子朝积极方向发展。